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地名源流考

彭雪开

摘要:菏泽境域,在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人类族居,传为尧舜活动之地。夏、商、周为方国或封国地。春秋时宋置陶丘县。秦灭魏,置郡县,有定陶、成阳等20余县。秦汉后多有政区称名。郡、州、县治多次迁徙,终治今菏泽市城区。

关键词:菏泽;陶丘;成阳;乘氏;济阴;曹州(菏泽);地名源流

菏泽境域,在龙山文化时期,就有先民居住生息,是尧舜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1)夏为九州之兖州,其西南部属夏之三鬷国,商汤灭夏纣后,将其改为曹国,今菏泽市属曹国北境。西周初周武王封其弟季戴为成伯,在今菏泽市丹牡区胡集镇立郕国。

秦汉之后,先后于今菏泽境内置吕都、冤句、成阳、离狐、葭密、句阳、济阴、乘氏、南华、宛亭、雷泽、曹州、安陵、临泽、郓巨等州县。今择其要,作地名源流考释。

菏泽。始为古泽名。《尚书•禹贡》:“导菏泽,被孟潴。”“导沇水,东流为济……。又东至于菏。”其得名有二说。

一说《尚书•集传》云:“菏泽在定陶东,以其水近菏山故名。”菏,古通荷。《说文•水部》:“菏,菏泽水。在山阴胡陵。”《说文解字》释为菏泽水。水为形符,苛为声符。《玉篇•草部》:“菏,菏菔草。”一种类似于薄荷的野草。菏山,或曰山麓涂滩上多生薄荷之类的野草,故名。泽,字岀三体石经、古钵。字形本义指沼泽、湖泽。(2)《书•禹贡》:“九川滌源,九泽既陂。”孔传:“九川之泽已陂障无決溢矣。”《诗•小雅•鸿雁》:“鸿雁于飞,集中于泽。”皆释为此义。菏泽,以菏山临湖泽,故名。

二说以:“菏山”与“雷泽”连缀成菏泽,亦通。雷泽源自《山海经•海内东经》:“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在吳西。”《书•禹贡》:“济河惟兖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泽,澭沮会同,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士。”郑玄注:“雷泽,兖州泽,今属济阴。”《水经注•瓠子河》亦戴“雷泽”方位指向。唐代《括地志•濮州》雷泽县曰:“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濮州雷泽县,本汉成阳县,在州东南九十一里。”(3)

由此可知,古雷泽地望在今河南范县濮城镇与山东鄄城县之间。此说可能更符合当时实况。

菏泽,实为古代济水向东北流注而成巨泽(后称大野泽)。唐代菏泽更名曰龙池、九卿陂。之后,济水于唐未断流,黄河泛道,古菏泽淤成平陆。《书•禹贡》《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济水》《元和郡县图志》《宋史•河渠志》《大清一统志》《治河方略》等均有考述,尤以《水经注•济水》考述最详。

古菏泽境域,为尧舜生息活动之地。

其一,古文献有载。《书•禹贡》载有“桑土既蚕,是降丘宅土。”“作十有三载。”这与《史记•河渠书》:“禹抑洪十三载。”及《汉书•沟洫志》之载相一致。《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人皆让居……。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4)《墨子•节葬》:“尧葬蛩山。”蛩山,古山名,当与帝尧活动区域相关。《竹书纪年》:“尧陟于陶。”《尚书大传》:“尧葬成阳。”《吕氏春秋•》:“尧葬穀林。”高诱注:“此云穀林,成阳山下有穀林。”《史记•集解》引郑玄曰:“雷夏,兖州泽,今属济阴。”[正义]引《括地志》曰:“雷夏泽在濮州雷泽县郭外西北。”《太平寰宇记》、清《续山东考古录》皆考证:历山,在今山东鄄城县境;雷泽,在今菏泽市丹牡区胡集镇内。

其二,出土文物有证。2005年在菏泽市丹牡区胡集镇尧王村原尧陵大殿旧址西侧出土“中山夫”残碑,经专家确认:这是汉代所立尧妃中山夫人祠之残碑。此证《水经注》记载之可信。2008年当地又发现成阳故城遗址。该城墙体上宽14米,底宽约24米,残存面积约60万平方米。经专家确认,该城主体始建于战国,汉代大规模扩建,后多次修补,至金代废弃。考古发现该古城遗址西北1公里的尧王村,有遗址文化堆积层厚12米,含有龙山、岳石、商周、汉唐各代的文化层,未有缺环。这与明万历《兖州府志》、清康熙《曹州志》、清乾隆《大清一统志》、顾炎武《肇域志》,对成阳尧陵的记载相合。(5)该遗址发现古代灰坑、窖穴、灶房和大型夯土台基;同时出土钺、斧、镰、网坠等;骨器有镞、簪、针等;另有陶器、铜器、角器、卜骨等。最后国内历史、考古学家皆认为:“成阳古城西二里尧王寺面积达7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至汉文化遗址,系文献中尧陵遗址。”(6)

其三,诸冯、姚墟地望,在今山东菏泽一带。我在《韶山地名源流考》一文中认为:依《孟子•离娄下篇》《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舜的记载:诸冯地望在今山东菏泽一带,东夷地望最早应在今山东、安徽、江苏相邻一带,或在淮、泗水流域一带;其主体应在今山东半岛一带。冀州地望,在今河北省及相邻的山东省中西部及河南北部一带。姚墟地望在今山东菏泽市。以上这些初步认识,是根据古文献资料及出士文物得出的结论。我在《上虞地名源流考》中,经过考证与探微,也认为上古虞舜部落活动区域,主要在今山东菏泽市鄄城县一带。由此推断,虞舜族居在今黄河下游鲁西豫东交汇一带,其核心区域,当约今山东菏泽市境内。(7)

春秋时,今菏泽市境大部分属曹国,仅西北部属卫国。周政王三十三年(前487年),宋景公三十年(前487)灭曹,原曹地归宋。

宋景公灭曹国置陶丘县,治于“陶丘”。

其一,《春秋左传•襄公元年》(前572):“彭城降晋,晋人以宋五大夫在彭城者归,置诸瓠丘。”.《襄公十五年》(前558)载:宋平公(前572-前522)时期,宋司城子罕不受玉的故事,说明其时已置县,县辖乡,乡以下设里。《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宋司城子罕闻之,曰‘邻于善,民之望也。’宋亦饥,请于平公,出公粟以贷,使大夫皆贷。” (8)《墨子•七患》:“君彻鼎食五分之五(孙治让云:五当为三之误)大夫彻县,士不入学。”“彻”古有治理之义。由此推知,宋国于公元前572年,己普遍置县。

其二,宋景公灭曹国后置定陶县,治陶邑。《书•禹贡》:“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荣,东出陶丘北。”孔颖达疏引郭璞曰:“今济阴定陶城中有陶丘。”春秋中期后,宋国主要大城市有商丘(今河南商丘)、相城(今安徽淮北市)、陶丘(今山东定陶县)、彭城(今江苏徐州市西)、吕邑(今河南夏邑)等。西周时曹国国都称名陶丘,宋为陶邑,置县曰定陶。《史记•货殖列传》载为:“范蠡以陶为天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9)

定陶邑,北临济水,东北有菏水(菏泽水)沟通泗水,又横亘于济、汝、淮、泗诸水间,构成水运交通节点,成为四水之枢纽。公元前286年,齐愍王发动合纵战争,齐、楚、魏联合灭宋,三分其地,定陶邑入齐为县。公元前284年,燕、韩、魏、赵、秦五国连横攻齐,燕占领齐国都城临淄在内70余城。公元前281年,秦相魏冉领军首攻陶邑为魏冉封地。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战国纵横家书•须贾说穰侯章》:“攻而弗拔,秦兵必罢,陶必亡。”整理小组注:“定陶,穰侯封邑。”定陶县为其食邑。魏冉死后,秦置陶郡。(4)1829郡辖县。公元前254年,陶郡又为魏攻取。秦王政五年(前242),秦于魏西北地域置东郡,治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县西南),郡辖定陶县等20县。秦灭魏,置郡县。

成阳。古称成,《史记•项羽本纪》作城阳。《春秋•桓公六年》(前706):“夏,四闫,公会杞侯于成。”(8)56即此。五帝时代曰平阳,帝尧都平阳。西周周文王第七子叔武封此为成国,筑侯城曰郕阳。《吕氏春秋》《尚书大传》《史记•高祖本纪》《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东汉《风俗通义》《郑玄诗谱》,三国《皇览》,西晋《帝王世纪》,北魏《水经注》,唐代《括地志》《十道志》《通典》《元和郡县图志》《史记正义》《史记索隐》,宋《太平寰宇记》,元代《文献通考》,皆有记载,尤以《水经注》考述甚详。

成,字出甲骨文,字形有数义,从戌丁声,疑为殷先王专称。古今文中有20多种释义,其本义作完成、成就解。《诗•周南•樛木》:“乐只君子,福履成之。”(10)毛传:“成,就也。”《礼记•学证》:“玉不琢,不成器。”阳,字出甲骨文,为示意字,表示太阳升到祭桌或树枝的上方。后引申为“向日为阳”“山南水北为阳”。《周礼•秋官•柞氏》:“夏日至,令刊阳木而火之。”《楚辞•九歌•大司命》:“壹阴壹阳,众莫知兮余所在。”王逸注:“阳,明也。”《说文》:“阳,高明也。”成事于光明之处,谓之成阳。实指郕叔武封此为成国一事,故曰成阳;也与当地环境优越物产富足有关。

秦置成阳县。

其一,《史记•魏世家》:“魏湣王元年(前242),秦拔我二十城,以为秦东郡。”(魏)王假“三年(前225),秦灌大梁,虏王假,遂灭魏以为郡县。”(4)1507次年,秦置东郡,辖成阳等县。《魏书•地形志》成阳作城阳。《史记•曹相国世家》:秦二世(前208):“击王离军成阳南”即指秦时所置成阳县。

其二,出土文物有证。2007年初当地文物考古队,初步探明成阳故城城墙南北长200米,北城墙东西长400米。并探测出秦砖汉瓦、陶片等史前遗物及人类生存遗址。(11)2017年经多年考古发掘,最终认定济阴故城墙,南墙长1475米,北墙长1457米,东墙690米,西墙700米,周长4327米,面积达1036000米。经文物部门认定为先秦古城。历先秦、两汉、魏、晋、唐、宋。金朝古城毁于战乱水患。结合《史记》《汉书》等地理志书等考载:此城为西周郕国故都成阳,秦汉魏为东郡、济阴郡成阳县治,北齐废。唐于此城复雷泽县,治于此,属濮州。金贞佑二年(1214)废县为雷泽镇。后历金、元200余年,于洪武元年圮于黄泛,淹淤浅地表之下。明于此废址置平阳屯,后深埋于地下。成阳故城西二里王寺村有7万平方米的龙山文化遗址,今考系古文献中记载的尧陵遗址。

其三,成阳地望。《史记•货殖列传》:“昔尧作成阳。”【集解】引如淳曰:“作,起,成阳,在定陶。”《汉书•地理志》:济阴郡“成阳,有尧冢灵台。”《隋书•地理志》:“雷泽,旧日城阳,后齐废。开皇十六年置,曰雷泽,又分置临濮县。大业初并入焉。有历山、雷泽。”唐《括地志•濮州》:“濮阳雷泽县,汉成阳具,在州东南九十一里。”并引《地理志》云:成阳属济阴郡。古郕伯国。[正义]引《括地志》云:“濮州雷泽县本汉郕阳县,古郕伯姬姓之国,周武王封弟季戴于郕,其后迁城之阳也。”(4)152故曰成阳(郕阳)。唐《元和郡县图志》也认同此说。宋初《太平寰宇记》:“史曰:周武王封弟季戴于郕,今县北三十里郕都故城是也。”据考唐宋时的濮州,即今鄄城县北15里旧城镇,从该镇往东南90里,正在今菏泽丹牡区东北胡集镇内。

《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一表》:高帝七年(前200年)封奚意为成阳定候,(12)属济阴郡。东汉改为县。东汉永元二年(90年)为城阳国治,六年国除为县,仍属济阴郡。北魏属濮阳郡,北齐废。后置乘氏县,以西汉乘氏县为名,治今山东巨野县龙固镇,属山阳郡,南朝宋废。北魏太和十二年(488年),复乘氏县,治今治,属济阴郡。隋唐属曹州,宋属兴仁府,金属曹州。金大定六年(1166)废县,八年改称济阴县,属曹州,县为州治。后因水患徙曹州治和济阴县治于乘氏城,即今菏泽市区。

乘氏。战国时鲁有乘氏邑,以邑为氏。故城在今山东菏泽市钜野县西南一带。《春秋左传》载: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春,西狩于大野,叔孙氏之车子鉏商获麟,以为不详,以赐虞人。仲尼观之,曰:‘麟也’。然后取之。”(13) 秦末为彭越起兵之地。秦汉时属东郡、济阴郡。东汉末曾在此有“乘氏之战”。

济阴。因在济水之南而得名。《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称其为泲水,又作溪水、兖水,其他志书多称为济水。古为“四渎”之一,源出今河南济源市西王屋山顶西坡,下游入黄河处历有变迁,流经今河北、河南,至山东定陶县西折东入巨野泽;又从泽北流经今梁山县东,折向东流经今平阴、长清、齐河等6县入海。古今流向有变,难以细考。

隋开通济渠后,巨野泽以上皆渐堙废,自唐、宋、金或为它河所夺。(14)后无济水之称。然而,古济水影响至今,不可弥消。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宁、济南、济阳、济宁等市得名,皆与济水相关。如济源因在济水之源而得名,济南因在济水之南而得名,济阳因在济水之北而得名。

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年)以济阴国改置济阴郡,治定陶(今山东菏泽市定陶西北)。甘露二年(前52年)改为定陶国,后复为郡。辖境当约今菏泽市及周边,南至定陶,北至河南濮阳市境。北魏移治左城(今山东曹县北),辖境渐小,北齐废。

隋唐之际,曾改曹州为济阴郡。隋开皇六年(586年),在曹州城置济阴县为附郭,为济阴郡治。唐为曹州治,北宋为兴仁府治。金大定八年(1168年),城为河水湮沒,徙济阴县治于旧乘氏县城,即今山东菏泽市城区,济阴县为附郭,亦为曹州治。元不改治。明洪武元年(1368年),省济阴县入曹州。明初,州治因水患首迁安陵镇,原济阴县城改称古雄镇;次迁盘石镇(今属曹县地)。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复曹州,迁治于古雄镇,属兖州,后筑城,始奠定今菏泽市城市框架。

明清时期,济阴县、曹州废置交替。清雍正二年(1724年)升曹州为直隶州,十三年升州为府,置菏泽县为府治,以古菏泽为名。菏泽作为县级政区,始载国史地志。

民国元年(1912年)降府为县,属济宁道。之后菏泽县名不改,县域略更,区划频调,归属随政区调整而随属。2000年撤菏泽地区置菏泽地级市,原菏泽县级市改称牡丹区。市搳2区7县,治牡丹区。(9)2612

市境内地处黄河冲积平原,气候半温湿,河流众多。交通便捷。富农产多特产,牡丹、山楂、木瓜、芍药、丹皮等,素有名声。有“牡丹之乡”美誉。有煤、石油、天燃气矿产资源。工业基础较好。古迹名胜有梁堌堆新石器时代遗址、赵楼牡丹园、单县百岁坊、百狮坊,有巨野教案遗址纪念地、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等。


参考文献

(1)菏泽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2993:1.

(2)汉语大字典[M].武汉: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7:738.

(3)(唐)李泰等著,贺次君辑较.括地志辑较[M].北京:中华书局,2010:146.

(4)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99:26.

(5)陈建辉,程亚峰.成阳尧陵遗址定名刍议[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3).

(6)潘建荣.成阳故城与帝尧研讨会论文专辑[C].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20:11-12.

(7)彭雪开.韶山地名源流考[EB/OL].[2020-07-27].http://www.whilw.com/2020/07/27/70503.html

(8)(春秋)左丘明著,陈戍国撰.春秋左传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742.

(9)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1962.

(10)古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81.

(11)郜效珠,时海涛.牡丹区探测成阳故城获重大突破[N].渮泽日报,2007-04-11.

(12)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99:500.

(13)(春秋)左丘明著,蒋冀聘点校.左传[M]. 长沙:岳麓书社,2006:354.

(14)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933.


整理:周凯清、曹露露

校对:罗洋、粟娟

责编:文学容

审核:刘年喜

彭雪开老师原创,欢迎读者评论转发!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大家关注公众号:地名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菏泽   定陶县   水经注   定陶   郡县   兖州   菏泽市   史记   源流   山东   地名   遗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