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妈妈”语录火了,别学!这几句话一秒毁掉孩子学习内驱力

不知来处的“清华妈妈语录”


“妈妈为什么逼我学习?

是为了你将来点餐的时候,可以不看价格;

是为了你在累的时候,随意打车回家;

是为了你在外出旅游的时候,可以住自己喜欢的酒店;

为了让你能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而不是让你被迫谋生;

为了你将来给父母花钱的时候,不再犹豫。”


前段时间,印着这些话的“清华妈妈语录”,成了电商平台上的稀罕玩意儿。不少家长买回家送给孩子,希望以此激励孩子好好学习。



与买家秀里饱含期待的父母不同,网友们可谓是半点情面也不留:


“为什么不卷自己卷孩子?”

“如果妈妈愿意逼自己赚钱,我就更能感受到她的爱了。”

“得多没见过世面的人才能写出这种语录。”

“精准命中收入不高的中年群体。”



其实父母们的出发点很好理解,无非是希望孩子们好好学习,从而在日后拥有更多选择权,可这几句话,真的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吗?


我看未必,因为它把孩子的内驱力偷换成了外驱力。


而靠外驱力前行的人,注定是走不长远的。

镜花水月一场空


我邻居家有个女儿,弹钢琴的,长得漂亮嘴巴也甜,每次路上碰见都很有礼貌地打招呼问好。她妈妈每次聊天,都要“不经意”地提两句,孩子最近又拿了什么名次。


后来高考成绩也不错,上了所985高校,但是刚去了两个学期,就拖着行李箱住回家里,闭门不出。楼道里遇见她爸妈,也总是愁容满面。


一问才知道,孩子得了抑郁症,被学校劝休学了!


我们街坊邻里都觉得非常意外,这么阳光活泼的女孩,怎么会抑郁了呢?


她妈妈总挂在嘴边的炫耀,也变成了对女儿的责备:


“从刚怀上这个孩子,我就给她做好了规划!”

“什么时候断奶、分床,学什么课外班、读什么专业,我心里全都有数儿着呢!”

“要不是我,她能考上985大学吗?”

“谁知道一考上大学翅膀就硬了啊!”

“还说什么‘给我考的大学’,这个白眼狼啊!”


后来有一天,我在楼下花园里看见女孩坐着晒太阳,上前打个招呼,却发现女孩判若两人:


褶皱的衣服上沾着咖啡渍,原本弹琴的纤细手指如今伤痕累累,眼神有一些呆滞,长久地望着一处,甚至连头发都失去了光泽……


听见我叫她,她缓慢转头,看了我一眼,一句话都没说。


我轻轻问她:“你还好吗?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她呆愣了几秒,缓缓摇头,极其小声地说道:“我什么都不需要。”


好好一个孩子,竟变成这个样子,看着真让人心疼。


其实,她是被压垮的!


这个孩子考大学、弹钢琴的过程,跟“清华妈妈语录”描绘的美好场景一样,都是在借助外驱力产生向前的动力。这外驱力可能是父母的监督,可能是来自升学的压力,也可能是“清华妈妈语录”中展现的财富自由,但核心都逃不开“不得不”“要我做”


或许短时间内,孩子们可以被外驱力驱动,甚至产生“做得还不错”的假象,长此以往只会走向两个结局:


要么像邻居女孩这样,被父母监督、催促了一辈子,最终被无休止的外驱力压垮;

要么等到外驱力消散的那一天,辛苦维系的一切,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瞬间坍塌。


可是靠内驱力驱动的孩子,不是这样的。


他们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无论是热爱的还是擅长的,也无论周围是支持还是否定,想做的事就一定会坚持到底。不需要被人逼迫和督促,不仅自发就会去做,还会主动思考如何才能做得更好。


可我们到底该如何唤醒孩子的内驱力呢?又如何让孩子从外驱力转变回内驱力呢?

把孩子的事,还给孩子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里有没有这样的瞬间:


吃完饭了站起身准备去刷碗,婆婆说了句记得刷碗,立刻就不想刷了;

发现自己最近长胖了决定减肥,老公就问了句你是不是该运动了,立马能躺着就不坐着……


我记得我读小学时,有一年放寒假,假期第一天我就坐到桌子前,心里盘算着早点把作业写完,这样过年的时候就能痛痛快快地在奶奶家多玩几天。


可是还没等我翻开练习册,身后忙着做家务的妈妈就开始念叨:


“告诉你,今年什么时候把作业写完,我什么时候带你去买新衣服。要是年前没写完,你就穿旧衣服过年吧!”


我妈以为我一听这话,会恨不得一天就写完一整本练习册,但事实是,我把笔一扔,回床上继续睡大觉了……


明明是因为我想要自觉、主动、积极地完成作业,现在却变成了因为“怕被妈妈骂”以及“不想穿旧衣服”而不得不完成作业。


同前面那些瞬间一样,“我想做”变成了“要我做”,更吊诡的是,一旦变成“要我做”,“我”就不想做了……


因为人活着就是想体验自己能控制自己的生活,旁的人“指点江山”,剥夺了我们的主体性,导致体验感缺失,我们自然就对这件事失去了兴趣。

唤醒孩子内驱力第一点:自主感


把孩子的事,还给孩子,让TA有自主选择的机会,也允许TA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相信相信的力量


这是一个真实案例。


林就读于北京市最好的小学,但天性爱玩,上学时会在袖子里藏小白鼠,所以成绩总是倒数第一,只能去读北京最差的初中和高中。


后来高中老师直接跟孩子挑明:“反正我们讲课你也不听,你就去最后一排睡觉吧,高考也别参加了,省得还拉低全校平均分。”


孩子回家一边哭一边问妈妈:“妈妈我还有希望吗?”


妈妈的回答却很肯定:


“当然有啊!你从小不是就想做世界级的设计师吗?既然数理化你都不爱学,咱就不学了!你不是喜欢画画嘛,咱就学美术,以后考设计艺术学院!你只要学好画画和英语就行!”


妈妈的肯定,给了女儿莫大的信心,从此一门心思学习画画和英语。


没想到,学习这件事突然就变得容易了——本就擅长绘画的女孩,现在不必再为了旁的事分心,自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时间花在哪里都是能被看到的,女孩越画越好,连之前让她别来参加高考的老师都有所改观。

唤醒孩子内驱力第二点:能力感


允许孩子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在其中不断收获正反馈,越做越喜欢,越喜欢就越能坚持做。




“奇迹”也随之发生,女孩先是考取英国著名的艺术学院,后来又去意大利进修。毕业后到世界著名奢侈品牌服装公司实习,结果她设计的衣服一下子被首席设计师看中,一跃成为首席助理,成了华人中最年轻的女设计师。


后来有人问女孩妈妈,当初怎么就那么自信?


妈妈说:


“既然喜欢美术,喜欢设计,不管遇到多少挫折,不管老师怎么批评,别人怎么歧视,我永远保护着孩子这种画画的天赋。”

“我永远跟孩子讲,你画画是有天赋的,你去学就行了。”

“我如果都不相信我的孩子,世界上谁还会信呢?”


相信自己的孩子,不仅是相信他的天赋,也要相信他知道什么东西适合自己,相信他能够为了自己喜欢的东西而步履不停。


这种相信,是对孩子内心的滋养。被人这样支持着,又尊重地爱着,孩子取得成绩时才不会故步自封,遇到逆境了也不会一蹶不振。他们的人生是宽阔高远的,不会被局限在当下的方寸之地。

唤醒孩子内驱力第三点:关爱感

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接纳、尊重,以及无条件的爱与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被爱,TA就有底气走得更远。

写在最后


说了这么多,无非是想要把各种教育方式结出的果,真实地展现给大家。


用威严和武力迫使孩子遵从安排,得到的只会是没有思想的提线木偶,抑或是随时酝酿着爆发的叛逆灵魂;若是用金钱、财富自由去诱惑孩子,得到的只能是一个拜金、计较得失的孩子……


但如果我们种下的是尊重和信任,充分满足了自主感、能力感、关爱感,就会收获一个内驱力饱满,主动向上的孩子。

所以问题,可能还是要回到我们这群成年人身上:


我们是否反思过自己的成长模式?

作为一个真实具体的人,我们是否愿意被人拿着鞭子在身后追赶?

我们体会过因为热爱,而自发、坚定地追求吗?

这二者,到底谁会让人更愉悦更自由?


哪怕现阶段尚无法用肯定的声音来回答这些问题,但相信只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这里,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答案,而不是绞尽脑汁地钻研如何“激励”孩子,我们就已经走在唤醒孩子内驱力的路上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清华   语录   妈妈   孩子   作业   学时   天赋   父母   女孩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