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沃土|幸福年味浓

迎春 苗青 摄

老家的年味是一壶地道的包谷酒,是一桌丰盛的年夜饭,是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的守岁,更是那丝丝缕缕的乡愁……

我的老家在鄂西山区一个叫沿渡河的小镇上,因两条小河穿镇而过,人称“小武汉三镇”。在我们老家,年味就是腊味,正所谓“无腊不成年”。年夜饭的当家菜大都是腊味,炖腊猪蹄、豆豉炒腊肉、腊肠蒸饭,还有腊猪头肉做的拼盘,颜色红润油亮、香气扑鼻,让人在一饱口福之余,倍添浓浓的年味。

临近年关,鄂西的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腌制腊肉。全国各地的腊味口味不尽相同,而我们老家的腊肉以色泽红亮、味道醇香著称,是当地独具特色的风味食品。

老家人腌制腊肉的程序十分考究:将盐巴拌着花椒、茴香、桂皮等炒热,然后均匀涂抹在鲜肉上,置放于大瓦缸里压实。大约一周左右,待咸味香味沁入每一块肉的肌理中,便将其起缸一块块挂起来,再用柏树枝、柑橘皮或椿树皮慢慢熏烤。大约经过一个月的时间,随着肉中的水分逐渐蒸发,表面呈现黑油油状,用器物敲击一下有金属感的回声,就大功告成了。这样熏制的腊肉可以长期存放,随吃随取。

腊肉熏制好后,年关也慢慢近了,那几天几乎天天都可以炖腊肉吃。特别是下雪天,母亲取下一块腊肉,烧好洗净,剁成若干小块,放进大铁锅里,一边烤火,一边炖肉。屋外雪花飘舞、寒风呼啸,屋内火塘里的火越烧越旺,火苗“呼呼”地舔着锅底,锅里的肉汤“咕嘟咕嘟”地翻滚着,腊肉的香味从锅盖缝里钻出来,在房间里弥漫……经过几小时的熬煮,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大人们边吃肉边喝着当地的包谷酒,不觉间便有些微醺;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大块吃肉,直吃得嘴角冒油、肚皮溜圆,也舍不得放下筷子。似乎在这时候,一年的辛劳都跑得无影无踪了,取而代之的是满屋的欢声笑语。

后来,我参军来到部队,过年不能回家与亲人团聚,但每年都能如期收到父母寄来的腊肉。打开包裹,随着腊味的飘香,亲情的温暖同时涌上心头。包裹里除了整块的腊肉,还有少许的猪头肉和猪尾巴。因为我的生日在正月里,老家人过生日有吃猪尾巴的习俗,因此,一头猪的尾巴就非我莫属了。每当收到这些腊味,我就会叫来战友们分享。大家围坐一起,边吃边聊着家乡的事儿。那些年,腊肉凝聚了父母的辛劳和挂牵,虽然过年回不了家,但有了家乡的腊味,也能聊补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如今,市场供应越来越丰富了,但老家“吃腊”的习俗没有改变。只是随着人们口味的变化,对腊肉的吃法更多样化、更趋于健康了。这两年回老家过年,除了炖腊猪蹄、做猪头肉拼盘外,还多了小炒腊肉、糯米腊肉卷、腊肉烩豆腐、腊肉叉烧等菜品。这样体现了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既保留了腊货的香味,又增添了现代气息,让人食欲大增、幸福满满。

在我国许多地方,过年尤其是年夜饭,都少不了鱼,取年年有鱼(余)之意,图个好彩头。

在儿时的印象中,老家门前有两条小河,早些年河里是有鱼的,后来随着人们过度捕捞,使河里的鱼几乎绝迹。然而,过年要有鱼的习俗依然延续着,河里捕捞不到鱼,市场上也买不到鱼,乐观的乡亲们就“别出心裁”地想出种种“吃鱼”的法子来。

家有亲戚在鱼米之乡的,就托亲戚帮忙买一些鱼邮寄过来。因邮局投递时间长,常常得到的不是鲜鱼。虽然味道不甚鲜美,但聊胜于无。还有人想出了替代的办法,用面粉做出鱼的形状,揉进一些叫鱼香的植物汁水,下油锅煎炸成形,再浇上油盐酱醋烹制,端上餐桌,真有点以假乱真的意思……

后来,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水位提高,老家呈现出“高峡出平湖”的景象后,久违的鱼儿才重新“游”了回来,不少人家开始了打鱼的营生。再后来,随着长江禁渔令的颁布,渔船上岸了,渔网收起来了。

当地政府为破解当地渔民和吃鱼的难题,纷纷打出了组合拳:组织昔日以打鱼为生的渔民,利用当地的水库、水塘养殖生态鱼,满足群众吃鱼的需求;开出绿色通道,对外地来的卖鱼商贩一路绿灯,丰富当地的市场供应;时下,更多人则通过网购,随时都能吃上各类河鲜、海鲜。

每当春节来临之际,行走在老家的大街小巷,卖鱼的吆喝声不绝于耳:“快来买鱼哟,买鱼!新鲜的鲤鱼、鲢鱼、乌鱼,不鲜不要钱。”除了当地养殖的无污染生态鱼外,还有专门卖海鲜的门店,像带鱼、鲜虾、黄瓜鱼、乌贼鱼等应有尽有。这不,老家亲友在微信中发来年夜饭菜谱:清炖乌鱼、水煮鳜鱼、白灼虾等。还有一道道文化大餐:鲤鱼跳龙门的大彩门,纸扎的鱼灯笼,文化站正在排练的湖北渔鼓……可谓年年有鱼,年年有余。

年味最浓的莫过于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年集了。

儿时,老家的年集不成规模和气候,也没有固定的地方。山里的人到镇上办事,顺便捎带点自家产的蔬菜、家禽、腊肉等到镇上来卖,换点零用钱,再到供销社买点烟酒、糖果等年货。那时每到小年前后,母亲就会叮嘱我:“看门前过路的有没有卖蔬菜、家禽、鸡蛋什么的,有就叫他停下来,价格贵点也要买,千万别错过机会。”有时候运气好,能买到一些,有时等候一天也买不到所需之物,只好有啥吃啥了。

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昔日封闭偏僻的小镇变得繁华热闹起来。我老家沿渡河镇因山清水秀、民俗独特、民风淳朴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明星镇。因之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农贸市场也随之繁荣起来,农家乐遍地开花,乡亲们的腰包也慢慢鼓起来了,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平日里衣食住行全无忧,可乡亲们还是乐于赶集。特别是到了年关,老老少少衣着靓丽,都喜欢结伴到集市上走走看看。其实,人们赶年集,赶的是一种奔向好日子的心气儿,图的是集市上的货全、货鲜。挑着鲜活的买,冲着时尚的穿,日子往新潮的走,乡亲们是越活越有滋味了。

前两年,我们全家回老家过年。一下车,我就兴冲冲地直奔集市。宽敞的马路边,店铺林立,张灯结彩;集市上人流如织,热闹非凡,洋溢着浓浓的年味烟火气。集市上大多是当季的农副产品,干果、鲜货应有尽有;还有外地人开的海鲜店,成品的、半成品的海鲜琳琅满目。这时候去集市上尽情采购,乡亲们统称为“办年货”。

置身于年集里,年货的种类数不胜数、目不暇接。不觉间来到老家土特产一条街,那熟悉的做法、熟悉的味道让我停下了脚步。那是儿时吃过的地瓜粉条,是纯手工制作的天然食品,吃着滑溜有劲道;那是让人垂涎的炸丸子、炸酥肉、炸土豆片;那是久违的包谷酒、地瓜烧,色泽清亮,入口醇香……每样我都想买一些,过年时慢慢享用。陪同我的弟妹们连声说:“啥都不用买了,家里吃的都备齐啦!”

浓浓的年味,怎么少得了家家户户大门两侧的红灯笼和吉祥如意的红春联!挂上红灯笼,就是将那朴实的幸福高高悬挂在门楣上;贴上红春联,就是把对美好生活的期望浓缩在红红的喜庆里。正好弟妹们家里还没有买灯笼和春联,我们便选了贴有福字的红灯笼以及红红的春联带回家。那春联上联是“欢欢喜喜闹新春”,下联是“红红火火过大年”,横批是“幸福人家”。(乐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火塘   包谷   腊味   腊肉   沃土   春联   年关   年货   年夜饭   镇上   乡亲   河里   集市   海鲜   老家   家人   幸福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