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应战特斯拉,中国新能源车降价大戏开幕,未来趋势如何演变?

在进入2023年的两周时间,几乎2022年所有大市场趋势都在发生了逆转。

2022年美元指数的快速飙升,从95一路飙升至9月的114,几乎让所有国家都濒临经济崩溃的边缘。



但也成为了美股科技股的最惨一年,特斯拉跌去了4个丰田,亚马逊跌去了1个谷歌。

在进入2023年后,遭受重创的科技股一路上涨,直接跑赢了标普500指数,就连加密货币比特币,在进入2023年后10天就反弹了31.25%。

还有被称为全球经济晴雨表的“铜博士”,在2022年涨势几乎停滞,却在最近两周铜价直线飙升。



这一切都在说明,市场的风险偏好在回暖,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大宗商品、比特币和科技股的韧性正在被释放。

但股价上涨的背后,行业的估值正在被重置,上涨的逻辑已经发生了大转变。

如特斯拉作为新能源车的估值锚点,以往的估值依靠的是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性能的核心、成本和规模、电池技术、自动驾驶应用的预期、还有SaaS订阅模式等。



但特斯拉先进的一体化压铸技术,已经开始在行业内广泛拓展,越来越多的车企引入这一技术,为了大规模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这使得特斯拉手中的订单越来越少,投资者开始对其未来发展产生了质疑。

2022年特斯拉股价下跌,并不是因为它不够优秀,它在全球做到了毛利率最高、收入增速最可观的车企。



只是因为其展示的持续创新能力在弱化,但发挥创新的效果需要时间。

于是特斯拉决定在2023年放出大招——全球降价,以增加的市占率恢复投资者的信心,稳住股价的下跌。

5个月内在中国进行5次调价和促销,不同车型累计降幅达5~10万元,同时在欧美市场的售价也实行了6至20%不等的降幅。



特斯拉降价的底气,来源于其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毛利率,去年三季度特斯拉的单车毛利率高达27.9%,而蔚小理平均只有16%。

2017年时特斯拉平均每生产一辆车的成本为8.4万美元,如今已经降至3.6万美元,降幅近60%。

有如此的成本优势,特斯拉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以价换量,因为全球订单减少了2/3,接下来可能会采用想象不到的低价方式,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而这招十分有效,很多二三线城市的特斯拉门店的订单数环比12月增长达500%。



面对价格屠夫的挥刀,国内车企是否能招架住?


进入2023年,长达10多年的新能源车“国补”正式退场,多家车企本来计划从经营上考虑以涨价来应对。

但在这个节点却遭遇特斯拉的降价,让他们措手不及。

无论是比亚迪、还是蔚小理,涨价的幻想已经不现实了,还会被迫卷入价格战中。

一旦新能源车进入了低价竞争,那么国内车企的业绩增长能力、估值同样会被重置,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未来。

第1个应战的是华为问界, M5纯电动后驱降价2.88万、四驱降价3万,M7豪华版降价3万,同时赠送2年的基础保养。

问界自去年3月正式交付以来,实现累计交付超过7.5万辆,成为了增长最快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华为降价的底气同样来自于成本,在一份问界M5的拆车报告中,其电动车50%的成本来自于电池。

由于目前原材料的价格一直在下降,电池级碳酸锂期货一降至40万元/吨以下,虽然不好判断是否会继续下跌,但从长期看,价格下降会是一个趋势。

还有就是华为的资金链,相对其他车企更加淡定,由于担心降价会有损品牌形象,引发老车主的不满。

问界针对受降价影响的老车主提供了3.3至3.5万的权益回馈,按照其影响的3万车主计算,其补贴金额约10亿元。



对于新能源车产业,市场就是车企的生命,这也是中国未来重要的支柱产业,这场“价格战”并不好打。

特斯拉拥有的规模效应展现了成本优势,提高市占率是其生存之道,即使现在的产能仍处在“爬坡”阶段。

但特斯拉表现出的高毛利率,为其灵活的定价提供支撑。

相比下国内的主要自主品牌车企,为了在电动车产业占有一席之地,在研发、车型配置、品牌营销上做了较大投入,而规模却未形成,盈利空间有限。

如果继续降价,甚至赔钱卖车的话,只会加剧这些企业的生存压力,这背后不只是企业的较量,更是行业的存续和金融的博弈。



在去年底的管理层会议上,新能源车就被“点名”,要将其作为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


汽车的产业链仅次于房地产和基建,可以将上游的油井开采、锂矿开采等石化行业,中游的电池和零部件产业,以及下游的整车制造串联在一起,勾勒出中国未来工业发展的蓝图。

同时更是成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日本的经验,其汽车产业在工业产值中占比达到了40%,同时提供了530万个就业岗位,占到了劳动人口总数的10%。

如果加上带动的汽车相关产业,如汽车玻璃、金属材料、汽车电子等,加在一起的占比超工业产值的50%,所以说汽车产业具有成为支柱产业的潜力。

从消费看我国去年1至11月汽车类零售消费总额的占比接近30%,远超过第2名的能源和第3名的粮食总和,可见汽车产业同样具有着消费压舱石的作用。



由此这个产业不会允许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任何闪失,技术上要靠企业的自身,资金上如果搞不过外资,还有产业基金来支撑。

近日深圳成立了一支规模50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主要为深圳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输血。

合肥的肥西县同样设立了一只20亿元规模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基金,用于投资当地的动力电池、电驱动、智能网联、汽车电子、轻量化、汽车芯片等上下游产业项目。

在去年的11月,广汽和广州产投集团共同设立了一支百亿级的汽车产业基金,要知道这两大集团背后的实控人是广州国资委,可以看出地方对这一产业的重视程度。



这场价格战的参与者,不只是新能源车企,竞争的也不只是单一的汽车产品,还有背后的科技、市场规模和供应链的竞争,其影响:


1、对整个汽车市场“大洗牌”

全面的价格战,很可能会快速抢占燃油车的市场,倒逼更多的车企转型新能源车。

过去我们在燃油车技术领域薄弱时,通过以市场换经验的思路,引入大量外资企业,建立合资品牌。

一辆在国外普普通通的桑塔纳,在国内就能卖出天价,甚至还供不应求,而德系的高端品牌更是把持着定价权。

一辆低配的奔驰C级轿车,同样可以卖上高价,即使这些品牌实现降价,但也伴随着各种减配,而不是降低自身利润,在没有竞争的时候,资本家是不会主动放弃自己的丰厚利润的。

如今特斯拉开启的价格战并非坏事,只有充足的市场竞争,消费者才能切实得到实惠,企业才能把心思放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而不是靠包装、靠吃补贴存活。



而目前国内的优势,在绕开燃油车的技术壁垒,作为全球新能源供应链最齐全的国家。

这次的竞争结果,很可能是在中美车企的较量下,更多的蚕食掉欧洲和日本传统车企的市场份额。

毕竟目前他们所推出的车型少,竞争力不足,市场的表现也不佳,很容易被淘汰出局。

2、造车的大门正在关闭

像2022年以恒大、绿驰、威马等新能源为代表的事件,将会越来越少。



在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更看重价格和价值时,意味着很多靠老牌汽车集团发展的新品牌,很可能面临出局。

2023年很可能是新能源车行业在高速增长后的平台期,这一时期的竞争者基本确定下来,如埃安能在2022年拿到千亿估值融资,已经成为了最后的“入选者”。

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肉搏战”,不破不立,竞争的内容更为综合,这一时期很容易孕育出新的企业家精神。

所谓“外圣内王”,就看谁能在这个行业创造新的理念、文化和品质的融合,并在技术创新上打下基础了。



3、全球新能源车产业链面临重构

这将是我们经济高速发展的第3次“窗口”,不仅是汽车产品的竞争,更是如何将零部件电气化,并由此衍生出更多的细分行业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如车用芯片,很多国外传统芯片厂商的设计理念还停留在“功能机”时代,这给予了我们国产芯片弯道超车的机会。

同时汽车行业能够借此机会趋向高科技化,高度智能化,从目前的“刚性成本”竞争转移至“智能科技”竞争,这将会成为带动和提升我国多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的机遇。



新能源汽车作为科技创新的标志性产品,作为跨产业融合的关键节点,与交通、能源、信息和城市发展等产业紧密结合,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升级,也为人们出行提供了更多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机遇,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财经新势力新春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特斯拉   华为   新能源   中国   大戏   价格战   汽车产业   成本   趋势   竞争   未来   产业   行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