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民|落凤山墨韵

由滕州市区乘车,沿枣滕公路向东南前行,过了木石镇罗汉山的笃山口,往东南一望,一幅壮美的图画便展现在我的面前了。蔚蓝的天幕下飘着朵朵白云,白云下面,是南北走向的群山,芊芊莽莽,郁郁葱葱,起起伏伏,延绵数十里。如彩凤展翅,似巨龙走川。万绿丛中,偶尔有一些红点、黄点、白点在阳光下闪烁,那是农家的房舍,像彩凤翅上的华斑,像巨龙身上的彩鳞。我知道,这如诗如画的地方,就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活动家、科学家墨子的诞生地——落凤山。

这山为什么叫落凤山呢?有个神奇的传说。相传战国时期,墨子的父母就居住在落凤山的西侧。墨子出生之前,其母曾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一只五彩凤凰从天边飞来,在她的头顶上盘旋了一阵,又连叫了几声,落入室中。突然,一阵轰鸣,震耳欲聋,红光四射,耀眼炫目。墨母惊醒坐起,只觉得腹痛难忍,不多时便产下了一男婴,这便是后来的墨子。人们都认为墨子是凤凰转世,墨子的父母便给他取名为“翟”(翟,凤凰的别称)。因为此山曾落过凤凰,所以就叫落凤山。

还没到山脚下,我就被落凤山的绿震撼了:这漫山遍崖的绿呀,这扯天盖地的绿呀,这延绵近百里、横断了云际和原野的绿呀!绿得严实,从山脚到山顶;绿得透彻,从山谷到山坡。绿得浓,让人觉得化不开;绿得醇,让人觉得微微醉;绿得酽,让人觉得不忍饮。

登上落凤山,就是走进了森林。这里的石不奇,水不秀,没有花红柳绿,没有蝶飞蜂舞。但是这里有树,山沟里,山坡上,山顶上全是高低错落的树,青翠欲滴的树。你看那柏树,高耸挺拔,蓬蓬勃勃,一棵棵、一排排、一层层;你看那刺槐,蓊蓊郁郁,一株株、一行行、一片片。还有杨树、榆树和一些不知名的树,粗的细的,高的低的,叶连叶,枝连枝,树接树,遮天蔽日。无怪有人说,在落凤山上,“日晒三日不露面,雨天五里不撑伞”。要问这里的树木为什么这样茂盛,这样郁绿?又有一个动人的传说。说早年墨子与其弟子常在此山读书习文,一年遇大旱,山上草木枯萎,墨子就率领弟子挑山泉浇灌,从此,荒山披绿,草木葱茏。原来,这里的树木都曾受过科圣甘露的滋润,能不茂盛苍翠吗?

地上,柏针、柏壳、槐夹、槐叶,还有不知名的树的叶子,铺了厚厚的一层,踏上去,软绵绵、暄乎乎的。我徜徉在树下,深深地吸了几口气,顿时觉得心旷神怡,精神抖擞,旅途劳顿消失殆尽。这里的空气有点甜,有点香。甜是因为这里是天然氧吧,富含负离子;香可能是因为柏树、槐树都散发香味吧。我环顾左右,发现这里的石头大都角浑棱圆,上平侧滑,没有张牙舞爪、锋芒毕露,没有横行霸道、盛气凌人。一层层的,半隐半露的,显得特别的温顺。我想,该不会它们也接受了墨子的“兼爱”“非攻”的思想,变得如此的谦和和内敛了。我还发现,这里特别的干净,干净得纤尘不染。树木干净,岩石干净,沙土干净,空气干净,甚至连枯枝腐叶都干净。我想,大概是因为它们都经过了“墨绿”的沐浴、淘滤和洗礼……

起风了,松涛响了起来。林间的小鸟唧唧啾啾地叫着。“扑楞楞——”浑身锦毛的山鸡,拖着怪怪的叫声,飞走了。不远处,一只草黄色的野兔在傍地觅食……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安详、和谐。

我从高处上走下来,来到了另一个景点——化石沟。化石沟又叫“化瘿沟”,是两座山头之间的一条山谷。两山头环抱,脚下有一片平地,其上有墨子塑像、圣水井、通海池等景观。

圣水井,当地群众亦称其为“一步两井”。确实,平地上有水井两口,一东一西,仅有一步之隔,井深水清,终年不涸。传说这两口井都是墨子率弟子挖掘的。说当年墨子正准备率领弟子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救民主张。有一天,忽见大批避兵灾的难民来到了这里,还有不少是患有粗脖子病(中医称为瘿病)的。墨子便取消了外出游说的计划,让弟子们拿出衣服、粮食等来赈济难民,但对粗脖子病却一筹莫展。后来附近村子里的一个老汉告诉他,本村的有一个新娶的媳妇,也患粗脖子病,后来喝了东山上的泉水,脖子里的瘿竟化掉了。墨子听了十分高兴,便让弟子们接山泉水给那些有瘿病的人喝。可是那年正逢大旱,泉水太少,墨子便率领弟子在山脚下日夜挖井。先挖了一口,井水苦涩难喝,于是又在这口井的一步之隔处挖了另一口。这口井水清冽甘甜,墨子便让患有瘿病的难民饮此井水,竟奇迹般的都化掉了脖子上的累赘。这两口井便保留了下来。人们铭记墨子的功德,将这两口井称为“圣水井”,将“化石沟”称为“化瘿沟”。现在,附近的老百姓虽然不再吃这两口井的水了,但是,人们对科圣的感恩之情、怀念之情,依然那么深厚,真挚。你看,圣水井的栏杆上系满了红色的布条,墨子塑像前摆着几束野花,不是最好的证明吗?

“一步两井”附近有一水池,名为“通海池”。面积不过10平方米,池水清澈,终年不干。传说是当年墨子率弟子们挑水浇树时开掘的。他们引山泉水入池,一来能储存泉水,二来从池中取水也方便。据当地人说,此池虽与东海相隔千里,却一脉相通。池中的鱼虾,出可以至东海畅游浩瀚,入可以回池塘享其静谧。何以为证?据说池中有时可见白虾游动,以手捧出,白虾立即便变成了红虾,这种虾只有东海里才有,可见与东海相通。怎么会这样呢?传说是这样解释的:当年大旱,山泉水也少,流入池中的水,根本满足不了墨子及弟子们挑水的需要,眼看着山上的树都将活活的干死,墨子及弟子们只能望池兴叹。后来,东海龙王听说了,决定助墨子一臂之力,就派虾兵蟹将从地下打洞,从东海直打到化石沟,把海水引入了池。从此,池中的水尽用尽有,墨子及其弟子再也不为没水犯愁了。

啊,落凤山,到处流传着墨子的故事,到处弥漫着墨子的气息,到处充满着墨子的情调,到处洋溢着墨子的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凤山   墨子   通海   东海   大旱   圣水   凤凰   化石   弟子   干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