看《中国乒乓》飙泪三次,秘密武器一战成名,老兵不死英雄史诗

有人说《中国乒乓》不该放在春节档,体育题材电影不讨喜,所以,《中国乒乓》又改档到了2月17日,一声叹息。

体育题材电影可能确实不如喜剧接地气,但我们也要看这部电影拍的是哪个项目以及哪个故事。

一句话,对于很多乒乓球迷和体育爱好者来说,不管谁拍1995年天津世乒赛,都应该帮帮场子。

一、一败涂地

《中国乒乓》一开始的剧情很压抑,比赛惨败,队伍动荡,主帅辞职,中国乒乓球男队的状况就像后来的国足一样毫无生气。

现在的国人和球迷都被国乒队的辉煌战绩“惯坏了”,永远都是我们虐别人的状态,输一场球就是了不得的大事,丢块金牌就是举国哗然。

当然,现在的国乒队也很争气,从打法到技术再到拼劲,从环境到训练再到气氛,几乎全方位领先于国外任何国家和地区,全世界的专业乒乓球选手都到中国取经,为了不让对手太拉胯,我们甚至还要搞“养狼计划”,为自己培养一些像样的对手。

殊不知,在《中国乒乓》电影开头所处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乒男队正经历着一次全方面的失败时代。

技术落后,装备落后,训练落后,体能落后,人才落后,瑞典队瓦尔德内尔和佩尔森,法国队盖亭,比利时大小塞弗兄弟,德国罗斯科夫,克罗地亚普里莫拉茨就像一堆大山一样压着国乒男队无法动弹,在全方面落后的时候,我们甚至连当时的欧洲二流球队捷克斯洛伐克队都打不过。

这么说吧,当年国乒队在世乒赛等大赛上几乎就是“沾男的就输”,国人对国乒男队出征世界大赛时的期望居然和后来对国足和男篮的想法差不多,别输太难看就行。

《中国乒乓》用艺术化手法记录了那段中国男乒队的黑暗时期,除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内部问题。

教练员和运动员的待遇问题,国家队只能住在普通宿舍里,有些球员甚至宁愿去邮局扛邮包也不继续打球,退役的国家队球员则去摆夜市摆摊赚钱养家。国家队主教练才能去住两室一厅的房子,其他教练只能住在筒子楼里。

训练条件问题,由于当时几乎所有体育项目都没有职业化,有限的体育发展资金要分散到各个项目,导致国乒队训练条件上不去,没有国外的专业设备不说,连制作球拍的专用胶水还要被国外卡脖子。

为了找一点钱改善训练条件,国乒队队员甚至还要去商业应酬上翻跟斗,一声叹息。

运动员管理问题,《中国乒乓》不惧争议,将国乒男队曾经存在的一些严重问题如打麻将、抽烟喝酒、夜不归宿甚至打架斗殴全都呈现在电影里。

当然还有当时一些拜高踩低的体育媒体记者,赢了捧杀,输了棒杀,这就是当时体育媒体经常提到的字眼,在国乒男队的低谷期,很多媒体不仅没有任何鼓励和帮助,甚至还要造谣生事落井下石。

感谢《中国乒乓》,将当年那些国乒男队黑暗时期的惨痛现象一一收入镜头,让现在这些被国乒队辉煌战绩惯坏的球迷们看看曾经的落寞,也算是忆苦思甜吧。

二、二次创业

老的老,小的小,伤的伤,瞎的瞎。

这是《中国乒乓》里的一句台词,形容的是国乒男队二次创业初期主力队员们的状态。

老的是王涛,在电影里他叫黄昭,当时作为老将的他已经准备退役,在竞争激烈的国乒队里他的年龄就是最大的劣势。

小的是刘国梁和孔令辉,电影里他们叫侯卓翔和董帅,他们的打法在当时非常先进,年轻可塑性强被寄予厚望,但不代表他们一上来就大杀四方,第一次征战大赛时的表现和林丹鲍春来一样都特别拉胯,光看成绩的话确实让人绝望。

伤的是马文革,在电影里他叫白民和,他其实比王涛只小一岁,再加上长得一脸沧桑,看起来似乎比王涛还老,他的右肩一直有伤,因此他是又老又伤,但他是当年能够正面对抗欧洲名将的最佳人选,是男乒队黑暗时期的明灯。

瞎的是丁松,在电影里他叫龚枫,他的近视相当严重,左眼一千度,右眼一千二,这个度数基本上也就看不到球了,能不能看清对手都是问题,他只能长期佩戴隐形眼镜。

如果用当时的眼光看,这支队伍确实很难带出来,但国乒男队的二次创业还就是从他们这里开始的,《中国乒乓》用大篇幅画面展现了国乒男队二次创业的艰难历程,这些历史应该被后世记住被后世尊重。

三、三次飙泪

中国男乒队二次创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两次世乒赛上,电影《中国乒乓》着重描写了哥德堡世乒赛和天津世乒赛。

哥德堡世乒赛,国乒男队具备了夺冠的实力,却缺少夺冠的心理准备,也缺少一些运气,在决赛上功亏一篑输给当时的乒坛霸主瑞典队,别看大比分是1:3,实际上全场比赛一直很紧张,胜败也就在一两个球之间,这说明国乒男队的二次创业在技术上和训练上是成功的,只是还缺少一些心理建设和运气。

两年后的天津世乒赛上,天时地利人和,国乒男队和瑞典队上演了一场史诗级别的大战,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决赛前,两位老兵马文革和王涛依然担纲主力,小将刘国梁主动请缨出战,但主教练蔡振华还是选择了已经准备四年的秘密武器,丁松。

在这场史诗大战中,虽然面对强大的瓦尔德内尔依然办法不多,但马文革和王涛都紧紧抓住佩尔森将其击败,两年前决赛失败的关键点就是削球手王浩输给卡尔松,两年后对付卡尔松的依然是一个削球手丁松。

只是,丁松这个秘密武器和普通削球手并不一样,他曾经练过进攻打法,然后才转了削球,因此他具备了削中反攻的能力。而且赛前他被隐藏四年,其打法更显怪异,直接把两年前威风八面的卡尔松打崩溃了。

丁松,卡尔松,你松我不松,丁松由此一战成名。

马文革击败佩尔森打下了胜利基础,丁松轻松拿下卡尔松确定了优势地位,真正的收官还需要老兵王涛来完成。

王涛顶着巨大压力在观众震耳欲聋的助威声中拿下了宿敌佩尔森,上演了一场老兵不死的佳话。

他在最后一个球赢下来之后,本来应该去和对手以及裁判握手,结果,王涛将球拍一扔,挺着标志性小肚子就躺在了地上,全体队友和教练扑上去压住了他,这是一种激情的庆祝,同时也是对走出黑暗时期的情绪释放。

《中国乒乓》完美展现了哥德博世乒赛的功亏一篑,同样完美展现了天津世乒赛的史诗大战。

笔者在观影时流了三次眼泪。

一次是当电影里的龚枫(丁松)击败卡尔逊(卡尔松)时,之前一直给龚枫当陪练,后来因打架退役的陈文正在家里的烧烤摊前看电视直播,龚枫赢了,陈文号啕大哭,那种欣喜之中带着的心酸让人动容。

第二次是当天津世乒赛男团决赛进入白热化时,片中戴敏佳(蔡振华)妻子王盈带着儿子在通道口站着,她想去看比赛,但心脏又受不了,看了一眼又赶紧跑回来,只敢从球迷的呼声和掌声中判断每一分的结果。

相信有很多球迷都会有这样的经历,97年十强赛国足对沙特,最后时刻被对手围攻时,笔者选择了跑开十米远,只敢听其他球迷的声音。2000年奥运会男单决赛孔令辉对瓦尔德内尔时,笔者从人群里挤出去,在背后看着球迷们的动作是惋惜还是高兴。

作为球迷都受不了那种重压,何况是主教练的妻子,主教练是直面压力的人,而妻子不仅同样承担压力,那种想帮忙又无能为力的感觉更加磨人。

比赛赢了,听到球迷的欢呼声,王盈在通道口捂面痛哭,那一刻笔者也哭了。

第三次则是比赛颁奖时,众人高举斯韦思林杯高唱国歌,镜头划过他们的脸,对于观众来说就像又一次回到1995年,怀念那时的激情,感伤岁月的流逝,泪水悄悄流下。

激情、回忆和感伤过后,每一部电影都应该有一个画龙点睛的结尾,《中国乒乓》让侯卓翔(刘国梁)回答记者问题:一切还是刚刚开始!

电影完美的句号,国乒新时代的序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男队   中国   乒乓   卡尔   世乒赛   天津   打法   史诗   秘密武器   落后   球迷   英雄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