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过年

我们为什么要过年?因为年,是用亲情和时间勾兑了一年的等待,这种等待兴奋而寂寞、甜蜜而忧伤。


我们为什么要过年?因为年,是农耕文明用几千年的春秋稼穑酝酿了一年的渴望,这种渴望有时丰满有时贫瘠,有时如期而至,有时失之交臂。


我们为什么要过年?因为年,散发出一种时间和生命杂糅而成的味道,藏在我们长大的童年里,藏在春夏秋冬的日子里,被季风吹得芳香四溢。


这就是年味,是生命的标识,记忆的密码。那是曾经的过往和回首,那是不加掩饰的纯粹和守望。


而今年味在网上,在媒体的报道中,在遥远的某个地方。


其实年味一直在大家的心中,在回家的路上,在团聚的等待中,在一年的牵挂中。


只是年味有丰满和消瘦,有世事繁杂的痕迹与无奈。


其实年味就在阡陌小路拜年人蜿蜒的人群中。


有人说,大疫三年已经改变了这一切,其实大疫之前许多年,乡村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上,已经没有了弯弯曲曲的拜年队伍。


年,是农耕文化的结晶。往昔拜年,一家老少倾家而动,去给亲戚拜年。大孩子在前面蹦跳着,跑着走,小孩子被爸妈背着走,牵着走。


大人小孩高低不平地走着,起起伏伏地走着,踉踉跄跄地走着,弯弯曲曲地走着。一年来的亲情与牵挂,越走越浓烈。近亲情更怯,一年来的思念与盼望,越走越稠密。拜年的话在心中不时地酝酿,教孩子如何尊称长辈,就像教孩子背课文。


走着走着,先是高高的模糊的高高的树冠出现在孩子们未被电子产品污染的视线中,接着便是摩肩接踵的房屋。人字形的屋顶,错落有致,黑黝黝的弧形瓦片,在冬日静穆的苍穹下幻成水墨画。水墨画中是骨肉亲情。


我们为什么要过年?因为年具有强制与重启功能。我们在一种名叫年的时间中步调一致。


所有的人事,在过年时按下暂停键;所有的纷扰,能休止的暂时休止,所有的分别,能团聚的尽量团聚。


所有奔波,都回到家的原点;所有步履,都朝向亲情的方向;所有劳疲惫,都在抚慰中得到释放。


因为有了年,因为重视年,因为惦记亲情,所以我们得到了年的不同馈赠,或多或少,或浓或淡。


年,是辞旧和迎新,是稍息和出发,是继承和弘扬,是总结和提高。


年,是生命的度量器,一年又一年,生命在其中增寿老去,生命在其中长大成熟。人们在年中,或稼或穑;人们在年中,且歌且泣。


一年,包含着春夏秋冬,四季流转;一年,饱经风霜雨雪,周而复始。人们在一种名叫年的时间中等待,等待五谷丰登,等待花好月圆,等待幸福的闪电。


是的,年是一种等待与渴盼,人们在忐忑的等待中回首与展望,人们在不安中辞旧与迎新。


我们为什么要过年,因为年,是一种仪式。

我们在过年时祭拜天地神灵,祭祀列祖列宗,祈祷来年风调雨顺。


我们合家团聚吃年饭,吃出思念与欢乐,吃出惦记与亲情,吃出期盼与祝愿。


大人小孩贴对联贴门神和年画,红彤彤飘着墨香的对联,色彩缤纷的崭新年画,使在风霜雨雪中日渐衰老的房子焕发生机。


对联和门神年画,装饰着前门、后门、房门,给名叫年的时间平添了一种名叫陌生的新意。对联、年画,是年的LOGO,是年的标签。一起把年包装成我们想象和喜欢的样子。


那种除夕夜吃年饭前爆响的鞭炮声,零点时分遽然而响的鞭炮声,爆炒年味,辞旧迎新,驱秽祈福,普天同庆。


中华大地幅员辽阔,天南地北风俗各异,各地过年的仪式千差万别,但有一些仪式必不可少的是一致的。


那就是吃年饭、贴对联、放鞭炮这样过年仪式,是一种因年而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普天同庆的仪式。而今有人打着环保的名义,打着除陋习的名义,不分大城小市,不分集镇和乡村,一刀切地禁鞭。年,因此被阉割得支离破碎,年味散失殆尽。


爆竹声中一岁除,东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的这首小儿都会背诵的诗,高度概括了年的形象,高度浓缩了年的内涵。那是一种几千年传承赓续下来的中国年的味道。


对此,年也见怪不怪。年的丰满与胖瘦,年味的或浓或淡,一定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定会在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喜闻乐见中传承与弘扬。而今有些地方在保证安全与尊重民俗民意的情况下,积极作为,寻得了平衡,让人和年一同欣慰,让年味有所回归。


一年又一年,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在一种名叫年的时间中过活着,企盼着。


我们,只是要过一个浓郁而丰满的年。我们必须过好年,因为年是中华民族最大的文化符号。

年,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模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风霜雨雪   普天同庆   年饭   年画   对联   丰满   仪式   亲情   生命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