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没能统一三国?毛主席评价得很到位:隆中开始他就错了

对于三国,你可能不了解刘表,可能不知道马谡,一定知道诸葛亮。诸葛孔明一把羽毛扇在手,可谓是算尽天机人事。很多人对于他的印象都符合苏轼《念奴娇》中对诸葛亮的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是一个聪明智慧,谈笑自若,胜券在握的儒将形象,。

《隆中对》选自二十四史之一《三国志》,大致记载的是家喻户晓的典故“三顾茅庐”中,刘备三顾诸葛亮的茅庐时与他洽谈天下形势的内容。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当时隐居的诸葛亮是当之无愧“卧龙”,一旦出世必然一鸣惊人。然而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却指出,诸葛亮之所以没能统一三国,是因为从隆中对开始,他就错了。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先来了解诸葛亮的为人。

对于诸葛亮,你了解多少?

诸葛孔明,卧龙也。他出生在公元181年的琅琊,也就是汉灵帝光和四年。诸葛氏在琅琊可以说是名门望族,世代为官。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可想而知,诸葛亮一定从小经受了相当好的教育。

有良好的出身、又经受了教育,天赋异禀,诸葛亮应当是世间奇才。可在长大成人后,诸葛亮却没有一展宏图,而是选择归隐山林。这看起来是高人风范,其实是有历史传统的。

我国古代很多高人都是这样,先隐世以待出世。这样做大概有两点动因,第一点是较为常见的,就是隐世是为了出世。或者说,把隐居作为一种出世的手段,以此吸引统治者的注意,这在我国历史上并不少见。

另一种则是恰恰与《渔父》中的名句相反,“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两句借比兴的手法,实际上说的是隐士高人往往在太平盛世、海晏河清时出世,而在乱世则隐居不出。

我国古代高人往往是天下太平时隐居,在乱世动荡时出世,拯救万民于水火。那么你认为诸葛亮隐世不出是为什么呢?是为了谋求前程故意隐居引人注意,想要姜太公钓鱼?是正逢乱世所以高蹈出世?小编期待你给出自己的回答。

在诸葛亮隐居南阳时,刘备曾三次拜访诸葛亮,希望卧龙先生出山辅佐自己建功立业。诸葛亮亦被刘备的忠心打动,于是与刘备探讨天下大势,终于不再隐居,成为当时蜀汉的丞相。他们在茅庐中谈话的内容,就是《隆中对》。

大家都学过《出师表》,诸葛亮在刘备过世后对刘禅殷切叮嘱,其中的恳切言辞令人动容,曾经深深地打动小编。在刘阿斗烂泥扶不上墙的背景下,这时纵然诸葛亮有三头六臂,有雄才大略,也救不了江河日下的蜀地局势,只能“临表涕零”。

最终,诸葛亮还是没有实现光复汉室的理想。公元234年10月8日,他在五丈原带着遗憾溘然长逝,享年54岁。在他去世后,蜀汉迅速失势,没多久就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诸葛亮不可谓不是天才,就连司马懿也夸他为“奇才”。他作了《北出》、《北伐》、《南征》等军事书籍,发明许多技术设备,甚至还推演八卦图,几乎可以说是全能。就是这样的诸葛亮,最终却没能实现他的远大理想,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对于这个问题,伟大军事家的毛主席给出了答案:“其误始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毛主席认为,诸葛亮从隆中对开始就错了。或许你的第一反应是怎会如此?

是啊,家喻户晓的三顾茅庐,诸葛亮与刘备畅谈天下大势,指出荆州、益州两地是战略要地,应当兵分两路攻取。他这番发言站在很高的视角,统筹天下大势,令刘备叹服。

现在毛主席认为诸葛孔明这令人叹服的对天下大势的剖析居然是错的,真的让人大跌眼镜。事实又确实如此,且听小编一一讲来。

千里之遥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所犯的错首先就是距离问题,也就是毛泽东批注中的“千里之遥”。这里的“千里之遥”其实是有两层意思,我们一个一个解析。

第一层意思指的是,荆州、益州距离蜀汉很远。要兵分两路攻取益州、荆州,其实十分困难。我们都知道,古代打仗都是兵马未至,粮草先行,后勤补给至关重要。

试想你在前线奋勇杀敌,回到军营中甚至吃不饱饭。敌方的士兵骑着高头大马,你方的马因为没有粮食饥饿难耐,骨瘦嶙峋。这样人饿马劣的窘境,相信哪怕是战神来了也无力回天,只能认输。

粮草补给充足不一定会让战争胜利,但如果粮草不够,战争几乎可以说是一定会失败。这也是我们阅读古文典籍或者一些小说时,为什么敌我两方互相烧对方粮草,或者阻挠对方粮草抵达前线。

也正因此,军饷以次充好是大忌。一袋米半袋沙粒、米粮霉变腐烂的情况一旦被发现,负责的官员是会被严厉问责的。

粮草补给如此重要,在战争中不可或缺。我们看地图不难发现,荆州、益州都离蜀汉的腹地极远。益州尚且近一点,荆州则直接在蜀汉边界。

要攻取这样远的城池,粮草补给毫无疑问是个大问题。如果粮草出现毛病,那这场仗几乎可以说是必输无疑。荆州、益州两地又离蜀汉腹地很远,同时功取这样的两个地方对于当时的蜀汉来说属实是有点吃力。

第二层意思指的则是,益州荆州两地本来就相去甚远。秦始皇在实现大一统过程中,采取的策略是“连衡而斗诸侯”。对于近处的国度,他首先是交好。对于远处的诸侯国,他则一个一个攻陷。这样的策略十分有度,帮助秦始皇实现统一。

秦始皇的这种军事策略告诉我们,相邻的城池国度在遇到危险时抱在一起是有利于度过困难的,这就是“唇亡齿寒”的道理。荆州、益州不同,这两地相去甚远,难以互相沟通。

也就是说,一旦其中的一座城池受到进攻,另一座城池是没有办法在较短的时间里作出回应、支援被攻击的城池的。这就让两座城都成为了孤岛,没办法联合起来,实现1+1>2的效果。

此外,荆州还有另一个矛盾,那就是孙吴将荆州视作“唇”,也就是一道屏障。以故孙吴也想要夺取荆州,这就埋下了孙吴与蜀汉的矛盾

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并没有看到这种矛盾,反而提出可以结交孙吴。他的依据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孙吴和当时的蜀汉共同的敌人是曹操的阵营。在这一时期,他们之间的主要矛盾是一起合力打败曹操。

然而当这个主要矛盾解决后,荆州的矛盾就显露了出来,于是阵营内部出现分歧。要知道,打仗最忌讳的就是心不齐。荆州看似好,却是矛盾的焦点所在。夺取荆州看似把握天下的命脉,其实也埋下反目的隐患。

二分兵力

第二个问题就是当时蜀汉的兵力问题,主要也是体现在两个角度。首先就是前文提到的距离问题导致的:两座城相去甚远,又离蜀汉腹地甚远,要打下这两地,势必要把蜀汉的军队一分为二。

问题在于荆州和益州在当时是实力相当的大城,都难以攻取。要打下这两座城都是容易的事,诸葛亮却想着还要兵分两路。

倘若蜀汉兵强马壮倒也还好,但其实当时的蜀汉是三国中最弱小的一个。这样弱小的军队还要分成两路去打两个大城市,谈何容易?

其次是,假设蜀汉真的攻下了荆州和益州,那应该由谁守城?两城相去甚远,应当各有一个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守城。蜀汉没有这样的大将。或许有人想到五虎上将,可廉颇老矣,不可能指望一代人守城

蜀汉兵力不继、后继无人,诸葛亮的隆中对提出的对策看似完美无瑕,实则没有考虑到蜀汉的实际,脱离现实,带有理想化的乌托邦色彩。毛主席所言不假,蜀汉的失败早在隆中对时就埋下了引子。

用人不慎

除了在统筹天下大势上有些片面,诸葛亮在用人上也不是无可指摘,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他用人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任人唯亲,二是用人过慎。

任人唯亲在《出师表》中已见端倪,他推荐的董允、郭攸之等人大多是荆州、楚州的人士。除了在地域上的不平等,诸葛亮的任人唯亲还体现在关羽守荆州和马谡失街亭两件事上。他明明知道关羽、马谡两人不适合,却任人唯亲,酿成大错。

关羽为人骄傲,直截了当拒绝了孙权的为儿子的求亲,失去和孙吴联姻的机会,最终大意失荆州。街亭一战中,诸葛亮力排众议,不派遣吴壹、魏延这样的名将,坚持用和自己关系更好的马谡。最后吴谡街亭大败,北伐也以失败告终。

诸葛亮的用人过慎集中体现在他的“七观法”上,他主张选拔人才要从志、变、智、勇、性、廉、信七个方面考察。

这样全面、尽善尽美的考察方法撒哪里是选拔乱世的人才,这简直是寻找完美理想的君子。人无完人,诸葛亮的目的不可能达成,这也让他寒了蜀汉诸多仁人志士的心。

这种过于严苛的人才选拔办法和曹操阵营恰恰相反,曹操任人唯贤,比起方方面面的品行,更看重人才某一领域的突出表现。他的这种用人思想在《短歌行》中一览无余:不论是郊野的鹿还是天边的明月,只要是人才曹操都愿意接纳。

事必躬亲

我们都知道,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不可能事必躬亲。诸葛亮不信这个邪,事事必须亲力亲为,要面面俱到,是一个典型的完美主义者。这直接导致在北伐时,他因积劳过度病倒,随后重病难以医治,很快病逝。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评价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勤恳恳,殚精竭虑,至死方休,这集中体现在北伐时期 。当时他已经四十多岁,在古代算是中老年人了,但他仍然保持高强度的运作。

北伐时期,诸葛亮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组织了足足六次北伐战争,每一场战争都不遗余力。在每一场战斗中,他都既要兼顾后方军队的粮草供给,又要在前线与司马懿进行激烈的军事博弈。

这两件事随便哪一件都很困难,诸葛亮要以将近五十岁的高龄同时高频率地做这两件事。看看他那些年的功绩,他最终过度劳累病倒乃至过世似乎也不是无迹可寻了。

现如今大家都把可持续发展挂在嘴边,千年前的诸葛先生却不明白这个道理,最后活活累死。当然,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诸葛亮对汉室的忠心耿耿、为汉室兴隆而呕心沥血,说是一代忠臣名相一点也不为过。

诸葛亮事必躬亲不仅累死自己,也带来不可避免的后果,那就是蜀汉政权在诸葛亮去世后后继无人。因为诸葛亮没有培养下属与后代,偌大的版图居然没有一个人能够顶替他蜀汉的位置。后来蜀汉覆灭,也许与这不无关系。

总结

了解完这些,是不是觉得文中的诸葛亮和你认知里的诸葛亮完全不一样?其实,看事物我们要一分为二,看人也是一样。我们需要辩证地去看待历史上的人物,既看到他的缺点不足,也要看到其长处。

应当做到以史为鉴,对于历史人物的这些错处,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历史人物的长处,应当积极学习弘扬,加以借鉴。

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理想抱负没有实现,连蜀国最后也覆灭,固然有其原因。可就此否定诸葛亮的历史功绩和个人能力无疑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益州   蜀汉   卧龙   荆州   孙吴   任人唯亲   茅庐   汉室   粮草   相去甚远   大势   兵力   诸葛   用人   评价   天下   诸葛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