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白了春联的起源与发展让你见识大长

随着春节临近,春联纷纷登场,自写的、购买的,比比皆是。贴春联是春节传统文化习俗之一,王安石的诗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影射的正是春联的来历。

春联起源于周代的桃符。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就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桂桃符的习俗。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张贴于门前,左神荼、右郁垒,寓意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

到了五代(指唐朝灭亡之后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政权,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先人们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直到宋朝时期,春联经历了从形式到内容的重要改变。五代后蜀国国君孟昶在公元964年的除夕,让他手下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住宅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不只是避邪恶驱鬼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就成了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的新年春联已经相当普遍。原来用的桃木板也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由于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之意,所以春联也大都用红纸书写。

不过,庙宇会用黄纸、家里老人去世了,晚辈家一般从当年起三年也不贴红春联。在守制(服孝未满)三年里,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用绿纸、第三年用黄纸,第四年服丧期满才恢复用红纸写。所以白绿黄三色的对联俗称"孝联"、"孝春联"或″丁忧联",也有的地方头年贴黄对联,次年贴蓝对联,第三年贴绿对联。总之,这三色纸的对联表示家人守孝不足三年。也有的地方干脆三年都不贴对联,以寄托对逝者的哀思。由此看来,春节贴对联也是有讲究的。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慕两位武将当作门神贴在了门上。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果然安静下来。之后唐太宗让人把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大门上,这一习俗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明代初年,"春联"一词开始出现,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今南京)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明太祖朱元璋不仅亲自微服出游,观赏笑乐,还亲笔给学士陶安等人题赠春联。帝王的提倡,使春联日益兴盛,终于形成了经久不衰的风尚。

进入清朝之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张岱的西湖龙井——夜壑泉归,渥洼能致千岩雨;晓光龙出,崖石皆为一片云。宫廷经典对联——好雨知时,岑峦添远碧;薰风叶奏,殿阁有余清……

贴春联的讲究也日益增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边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如室内贴"抬头见喜"、门对面贴"出门见喜"、车上贴"出入平安"等等,"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于家具、影壁中。同时,大家还会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另外,上下联的贴法也要遵循横批的写法,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念,则右边贴上联,左边贴下联;如果横批是从左往右念,则左边贴上联,右边贴下联。总之,上下联要与横批方向保持一致才是正确的贴法。

随着多国文化交流的发展,春联不仅在中国,还传入了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春联的风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黄纸   春联   后汉书   中原地区   桃符   后唐   门楣   横批   门框   下联   对联   习俗   起源   见识   民间   春节   新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