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勾带鱼到捞海肠-烟台的毁灭与重生1

经过烟台朝阳街南口,看见新中国电影院上头被安装了一款面积巨大的电子屏幕,遮蔽这个烟台近代老建筑的全貌,甚至破坏了它的结构,我认为这是屁股想的,这就是烟台脸上的一块疤,拍了段视频发在抖音,评论区的争议,引发我以下思考。

有这样一幅图景,大约发生在上世纪4、50年代,一个摇着舢板的男人,顶着日头,出海,勾带鱼。如果光看现在冻在冰坨子里都没有三指宽眼见浑浊不清的带鱼,真难想象当年的带鱼银光琳琳,行动迅速,长度超2米,被描绘成性情凶狠。一个人是怎样与它在大海里搏击的,我只能参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了,这个男人是我远房亲戚,早已经不在世了,勾带鱼不是为养家,也不是为了出售,只是好玩,改善一下自家伙食而已,和今天没事钓个鱼一个意思。这个勾字或许是一门有工具带技巧的技术,更详细的图景,我从亲戚口中已无从得知了。随后随着渔业发展,冰坨子带鱼成了国企标准福利,至今越来越小,越来越少。

时间进入6、70年代,这时候描绘对海鲜的图景是,只吃大对虾,其它杂货磨虾酱,秋冬普通人家拿着桶去打虾酱,可以吃一冬天。至于爬下去堆肥,只做肥料的传说,我没有亲眼看见。

8、90年代,进入市场经济年代,海里的经济“作物”被开发,小规模市场化了,我的邻居有扎猛子捞海参的。印象最深的是烟台山医院门口卖海蛆或叫海螡儿的,这个钓海鱼专用,论个卖,很贵。这个东西要穿皮叉子到深海,用那种细长头的铁锨连海泥带海螡儿挖到大卡车内胎做的太平圈网子里,过段时间,泥下去了,海螡儿留下来了。能挖到海螡儿的地点是保密的。赶海那时候是种消遣,退潮了,大人带着孩子下海玩玩,翻翻石头。在秋天时候,运气好,其实也很少有走空的时候,都有八大梢小虾什么的上海滩臊仔,特别容易抓住,也就小孩抓上来几个提走,连个装的袋子也没人拿,更没人专程大包小包来抓。

接下来,养殖刚刚兴起,能赶海的地方就少了,包海养海参的,被雇看海的多起来了,我记得烟台山下有个防空洞,有两口子在看海参,具体不记得了,当然现在没有了。

常见的海鲜渐渐就很少见了,开始出现小海鲜这个词了。一个夹大一个夹小的海怪,我以前真没印象,也是咱们海里的。后来出现一种叫嘎嘣虾的,就是吃个皮,咂么个味的,看见满满的一堆一堆,一网兜子一网兜子的,有人竟以赶海为业,我刷新了认知,还能有好儿吗?现在海怪、嘎嘣虾也已经绝迹了。再往下海边的海跳蚤也能抓起来送到嘴里咂么两下。

夹河水不满的时候,总一群人影在河道滩里逛游赶海,听说也有上有门楼水库放水出事的……

现在很少去海边,从蓬莱到牟平的海岸线就没有几处天然的保持原始生态的了,下海就更少了,去西口看见那是建筑垃圾填海的养殖的虾池子吗?深入大海好远。连芝罘岛这样标志性的地貌都开山破土的搞房地产。震惊之余,我想我们是穷成这样吗?

去年年底到现在更刷新我三观,海肠这东西,虽然以前就看见过,但真没把它当东西,鲁菜代表是九转大肠,没听说跟海肠子有关的传统鲁菜,电视剧里才知道山东大汉进京的鲁菜师傅还留着海肠粉这一小手,看见四下无人撒点提鲜,却让我想到放罂粟壳的无良商家……然后海肠韭菜鸡蛋什么的被传呼的神乎其神。

为了捞大风的带来海肠子,成百上千的人,不管白天黑夜,零下15度,呼呼的北风,开船捞网的横冲直撞与水里捞网的冲突不断叫骂着,甚至有人溺水身亡,都在我眼前熟悉的这片海里上演着。

我想也就是我自己震惊一下吧,我看见的不光是熟悉变得陌生,而是一种毁灭,这只是一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带鱼   烟台   坨子   兜子   虾酱   鲁菜   图景   肠子   海鲜   年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