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时往往讨厌父母干预,但在人生关键节点得到提点是幸福的

网上有个关于成长的段子颇为流行。十几岁的我:滚,不需要你来告诉我该怎么做;成年后的我:求求你了,告诉我这生活到底该怎么过?这句话虽然带着戏谑味道,却颇为写实地反映出某种心态的变化。

说到底,从不需要建议到偶尔来点建议还是挺香的,充分反映出一个人自我意识的变化。

人的成长经历中,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心理感受。年少轻狂、“我的人生我做主”,究其根本还是自主意识增强的结果。无他,年轻气盛时,希望凡事都能自我决策、自我定夺,不希望包括父母在内的旁人“指指戳戳”,否则就会觉得被干涉了自由,浑身不自在。

在我年轻的时候,同样不希望父母或其他人过度干预自己的生活,包括兴趣爱好。一旦他们对我进行中的活动进行点评或指点,我就会不耐烦,觉得他们管得真宽。好在,我的父母文化程度并不高,对于我所进入的“文化领域”,父母虽然颇想“参与”一番,但由于超出了他们的人生经历,因而实在无词以对。问题是,他们总有办法“说三道四”。

指点和被指点,在人生的某些阶段似乎是难以调和的矛盾。一方面,出发点不一;一方面,则是心境使然。在一个年轻人对外界事物充满了探寻的趣味和自负的时候,虚心接受旁人的指点,实在是一项低概率的事。

对年轻人这种心理特征,父母要有了解之同情,既要尊重儿女的行为自由,也要适当检讨自己的“好为人师”。换言之,对于儿女“不希望建议”的强烈态度或反应,即使心存不适,也不应一味弹压。过分的管控、强加的“人生智慧”,容易让儿女反感,效果适得其反。

当然,人生在关键时候,或者需要作出郑重选择的时候,还是有“求援”需求的,只不过,有时当事人并不能意识到这种需求。

就个体的成长而言,成年后,各方面的情形和背景变化很大。有些时候,由于经验不足,会被现实难题捆住手脚。在这个时候,长者的阅历就显出了非凡的价值。父母是“社会大学”毕业的人,无论是社会资源,还是眼界和认知度等方面,均有高出涉世不深者的地方,因而就具备了将自己的一番见识送给后生的“资格”。

例如在遇到考学报专业的问题时,一些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遭遇的瓶颈非常明显,明明成绩很好,但由于不懂行、不知深浅,被好听、高大上的专业名字骗了,以至报的专业严重不符合就业规律,造成被动窘境。而在工作不好找的情况下,这种后果只能自己承受。

而在相同的问题上,城里孩子的优势相对比较明显,有些父母本身就有良好的就学、就业经历,甚至出国留过学,很容易对孩子的未来规划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当然,这也有先决条件:父母要先了解孩子,孩子也要对父母有所了解。唯有如此,一个人所求援的问题,一个人所受到的指点,才能良性融合、恰到好处。

父母对儿女总是无私的,总希望自己的儿女过得好。有家业的希望儿女有能力承继,家业不大的则希望儿女吸取父母的经验教训,过上一种幸福、自足、具有确定性的生活。但即便如此,也需要尊重孩子,知道孩子最想要的是什么。

当下,高增长模式渐行渐远,存量增长模式则成为一大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卷或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对个体的考验力度也就相应提升。对一个单枪匹马来到大城市打拼的人来说,想要立足,难度不小,他们亟待社会经验、“人生宝典”的灌输,以少走一些弯路,减少一些试错成本。唯有在这个时候,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才会被理顺,变得和谐。

不同人生阶段有着不同的感悟。当我们发现,世界和社会的运行,并不以我们的理想和意愿为转移之后,我们就会变得务实而具有吸收他人“谏言”的空间。也只有这个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做父母的用心良苦,从而能够平和看待父母的嘱托。

说一千道一万,当我们能够欣赏父母的意见和建议时,我们已经和父母实现了和解。这才是“指点博弈”背后的真相。少不更事时,那种在内心自由疯长的野草,随着时间的推移、境遇的改变,渐渐懂得了包容和感恩。那种生长的轨迹,也被来自父母的恩泽所润滑,变得更为有序、更有张力。这真的是一种令人舒适的人生状态,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获得。

(作者系媒体人)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刘方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盛时   好为人师   父母   人生   家业   提点   节点   儿女   讨厌   个体   现实   阶段   关键   建议   孩子   年轻   幸福   自由   社会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