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新能源车 突围“价格战” 海内外投资机构分化严重

中国基金报记者 姚波

特斯拉全球掀起价格战,新能源车的中场战争正式打响。

港股市场上,从上市已有20年的比亚迪,到近两年才密集登陆的新势力,正经历从市场火热追捧,到竞争加剧后开始分化的局面。特斯拉犹如一条鲶鱼,让国产军团头顶着竞争加剧、补贴退出和电池价格上涨等多重压力的同时,还要应对最激烈的一轮价格战。

而内外机构对板块的看法也高度分化,半年内巴菲特大幅减持比亚迪远超市场预期,内资基金却选择在股价低点大幅加仓。在没有看到明确的胜负手的造车新势力上,内外资机构的持仓信号依旧高度分歧。

竞争格局一超多强

经过多年竞争,国产新能源车开始形成“一超多强”的格局。

产销两旺加上产能迅速扩张,比亚迪2022年全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4%,远超原有150万辆预期目标,一举超过特斯拉全球交付131.39万辆的表现,成为全球新能源车销冠。

从2022年7月开始批露海外订单情况以来,比亚迪海外累计销售已达5.59万辆,近期公司宣布计划未来占下印度四成销售份额,也点燃了市场对外销空间的期待。

除了百万级销量巨头的对决外,港股市场上还有大批造车新势力,如理想、蔚来、小鹏、零跑等车企,2022年全年交付均突破了10万辆大关。其中,理想汽车以13.32万辆在上市新势力中居首,2022年12月,理想汽车以2.1万辆的销量创下新势力中的单月销冠。理想两款新车当月交付均破万,上半年又有新车将面世。若新车准时上市,理想汽车很可能是首个走出亏损的“造车新势力”车企。

不过,在目前市场格局尚未定型下,新势力的座次甚至存亡均存在变数。2021年蔚来以12.2万辆的年销量居次。近期受疫情影响,蔚来主动调低了四季度汽车交付量,2022年12月交付1.58万辆,低于市场预期。

股价复苏一波三折

不同个股的走势,反映出市场对竞争格局的判断。

疫情初期,正值全球新能源车产能释放、渗透率快速提升期,叠加宽松流动性和乐观情绪,不少新能源车企彼时创下股价巅峰。2020年3月~2021年1月,比亚迪股价上涨超6倍。

造车新势力最开始在美上市为主,多于2021年后登陆香港联交所,它们没能赶上这波浪潮。随着车企之间的竞争加剧,加之市场风格偏好转变,而不少新势力仍亏损经营,港股新能源车开始了一段漫长的调整过程。

股价最早见顶的是小鹏汽车,2011年7月上市,同年12月就创下历史高点。2022年,理想汽车、蔚来、比亚迪于同年6月先后见顶。其中,小鹏汽车表现最为乏力,从高点迄今回撤8成,成为联交所上市后回撤最大的新能源车。经历了数月的销量滑坡,2022年小鹏全年交付12.1万辆,12月同比交付跌近3成,与蔚来、理想相比,处于掉队状态。

不过,自从2022年10月底港股触底反弹以来,新能源车也开始跟随大市上涨。

开年以来市场的表现,反映出当下国产新能源车销量的现状——销量领先的比亚迪以近20%的涨幅居首,理想和蔚来以17%的涨幅居次,小鹏微涨,零跑反跌。

新近登陆港股市场的零跑,目前仍处破发状态。基本面上,零跑汽车2022年交付11.1万辆,因爆款后续销量乏力,12月交付不足8000台,整体距20万台的年目标也有差距。

1月6日,特斯拉中国宣布降价,一度引起国产军团集体下跌,它们的压力又增加不少。

最新季销售毛利率数据显示,特斯拉高达26.38%,高毛率给予其降价底气。比亚迪只有15.89%,新势力中最高的理想汽车为18.90%,也与特斯拉存在明显差距。

华泰证券表示,特斯拉降价以来,包括小鹏P7、G9、蔚来ES6、ET5、理想L7、L8,比亚迪海豹等相同价格段的用户客群都有动摇,尤其是定位年轻化的车款。1月13日,特斯拉宣布欧美市场跟进降价后,市场预期竞争加剧降低利润空间,引发新势力车企股价下跌。

同时,在价格战的冲击下,市场会更看重新能源车的增量空间和利润率。对于曾被市场诟病 “车好卖,钱难赚”的比亚迪,国内机构也在关注其销量与业绩的能否持续兑现。

内外资机构分歧严重

新能源车企前景如何,内外资机构很难达成一致。

以比亚迪为例,巴菲特大举减持是当下比亚迪最大的利空。2022年8月到2023年初的7次减持,伯克希尔及其关联公司对比亚迪港股的持股数量,由2.20亿股降至1.53亿股,持股比率也由20.04%降至13.97%。减持的速度和规模远超市场预期。

市场认为减持原因有三:一是兑现长期投资价值,巴菲特投资比亚迪已有14年时间之久,2008年9月巴菲特以每股8港元,买入2.25亿股比亚迪股份,耗资18亿港元,仅目前减持兑现金额就远超投资本金。

二是巴菲特或看到比亚迪面临增长瓶颈的风险。随着比亚迪产销量的快速提升,目前国内新能源车的市占率已超30%;竞争进一步加剧后,市占率的上升空间可能缩小,且缺乏高端车型拓展利润空间的前提下,利润率的提升仍待突破。

三是从地缘政治风险角度选择沽出。伯克希尔可能今后会聚焦美国本土,因而对海外投资更谨慎。

受股神抛售影响,自2022年6月股价见顶后至今,尽管比亚迪的销售数据一路上扬,港股股价却回撤三成。而另一大型外资机构贝莱德,2022年7月~11月也多次小幅减持比亚迪。

内地基金则选择逢低加仓。2022年三季度,内地基金大举增仓2520万股比亚迪港股,约占流动股份2.3%。增持量甚至高于巴菲特同期减持的1300万股,但市场影响力却远不及。不过,考虑到2022年港股整体的投资环境,比亚迪的表现并不算太差,比较股价几乎同时见顶的理想及蔚来,同期回撤幅度更大。

降价压力下,与已经盈利的比亚迪相比,新势力需要找到更好的路径去解决定价和盈利空间的平衡点。但有迹象表明,即使在股价快速下跌期,机构也远没有那么悲观。以理想汽车为例,2022年三季度股价还在下跌时,披露持仓的对冲基金整体反而增持,对冲基金对相应美股持股从5409万股增至6310万股,增持16.65%。

即便近期表现较弱的小鹏汽车,三季度其美股也获得对冲基金增持19.44%至3599万股,持股占比4.48%。不过,这次唱反调的却是内地基金。内地基金对小鹏汽车港股减持的比率较高,三季度持股量降约六成至180万股,但影响较小,占流通股比率仅1.5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新能源   希尔   特斯拉   机构   销量   价格战   股价   海内外   格局   外资   新势力   理想   竞争   基金   汽车   市场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