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官拜命,墨湿黄新,古事今论之唐朝“致仕”三两事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一部热播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引起了世人对唐朝文化的热烈探讨。在这部剧中,有一位八十岁的老人家,大家尊称人“何监”,据考证,这里的“何监”的原型是贺知章。关于贺知章“致仕”后有这样一段场景描写:

历史上的贺知章是个具有文学天分和为官正道的人。虽然外表看起来垂垂老矣,实际上富有才华和作为、于大局运筹帷幄。而他在八十岁高龄还可在官场上发表自己的观点。

已经退休在家的贺知章依旧可以特许东宫药园为其备药,足可见,太子对他的尊重。与之遇见,必然先进行礼拜。

这里,不论剧情,只看唐朝的“退休制度”是什么样的?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贺知章般的仕后待遇?休官拜命,墨湿黄新,唐朝社会稳定发达,经济繁荣昌盛,唐人致仕是什么样的情况?

一.古代官员“致仕”的发展渊源

现在的退休,是指工作达到一定年龄,一般男性60周岁,女性55周岁,即可离开工作岗位,享受养老生活,领取养老金。退休在古代称之为“致仕”。致仕,就是将官位和俸禄还给君王的意思,即自己离开官场。

关于“致仕”一词,古代典籍中有多处记载。

《公羊传·宣公元年》里就有所记载:“退而致仕。”

《白虎通义·致仕》中也有记载:“致仕者,致其事于君。”

申请退休离官的人,需要把自己的事情说给君王听,得到君王的批准才可以致仕。

关于致仕的年龄,最早记载于周代。《礼记·曲礼上》有明确规定:“大夫七十而致仕。”大夫(指古代的一种官职)达到七十岁才可以退休离官。

相比较于现在的退休年龄,现在的男子在六十岁就可以退休,并且可以领到养老保险金,保障基本生活无忧,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人幸福指数是更高的。

这样的养老现状得益于中国的社会发展。在此条件下老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安享晚年。

春秋时期,又出现一种新的称呼:“乞骸骨”。最早见于《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这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已经是耄耋之年,需徐半生劳累希望死后的骸骨可以归葬故乡。实际就是主动申请退职。

开始的致仕大多数是根据官员自身的身体状况以及皇帝自己的意愿。到西汉末年,才逐渐形成一种稍微正式的制度。

不过在西汉末年时,才逐渐形成一种制度,这个时候很明显地分为官员等级《汉书.卷十二.平帝纪》有所记载:“天下吏比二千石以上致仕,参分故禄,以一与之,终其身。”

二千石以上的官员退休,方可才有“退休金”,就是拿到原先俸禄的三分之一,那以下的官员则不能享受这个待遇。这对于一些底层官员是不公平的,这也是很多人到了“致仕”年龄却不愿意“致仕的原因。

“致仕”一词,现在已经很少见,更通俗易懂的是“退休”一词。但是,“退休”一词实际不是现在的词语,它最早出现于唐朝典籍。

唐代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韩愈的《复志赋序》里,就有“退休于居,作《复志赋》”这么一句。

唐朝的退休制度已经趋向于完善和制度化。规定的退休年龄是七十周岁。

唐代规定 , 职事官 “ 年七十已上 , 应致仕 ” 。

但是七十周岁这个年龄却不是决定是否致仕的唯一条件。

“ 诸文武选入六 品 以 下有 老病 不堪公务 , 有劳考及勋绩情愿给阶授散官 者依 ; 其五品 以上 , 籍年虽少 ,形容衰老者 , 亦听致仕 ”。

古代的医疗条件不如现在,那时候很多人到七十岁已经是老态龙钟、身体羸弱、行动迟缓,不再适合官场生活,所以这样状态下,也需要“致仕”。

但是,对于年过七十,依旧身体康健、精神矍铄的官员,虽然已经到了“致仕”年龄,皇帝却是不批准的。

所有的制度,在统治者面前都是一纸废文,更多地取决于皇帝的自身需求和皇帝对此人是否可以继续入仕的看法。

据《后唐书》考证,唐俭致仕时 72 岁 , , 虞世南 81 岁 , 贺知章86 岁。《长安十二生辰》中的“何监”在高龄八十六岁才致仕,与现在的退休年龄先比何监整整多在位谋职了三十六年光阴。

一方面认为年老过衰、难堪重任的可以“致仕”,一方面虽然年老孱弱,重病在身,但是,统治者认为不可以“致仕”,便不批准申请,导致部分官员最终卒官。

历史上宰相刘仁轨便是欲致仕未批准,最终卒于官中。唐高 宗永 隆二 年 (公 元 6 81 年) , 当朝宰相刘 仁 轨 八十 岁 , “ 以老 乞骸骨 , 听解 尚书 左 仆射 , 以太子 太 傅依 旧知政事 ”

待 武 则天 临朝称制 , 刘 仁 轨已 八十三岁 , “ 复上疏辞以衰老 ” 。 仍然没有获得允许 , 直到 八十四 岁卒官为止。

如唐代名臣魏征 , 多次恳求致仕 , 唐太 宗 难以 再拒绝 , 只 好允许 , 那一年魏征五十七岁。但后期又“ 拜征 特进 , 仍 门下事 , 直 到 魏征 病死 为止。

唐玄宗时 , 针对已经致仕的官员下诏重 申 : “ 致仕官 应物 ,令 所由送至宅 。三 品 以上 ,并听 朝朔 。”朝参 虽 然 只是参 见 皇帝 的仪式 , 但致仕官员趁此对重大决策可发表建议 ,皇帝可以听取有经验人的想法,对朝廷的发展走向都是大有裨益的。

这相当于虽然不再其位,依旧可以为国家发光发热,贡献出自己最后的力量。当国家需要之时,已经“致仕”的官员,依旧可以返回岗位,在位谋事。

一代骁勇武将李靖于唐太宗贞观八年致仕后,不久 , 吐谷浑来犯 , 太宗对待臣说 : “ 如果让李靖挂 帅出征 , 那 该多好啊 ! ” 李靖听 说后 , 立 即向房 玄龄表示 : “ 我虽 然年 老 , 愿 意 出征 。 ” 唐 太 宗大 喜过 望 , 马 上 任命他 为 西 道行军大总管 , 率军平定吐谷浑 , 再次为冲锋上阵,国建 奇功。

李靖剧照

贞观十七 年 , 大将尉迟敬徳致仕。但是,唐太 宗远去征伐高丽 , 大奖尉迟敬德又 被任命为 马军 总管 。 “ 从破 高丽于驻 锌山 。 军还 , 依 致仕 ” 。

大将李靖和尉迟敬德都是致仕之后,国家需要便依旧挺身而出,重回战场。这一点颇像现在的军人在退伍时会立下的誓言:“若有召,召必回。”当国家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会归来。

尉迟敬德剧照

一些人会在致仕之后依旧“朝参”、“返聘”甚至重新回到岗位,还有一些不得已而“致仕”的人又是什么样的情况?

二.唐代“致仕”之内幕真相

唐文规定七十而致仕,但是真正的官员达到七十岁致仕的却为数不多。

据典籍考证,唐朝初期的股肱之臣为例。 致仕 九 人 , 除程知节年龄不详外 ,杜如 晦致仕时 年仅四十五岁、魏征 五十七 岁、 高士 廉六十八岁 , 尉迟 敬德 五十九 岁 , 李靖 六十四 岁 , 刘 弘 基五十四岁、 虞世南 八十一岁、 唐 俭 七十二岁。

此九人,无一人是在七十岁那一年致仕,这其中有何原因?

根据唐朝官员的致仕情况进行分析,无外乎以下几种原因:其一,年老而身体衰弱,难以担当重任故致仕。其二、疾病在身,希望致仕安享晚年,这是大多数的情况。

其三,官场不得志,主动请求返乡自行归去。其四,极少数的大臣功高盖主,为避祸而不得已致仕。

1.年老而身体衰弱 , 难 以胜任工作 。年龄没有到七十岁,但是看起来已经像七十岁,老太龙钟、行动迟缓、思维固化,这一部分人应该致仕。

但是另一部分人已经到了七十岁,因为其贡献重大,皇帝觉得他依旧可以在岗。 如李 百药近 八十 岁时 , “ 以年 老固请致仕 , 许之 。 孔颖达 、 虞世南等也都是以年老体衰致仕的 。

2. 疾病而致仕 以疾致仕 , 在唐代最为常见 。 在任官员 , 不 论 年龄 大小 , 若重病在身 , 即 可 申 请致仕 。 魏征 、 杜如晦 、 李靖都是因病致仕的。虽然已经致仕,但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依旧会返回战场和官场。

3. 官场不得志故而致仕 。 如李纲乃隋代名臣 , 但是在唐朝却不为待见。起初被唐高祖李渊任命为礼部尚书 , 兼太子詹事 。 李纲在东宫 , 太子李建成开始对他很优待 , 后来逐渐疏远 、 猜忌 。 李 纲屡次劝谏 , 都不被 采纳 。最终郁 郁 不 得 志 , 于 是 ,“ ” , 要 求致仕 。

4.为避祸而不得已致仕。唐玄宗时期宦官仇士良受宠专权,“杀二王 、 一妃 、 四 宰相, 贪酷二十余年”。 唐武宗即位后 对 他 表面 上对他很尊敬,实际上心中却很忌恨 。仇士良觉察后 ,感觉自己大势已去,现在的朝廷对自己的处境十分不利。为避祸, 便 “以年老多病的名义” 恳求致仕。

三.唐代官员致仕后的生活待遇究竟怎么样?

唐朝的社会经济繁荣昌盛,稳定发展,对于在官场上奉献一生的功臣致仕后的待遇也是从优的。

1.享受半额俸禄

唐朝官员七十而致仕,七十岁被称为“悬车”之年。《旧唐书·李百药传》曰:“及悬车告老,怡然自得。”唐朝的官员致仕,根据品级不同,规定略有不同。

唐朝官员一旦退休,如果没有特殊赏赐的情况下,都会享受致仕前的半额俸禄。半额俸禄制度,是唐朝对致仕官员的物质保证。

2. 赏赐金银珠宝、土地房产。对于功勋之臣,朝廷一般还有额外的赏赐,据《新唐书》记载,贞观八年,尚书右仆射李靖因足疾,请求致仕

李靖是唐朝开国战神,战绩累累。他申请退休,并非因为有病,而是他知进退的一种表现。李世民得知李靖要致仕,批准后还亲自上门慰问,赏赐绢帛千段、御马两匹。而且特许,俸禄不减半。

还有一些大臣,在提出致仕的时候,皇帝就会赏赐他们一些良田美宅,供他们颐养天年。

3.特殊赐杖和面圣的机会

赐杖制度,始于汉朝。意思是对于年老的功勋官员,特别是在官员致仕时,皇帝会赐给他手杖。相当于尚方宝剑一样的待遇。一般的官员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只有皇上的老师或者国家开辟性的官员。

唐朝社会致仕制度非常成熟,同时又相对富有弹性和人性化。并且在致仕之后,会得到一个优待的结果。

结语

社会影响方面,唐朝的致仕,不仅保证了退休老人在物质上有所保障、精神方面有所厚待。而且,在民间兴办慈善机构,对后世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但是,唐朝的致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设置的年龄限制过高,官员70岁退休,百姓80岁才有补给侍丁,结合唐朝的平均寿命情况,能享受到这个待遇的老人,少之又少。

剖析开了,唐朝有关致仕的社会制度和风貌,对唐朝的繁华,对中华文明的正面影响深远,值得后代去取其精华。

参考文献: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致仕   唐朝   俸禄   赏赐   官场   唐代   官员   皇帝   年龄   制度   黄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