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上大科技园九大基地连成“黄金链”,宝山科技成果转化“强磁场”这样炼成

2022年底,位于环上大科技园3号基地的素水能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其甲醇燃料电池技术实现了国产替代并走向产业化,同时参与解决了深海无人装备自主能源供给的“卡脖子”难题,有效支撑国家战略安全需求。企业负责人表示,素水科技做的是极端环境下稳定用电解决方案,此次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对企业、对行业来说都意义重大。“攻克难题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宝山区的大力支持,不仅为科技人才提供了人才公寓,还主动帮忙对接园区内的潜在客户。”

产业生态“联点成线、点线结合、线线成链”,让“链”上企业找到合作契机,如今的环上大科技园九大基地宛如一条条“黄金链”,正加速实现园区企业的内循环。

开园两年多来,环上大科技园致力于建设优质载体,持续提升服务品质,吸引更多企业入驻,同时引入产业链、打造产业生态。目前已建成九大核心基地,新增落地企业200家;累计培育企业325家,两年实现数量翻番,引进注册资本超20亿元;新增科技成果转化25项,累计超50项,成果转化金额超2亿元……形成科创发展的良性循环。

生态成群,产业成链

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烯碳铝合金”,到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医疗质谱仪,从服务“星链”核心光电元器件的天域光联,到利用深海精准定位监测技术协助完成沉船考古的精海智能,环上大科技园始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开展项目引进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橙康生物有限公司位于环上大科技园0号基地,团队以牛津大学Charles Lawrie教授为首的多名外专人才组成。其核酸快检平台技术可应用于癌症伴随诊断、幽门螺旋杆菌快检领域,得到市科委、宝山区、上海大学等各方关注。从项目落地到上线生产,橙康生物计划在园内完成从1-10-100的产业化进程。

清华大学团队自主研发的双足行走机器人项目于去年8月落户,在环上大0号基地成立上海清宝引擎机器人有限公司。双足行走机器人可实现整机及零部件自主可控,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负责人王磊表示,选择到宝山创业,一方面是看中环上大地区的区位优势,交通和物流便捷,“另一方面,作为清华大学机器人和元宇宙科技型创新团队,我们感觉宝山科技创新产业战略和企业发展理念相符合,相信能在这里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环上大科技园开局良好,宝山大学科技园建设也全面发力、多点开花。北大科技园开园即发力,首发项目翠日航空研发的油电混动涡轮增压航空发动机完成应急部门样机研发;复旦科创中心建设国家材料实验室上海基地,抢占全球新材料研发高地;同济大学规划建设智能建造国家级创新平台,打造工程科技未来产业全球策源地。

眼下,宝山“一核一带”大学科技园集群已形成成果孵化、中试加速到产业化的“内循环”创新链,项目在大学科技园完成转化、孵化,到“两城”中试加速,最后在“五园”实现产业化全流程布局。这片承载宝山“北转型”发展期望的科创高地,正不断崛起。

风险共担,解码协同创新新范式

科技创新包含了从基础研究到成果商业化的全过程,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到新兴技术应用落地,需要构建强大的全链条加速机制。其中,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尤为重要。区委书记陈杰表示,“理想的风险共担机制,是企业承担创新成果的市场适应性风险,高校和科研机构承担技术的不成熟性风险,政府承担基础投入及维持创新秩序的风险,金融机构则穿插在各创新主体中,贯穿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创新扩散等科技创新全过程。”

政府如何在风险共担机制中扮演好角色?宝山区已先行探索尝试。2021年,“先投后股”创新改革试点揭榜,开启风险共担的创新应用。针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资金需求规律,前期,政府作为“天使投资人”,以科技项目立项的方式投入一笔资金支持项目技术熟化及产业化;中期,政府协调银行、保险、投资机构等“创新合伙人”对企业接力支持;等企业逐步走上自我发展道路时,作为“适当收益人”的政府及时退出,将企业发展交给市场。

对于尤其是处于0-1、1-10阶段的项目和企业而言,宝山“先投后股”创新改革为其送上了“雪中的第一筐炭”。1年多来,从起草方案、启动征集到项目遴选,宝山建立了一套涵盖“试点方案、研判遴选方案、遴选工作组织实施、组织专家、制定评价体系、签订协议”的标准化工作体系,与国创中心“拨投结合”联合支持项目的路径探索,成为上海市首个与国创中心合作开展“拨投结合”的区域。试点方案一经发布便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2022年9月启动试点项目征集至今,已吸引区内及上海市内外项目近50个。

上海大学张倩武教授团队自主研发的卫星激光通信系统项目已入选“先投后股”资金支持。项目所在公司上海天域光联负责人感触颇深:“卫星激光通信前期研发投入很大,相比成熟企业,初创企业没有太多渠道来解决研发资金投入,而‘先投后股’为我们解决了这个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相比传统政府补贴,‘先投后股’为公司后续发展引入了投资人,能够有力推动企业后续迅速壮大。”

深入谋划“大企业+大学+地方”

创新合作模式

2022年11月,科技部启动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升级“未来产业科技园”试点工作,将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作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重要举措。事实上,构建“高校+企业+政府”机制,探索“学科+产业”创新模式,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未来产业科技园探索的亦是风险共担机制的路径。

瞄准“未来产业科技园”的目标和要求,宝山将深入谋划“大企业+大学+地方”三方创新合作模式,发挥上海大学“双一流”学科优势,融合宝武集团全球引领的产业资源,做好未来产业前瞻性研究和产业化落地,构建“源头创新—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产业化—产业集群”的未来产业培育链路。

科创宝山,步伐坚定。两年多来,宝山稳步打好“大学牌”,现已形成焕然一新的科创格局:“科创之河”蕰藻浜,串起了南大智慧城和吴淞创新城,延伸至五大特色产业园、沿河辐射环上大科技园,同时覆盖“一核一带”大学科技园集群;B-link科创生态圈,六大赋能体系聚合为一,从无到有,打造“热带雨林式”的科创生态。在这片未来产业的策源地、政策创新的试验田和创新人才的宜居港,无形的“磁力场”正以强大“磁吸效应”为宝山科创建设凝聚巨大能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5

标签:宝山   科技园   宝山区   风险   未来   黄金   产业   基地   项目   政府   大学   科技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