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太子的学业繁重吗?从早学到晚,月休两天,四个机构同辅导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有骄傲资本的帝王。

他出身贫寒,却靠实力打下万里江山,一生的经历堪称波澜壮阔。

但是除了金戈铁马的赫然功绩,最让他引以为傲的还是自己刚正严苛的教子之道。

宋朝诗人汪洙有诗写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而朱元璋的教子之道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没有将教育仅限定在读书上。

他教导皇子文武并重,注重实践,并且培养他们的正确价值观,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教育能手。

然而,好景不长。

在明朝经历土木堡之变后,皇帝和大臣们对于皇太子的教育问题出现较大转折。

也正是这一转变导致明后期的帝王都普遍庸碌无能。

明朝祖制:皇太子需出阁学习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一生驰骋沙场、南征北战,历经千辛万苦才打下万里江山。

他深知“创业”艰辛,而“守业”更难,所以非常注重皇子们的教育,还创造了一套独特的教子之道。

太子乃“国之大本”,未来会“继圣体而承天位”。

因此,其教育是关乎江山社稷的大事。

自然而然,为太子选师也就格外慎重。

其一是师德。

正所谓言传身教,只有老师德高望重,太子才能耳濡目染,习得其优良品性;

二是学识广博。

唯有对正统儒家教育有深刻研究的老儒生,才有资格入选。

当时,他们不仅负责教导太子才干知识,也要培养其治国理政之才。

除此之外,朱元璋还规定太子在满一定年岁后,需要脱离后妃和宦官们的抚养教育,出阁读书。

他在洪武二年设立了詹事院,随后增加了左春坊、右春坊和司经局。

彼时,四个机构共同辅导太子。

而为太子讲课的老师成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与太子太保并称“东宫三师”。

随着皇储教育渐入正轨,太子出阁讲学制度也趋于完善。

不仅有了基本的程序和仪式,还对日常学习内容进行了规范。

毋庸置疑,儒学依旧是太子需要学习的主要典籍。

不过,当时程朱理学已成正统,并将历代圣人圣言和与君权思想加以融合。

太子学习的便是经过改造的儒学思想。

不仅如此,朱元璋还规定老师要定期向太子陈述朝廷中发生的军国时政。

并以问答的形式,考核太子的学习情况。

也就是,学以致用。

前面提到,太子身为储君,乃万金之躯。

这要求其不仅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还需一个强健的体魄。

因此,除了理论学习,骑射等实践性事务也是太子重要的学习内容。

明成祖朱棣的长子朱高炽就非常有骑射天赋。

有记载曰:朱高炽“稍长习射,发无不中”。

而且因为明成祖常年征战漠北,他不在宫里的日子都是让儿子朱高炽来代理监国、处理宫中政务的。

如此来看,出阁学习内容虽然丰富多样,但也课业繁重。

这让历代太子苦不堪言。

在天顺二年,明英宗进一步完善了太子教育制度。

他命太子八岁便需去文华殿受教入学堂,还进一步规定:“其每日讲读仪,早朝退后,皇太子出阁升座,不用侍卫等官,惟侍班侍读讲官如,行叩头礼”。

那个时候,太子上午的时间被安排学习四书五经和史籍经典。

下午需要去练习骑射。

晚上还要温故而知新,诵读白天所学的知识课文。

同时,书法练习也不可懈怠,“凡写字,春夏秋日百字,冬日五十字”。

满满当当的课业日复一日,几乎没有假期。

每个月太子只有朔望两日。

或者有雷雨大风等极端天气出现的时候,其才能免除学习,得到短暂的休息时间。

皇帝以身作则,树立良好教育典范

明朝虽出了不少荒唐的帝王,但初中期的皇帝还都算得上励精图治。

特别是在子女教育上。

他们能做到言传身教,起到模范榜样的作用。

彼时,他们经常将自己的读书心得、治国经验和人生经历编书成册,以便流传下去为后世子孙提供学习教材。

明太祖朱元璋就在《明太祖实录》中,以汉武帝和商纣王做对比。

“夫奢俭不同,治乱悬判。尔等当记吾言,常存儆戒。”

用此话来告诫子孙要懂得惜民惜才,不能奢靡无度,压榨百姓。

除此以外,明成祖朱棣编纂《圣学心法》。

他以自己的治国思想和政治方略教导太子,希望其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

而后,明宣宗朱瞻基制订的《帝训》和明宪宗朱见深编纂的《文化宝训》也被经常拿来教导皇族宗室子弟。

也正因此,博览群书是作为皇储和皇室子弟最基本的素养。

皇室的藏书阁遍集天下名著,为皇子们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教育氛围。

朱元璋在刚攻克元朝时,命人将元代遗留下来的珍贵典籍都带往金陵。

后来,他也经常派人在民间寻找遗书,把找到的书籍都保存在文渊阁。

在洪武元年,朱元璋又命人“建大本堂,取古今图籍充其中,征四方名儒教太子诸王”。

每次藩王有立功表现时,除了赏赐金银田地,也会慷慨奖赏大量的古今图书。

但光会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

除了理论教导,明朝皇帝也注重培养太子和皇室子弟们的实践能力。

朱元璋治国期间就有过规定。

当举国上下在郊外举办盛大祭祀活动时,皇太子必须留在宫中处理各项政务。

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培养未来储君的治国能力和处理政务的能力。

这种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的出阁学习制度对太子的能力提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令其能“讲经说史,徐扬德性,博古通今,庶可以承籍国家之重”。

如此一来,国家未来有明君可以,也就维系着整个政治局面的稳定和平。

只可惜,土木堡之变以后,这项祖制就逐渐偏离了原本的方向。

土木堡之变后的教育转变:制度僵化 只读四书五经

到了明朝后期,各个皇帝开始有意拖延太子出阁时间。

以明穆宗为例,他在位期间就多次阻挠即满八岁太子朱翊钧出阁读书。

当时,礼部以“国家旧制,东宫出阁读书期不出八岁”为由劝谏。

但明穆宗始终态度坚决,将出阁时间拖至太子十岁以后。

同样的,明英宗的皇太子朱见深出阁读书时已经年满12岁。

明孝宗的太子朱厚照虽然出阁时间没有偏离太多,9岁出阁读书。

但是对于课业,他极度儿戏,旷课时间竟然能达一年半载之久。

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是皇帝不愿意儿子接受出阁教育。

而是土木堡之变后,皇帝与朝中大臣对于出阁教育的期望目标不再一致。

皇帝希望太子能文武双全、才德兼备。

可大臣们则倾向于让太子只学习四书五经,骑射和其他军政学习则予以免除。

这种矛盾皆因在土木堡战役中,明英宗朱祁镇听信宠臣王振的谗言而一意孤行,御驾亲征。

最终,他不仅自己沦为瓦剌军的俘虏,还让明朝武将功勋集团受到了大面积的摧毁。

很多文官武将战死沙场。

就连明成祖朱棣留下来的五十万大军都在这场战役中灰飞湮灭。

这直接导致明朝从文武并重转向重文抑武。

出阁教育的学习重点也就相应转变。

太子教育变成了形式教化主义。

儒学和各代帝王的祖训、宝训成了空疏之学。

皇子们只懂大谈修身治国平天下,却对人间疾苦一无所知,也缺乏实际的沟通和治国能力。

“问道”和“济世”相分离,不能学以致用、不能在实践中探索真理。

而且在明朝后期,教育人员的配置上也显得墨守成规,呆板机械。

朝廷所聘的讲官都是老成识大体的年长学者。

他们严格遵守君臣之礼,在教育方法上不敢“越雷池一步”。

在教导幼小皇太子的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趣味性和互动性,更不存在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这种教育方式和理念让皇室子弟感到枯燥乏味,对学习也变得没什么兴趣。

后记

总得来说,明朝初中期的皇子教育制度文武并重,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为皇子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机会。

这个阶段也因此涌现出几位大有作为的统治者。

除了明太祖自身受教育较少外,他的儿子朱棣文武兼备,既能吟诗读书,又能带兵打仗;

“仁宣之治”的明仁宗和明宣宗也都博学多识,勤政励国,造就了明初盛世。

因此,这种成功的教育体制模式对现代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但到明朝后期,教育制度有了严重的形式化,学习内容和教导方式僵化呆板,缺乏实际锻炼。

就连太子出阁时间也因皇帝个人的好恶所定。

并且皇族教育缺乏竞争机制,很少有皇子能潜下心来发展和提升自己,也缺乏统治江山的雄心斗志。

这让皇族教育逐渐衰败,加速了大明王朝的覆灭。

参考文献

《明史》

《大明律》

《皇明祖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明朝   皇太子   江山   皇子   繁重   皇室   土木   太子   学业   皇帝   制度   机构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