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前期,太子三师三少的升迁之路如何?赠官太子师保群体有哪些?

太子三师三少迁入官中,除杨崇敬与窦希灌2人迁入官不可考外,其余67任(包括4任授职未拜)太子三师三少迁入官皆可考。根据统计,唐前期太子三师三少的迁入官机构为三省官33任、宗室17任、地方官5任、东宫官4任、九寺诸卿2任,其他机构5任。在三省官中,尚书省迁入官最多,有22任,礼部尚书、刑部尚书、尚书左右丞是迁入师保官的主流。师保官中,有7任由门下省官员迁入,且迁入前均为宰相。

从迁入官的品级来看,除宗室诸王外,一品至三品是迁入官的主体,占87. 5%,四品、五品者极少,只占12. 5%。由此可知,三品以上官员是太子师保的主要迁入官。由宰相迁入师保者最多,共30人。总体来看,宰相迁入太子三师三少在唐前期较为普遍。

实际任职的65任太子三师三少中,参以两《唐书》等有关史籍记载,统计本职为太子三师三少有33任,另外32任三师三少是兼任官。这说明唐前期太子三师三少之职在很大程度上为兼任之官。在本官为太子三师三少的33任中,23任无兼任官,9任的兼任官为宰相。太祖至高宗时师保官兼任宰相者颇多,高宗以后师保官兼任他职逐渐减少。

特别是高宗时期太子三师三少兼任者比例最高,4任中3任兼任宰相。至玄宗时期,13任师保官中,无兼官者达11任,只有王守一与哥舒翰为特例,担任师保之时还兼有他职。在以他官兼任师保者中,太宗、高宗朝以尚书省官员为主,并且宰相兼任者居多。

武后临朝至武周时期,太子师保多以亲王、外戚兼任。中宗、睿宗时期,太子师保之职多不再是兼任之官。至玄宗时期,兼任太子三师三少者主要分为两部分,一为宗室亲王兼任,二为宰相兼任。综合来看,高宗以后宰相兼任太子三师三少比重较小,宰相兼任师保情况整体呈逐渐下降趋势。由于太子三师少师的主要职责是教育太子,因此不论是兼任师保还是本职所在,均是中央官居多,地方官很少。

据以上统计可归纳唐前期太子三师三少任期情况:唐前期65任太子三师三少中,任期可考有60任(萧造等5任暂不可考),占可考太子三师三少的86. 96%0任期可考者中,任期在三年以上的有23人,所占比例最大;其次是任期一年以内的有22任,任期一年至三年的最少,只有13任。

从各时期来看,高祖朝太子三师三少任期总体较短,只有李纲一人任期三年以上。太宗朝10任太子师保中,6任师保任期在3年以上,任期较为稳定。高宗朝11任师保官中,一年以下、一年至三年的任期均有4任,师保任期也较短,师保官转迁较为频繁。特别是太子太师于志宁与太子少师崔敦礼,二人的任期只有一个月。

武后临朝与执政时期,因政局动荡,除亲王兼任师保时间多在三年以上,其余师保任职时间较短,任期一年以下者占多数。中宗、睿宗两朝7任师保中,5任任期在一年内,任期总体较短。玄宗朝25任师保官中,13任师保任期在三年以上,任期不足一年的只有4任,多在任职不久卒于官。

任期时间较长与此时授三师三少官职的目的有直接关系。一是玄宗朝亲王兼任师保者较多,亲王兼任师保时间普遍较长;二是师保之职成为官员荣宠、养老之职,如陆象先任太子少保六年以上、萧高任太子太师近十年,崔琳任太子少保五年以上。

总体来看,太子三师三少任用在太宗朝与玄宗朝太子三师三少较为稳定,任期较长;高宗至睿宗期间,政局变动较大,师保任职时间多为一年以下,任期较短,师保之职并不稳定。

通过统计,可对唐前期太子三师三少的卸任与迁出状况作如下认识:

唐前期三师三少卸任与迁出者中,4任师保迁出方式不可考(杨崇敬等4人暂不可考),其余61任皆可考。正常转为他官27任,非正常卸任34任。其中非正常卸任有6种,卒于官21任、诛杀与赐死5任、请辞4任、致仕2任、免官2任。

在27任师保的迁出官中,除13任宗室外,迁出为宰相、东宫官、地方官分别为6任、5任、3任。相对于迁入官来看,迁出官为东宫官与地方官的比例增加,迁出官为尚书省官的比例下降。太宗至玄宗时期出现明显不同,即宰相官职之差异。前期多为“同三品”,后其多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也反映出宰相制度的变化。其中房玄龄、高士廉、于志宁三人,在太子三师三少转迁过程中,迁入迁出及兼任皆是宰相。

玄宗时期开始出现师保官迁出为地方官。萧高拜为太子太师后,“尝贿仙童,李林甫发之,贬青州刺史”。李适之罢知政事后,守太子少保,后“坐与韦坚等相善,贬宜春太守”。刘幽求、萧高、李适之三人,皆由宰相转迁太子师保,后又由师保之职贬为地方官,这是之前师保迁出官未有的现象。

非正常卸任官的34任师保中,玄宗朝所占比例最大,有14任。其中卒于官的有10任,占玄宗朝非正常卸任比重约为85. 7%,较前几朝比例大增,也可说明太子师保在玄宗朝己成为养老之职。太子师保被诛杀或赐死的情况出现在高宗朝以后,被诛杀或赐死的原因多与重大政治变动有关。如武后临朝时,裴居道因酷吏诬陷被下狱处死;韦温则在李隆基发动政B后,坐罪处死;薛程因太平公主等密谋政B,知情不报,坐罪赐死;王守一“坐与庶人潜通左道,左迁柳州司马,行至蓝田骚,赐死。”

总之,从高祖至玄宗,卒于任上的比重逐渐增加,可见太子师保逐渐转为荣宠老臣之用,亦可以看出太子师保不受重视,其地位呈下降趋势。

唐代赠官制度在隋代赠官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从唐前期所赠太子三师三少的官职中,可反映太子三师三少制度的变化、师保地位的变化等问题。

唐前期赠官太子三师三少者共19人,赠官太子太师5人,太子太保2人,太子太傅1人、太子少师1人,太子少傅3人、太子少保7人。事实上,在此之外,先贤颜回、曾参2人也得到师保赠官。三师三少作为赠官,始于高宗朝赠颜回太子少师、曾参太子少保。高宗朝除赠先贤之外,还有武士镬也获得师保赠官。睿宗时期,在加赠先贤颜回、曾参2人之外,只有王同皎赠官师保。其余17人皆于玄宗时期获得师保赠官。

从赠官时间与原因来看,高宗总章元年(668年)二月,“皇太子弘释奠于国学,赠颜回太子少师,曾参太子少保。”睿宗景云三年(712年)高宗与睿宗赠颜回、曾参为太子师保,均为皇太子幸国学时期,也可看出对太子教育的重视。

咸亨元年(671年)赠武后父为太尉、太子太师;中宗神龙二年(706年)又赠皇太后武氏父为太师、益州大都督,这些追赠之官品秩至极,皆因武士镬为武则天父,太子太师一职也成为其中之一。睿宗时期除赠先贤之外,只赠王同皎一人为太子少保。王同皎出身琅哪王氏,尚安定郡主(中宗第三女),后参与神龙政B有功,封琅哪公。神龙二年(706年),王同皎因谋反罪被斩。睿宗继位后下诏为其平F,追赠王同皎太子少保。直至睿宗朝,赠官太子三师三少之人极少,太子三师三少地位较高。

玄宗一朝,赠官为太子三师三少共17人。其中李瑾、李殉、李琏三人均为玄宗之侄,皆死后赠官,三人中李瑾“冒于酒色,竟暴卒,赠太子少师。”窦希球,因为玄宗舅而被追赠太子太师。因此,玄宗对宗室与外戚死后赠与太子师保较为随意。金兴光作为新罗国王,在其死后,玄宗追赠为太子太保,并遣使吊唁,维护两朝邦交。

其余10人张仁愿、郭元振、刘知柔、徐坚、郑惟忠、韦抗、姚崇、李元练、裴耀卿、裴宽,皆因自身地位与品级被追赠太子三师或三少。10人中,除郭元振、姚崇二人是卒后多年追赠,余下8人皆为卒后即赠。

天宝七载(748年)八月诏:“尚书左仆射兼右相吏部尚书李林甫曾祖故长平郡王、灵州道行军总管叔良,赠太子少保”。官至宰相的李林甫父祖得赠并延及曾祖。天宝十四年(755年),为了表彰朔方节度使、灵武郡守、摄御史大夫安思顺的功绩,追赠亡父右羽林大将军安波注为太子太师。因此李叔良、安波注二人皆因为朝臣祖、父而赠官太子师保之官。

总体来看,高宗时开始将太子三师三少作为赠官,玄宗时己为常赠官职之一。太子三师三少作为东宫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玄宗朝赠官主体中占有较大比重,从所赠师保官来看,太子三师三少地位在玄宗朝时不断下降,己作为赠官主体之一出现在赠官体系中,从侧面也反映出太子地位的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先贤   太子   地方官   宗室   太师   亲王   宰相   尚书   任期   群体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