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负增长:解放人的主体性是破题之道

□姜子豪(郑州大学)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22年人口减少85万,中国人口近61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在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不愿意生孩子的具体原因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不愿意结婚、养孩子养不起。这些都反映了生活压力对人的压抑甚至奴役,我们只有破除它们,去解放人的主体性,才能促进问题的解决。

在现代社会,生育率变化的原因,与其说是经济发展,不如说是生活幸福程度。现代人受教育程度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对人生有着更进步的思索,不会再像封建时代的人一样迷信传宗接代的故事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如果人们感觉生活幸福,生育率自然会提高;相反,人们感觉生活艰难,生育率自然会降低。

而生活幸福换一种说法,就是人们在生活中多大程度上感觉自己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马克思在论述工人异化的问题时曾有以下论述:“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但是,如果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它活动,并使它们成为最后的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种抽象中,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也就是说,失去主体性的人就像动物,自然不会幸福。人当然和动物一样可以吃、喝、生殖,但如果活着只是为了吃、喝、生殖,那这样的人不就空有人的躯体,实则依然是动物吗?而人生于世,谁又愿意去做动物呢?当人不再觉得自己是人的时候,当他连自己作为人的生活都面对巨大压力的时候,他又何必去孕育新生命来一起受苦呢?

不少致力于提高生育率的观点之所以让人不满,就是因为他们把人当成了生育机器,不把人当人看。其中一些人脱离现实生活,在抽象的概念上空谈价值,扬言“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生孩子,不生就是太自私了”。这怎么听都是“低级红,高级黑”。还有一些专家建议,可通过缩短教育时间来缩短生育率。网友评论“不如缩短工作时间“,引得大量网友点赞支持。试想,教育改革不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教育,而是为了生孩子,岂不可笑?

笔者在此并不想恶意揣测这些观点,但是不谈人们现在具体的生活状态,总觉得其言下之意是把人当作了只会吃、喝、生殖的动物。为了应对房子、教育、医疗等问题,哪个劳动者不是负重前行?以鼠鼠文学、小猪妖、工具人自嘲的年轻人,哪一个不是举步维艰?不谈怎么为年轻人减负,但老想着年轻人一定要生孩子,实在没有理由不引起人们的反感。

李婷教授在对“八成大学生想生二孩“的回应中称,是在理想状态下大学生会生育两个孩子。可见,年轻人不是想不想生的问题,其实是能不能生的问题。因此,社会要做的是为他们提供更加理想的社会条件。我们的专家更应该去想想怎么保证妇女权益、落实劳动法和做好经济发展的分配等等现实问题。

总而言之,我们需要更关注人们的生活状态,让他们感觉来到这个世界值得的,能够让自己和儿女不必自比鼠鼠以自嘲,他们才会更愿意做新生命的介绍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主体性   国家统计局   马克思   生育率   机能   论述   抽象   经济发展   说是   程度   年轻人   动物   自然   感觉   幸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