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趣? 别再傻了!

#头条创作挑战赛#

中国人讲究一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因此中国教育在被研究了几十年之后,似乎在走上一条“大路”。无论是所谓的专家,还是学者,又或者是各种标签之人,全都或多或少地在唱一个论调--教育=兴趣!

似乎如果无法让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那么这个孩子的教育便一定不好,起码不太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考试分数不高,或者不够高!

笔者个人认为,别再傻了!中国式教育≠兴趣!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小学生也背上了沉重的书包。放学后不是找小伙伴玩耍,而是去各种补习班,又或者面对比脑袋还高的作业。

初中生和高中生就更不必说了,几乎没有喘息的时间。

你让一个几岁或者十几岁的孩子对学习感兴趣?他唯一感兴趣且不会感到疲倦的就是--玩!

或许小时候总喊着长大了要成为“科学家”、“舞蹈家”、“发明家”,这个家那个家。

喊口号的时候很心血澎湃,但也只是三分钟热度!

热度过后,剩下的只想着玩,以及家长的催促和似乎永远做不完的作业。

也许这个时候有人便会站出来高喊:

现在不正是培养孩子兴趣的好时机吗?想成为科学家、生物学家、舞蹈家,那就要好好学习!

如果数学家不知道1+1=2,还怎么成为数学家?

生物学家不认识蚂蚁、蜘蛛、臭虫,还怎么成为生物学家?

舞蹈家连自己的被子都叠不好,将来怎么穿漂亮的衣服,跳漂亮的舞蹈?

也有人会灌各种心灵鸡汤,某爸爸或某妈妈,为了让不懂事的儿子、女儿好好学习。利用暑假、寒假时间,带着孩子去工地搬砖!最后便是孩子知道了生活的艰辛,转而努力学习。

又或者像电影里放的那样,班级里原本的学渣,在经历一系列的“教育”之后,突然释放天性。如孙悟空取得西经,立地成佛般开窍,成绩以坐火箭的速度上升。

这样的故事听多了,也会觉得腻!

培养兴趣的口号喊多了,也会觉得空洞!

孩子的天性是--玩,他们在最喜欢玩的年纪,偏偏要承受过重的学业,以及所谓的被挖掘的兴趣。

孩子的兴趣总是多变的,就像我们小时候喊的口号!或许今天是想成为科学家,明天就会想成为人民警察,再后天也许什么都不想。

你让一个孩子对学习感兴趣,或许连你自己都不会相信,试问你小时候对学习感兴趣吗?

父母苦口婆心地告诉你,好好学习,将来长大才能少走弯路,又有几个可以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

学习,尤其是眼下中国式教育,势必是一个漫长、艰苦,费时费力的过程

也许这个过程本身并没有什么错,选拔栋梁也好,优胜劣汰也罢。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也必须面对的一个事实--人的天性使然,成长使然,让每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有着不同的想法和选择。

你让一个三岁小孩立志成为一名诗人,或许他转头便忘了。

你让一个七十岁的老太太成为一名短跑健将,也许只是个善意的玩笑。

如果非要说培养学习兴趣,那么一个孩子可以对数学感兴趣,对英语感兴趣,对语文感兴趣,难道他还可以对物理、化学、生物、音乐等等其他学科都感兴趣吗?

如果不感兴趣的话,是不是同样要培养兴趣?

带着孩子去亲近大自然,培养他对生物的兴趣!

带着孩子去菜场买菜,培养他对数学的兴趣!

带着孩子去国外旅游,培养他对英语的兴趣!

这样的培养代价有几户人家承受的起?时间代价、物质代价又有多大?最后又是否成正比呢?

如果不培养兴趣的话,是不是又无法将这些学科学好?这样岂不是陷入一种两难的境地?

试想一下,70后,80后,甚至是90后,又有几个孩子是靠着从小培养学习兴趣长大的?难道这三代人中就没有了人才?没有了可堪大用之人?

所以笔者个人认为,眼下中国的教育,更多的应该是让孩子在什么年龄做什么事!

小学时,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告诉孩子时间观念,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而不是抱着手机,电视!

初中时,适当地告诉孩子,如果他/她学习成绩优异,父母会因此而感到骄傲。在亲戚朋友面前,也会觉得面上有光!

让孩子适当与父母亲近,明白学习的第一个目的是为了什么,而不是空洞的口号!

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于人生和世界都还处于刚刚接触和懵懂的状态。他们唯一且可以依靠和信任的人只有父母,父母的感受将会直接传达给身边的孩子。

父母的骄傲感同样会传达给孩子,让他也为自己感到骄傲。当然,这是一把双刃剑,父母应该把握好分寸。

高中时,也许是应该为孩子立下一些长远目标的时候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大多走向青春期,即便没有过多的接触社会,但也算明白许多基本道理。

如果父母这个时候告诉孩子,如果他/她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好的大学,选了一个好的专业,毕业后有一份稳定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他/她便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诸如周游世界,发现美食,孝敬父母,有一段幸福的婚姻,享受自己接下来的人生等等。

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可以听懂这些道理背后的意思,也会对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以及“女朋友”、“男朋友”之类的新鲜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憧憬。

理想照进现实,少点空洞的口号,多点实际目标,不挺好?

写在最后:

笔者认为,人的天性决定了我们只能在相应的年龄做相应的事情,明白相应的道理。

人生哪有一帆风顺?谁还没有一两件后悔的事情?可即便后悔,那也是他/她的人生!

为人父母者,只需在儿女成长的道路上,尽可能确保儿女没有走上歪路,邪路便好。让他们在应有的年龄做应有的事情,或许结果并不会太差。

关注不迷路,欢迎讨论你的教育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兴趣   舞蹈家   生物学家   作业   天性   口号   年龄   父母   孩子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