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匹配性现状分析与评价

主要研究了北京市人口与经济的匹配性,首先分析了人口与经济不匹配的机制,其次从静态和动态角度,结合四大城市功能区对北京市及16个区的空间匹配性进行了详尽的分析。

一、人口与经济空间匹配性研究的理论分析

人口与经济空间匹配是从空间角度上研究了人口与经济的发展协调性问题,与一般的人口与经济协调性研究不同在于着重了空间立体的研究层面,结合了空间模型的方法,不仅呈现空间更加直观的匹配性效果,更增强了匹配研究的局部性和系统性研究深度,达到局部匹配和整体匹配的结合统一。

研究北京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匹配,可以针对北京市城市发展的特性,研究北京市合理的人口调控与经济增长,为缓解北京的城市压力,解决北京的城市病问题,促进北京市进一步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充足的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地区在不同发展阶段对应了不同类型的人口和经济集聚情况。

首先,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人口集聚大于经济集聚,当自由贸易出现,则该地区的人口吸引一定产业的集聚,该区的经济集聚水平逐渐提高,此时该地区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匹配是较低水平的;其次,当经济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地区的专业化程度和社会劳动生产率均得到提高,技能人才的溢出吸引更多企业集聚,使经济集聚大于人口集聚,即人口和经济的不匹配度加大;

再次,当经济发展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这里的提高主要源于前期大量的资本积累,劳动力成本上升,更高的工资导致人口集聚。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用工贵,导致一部分企业退出市场,地区经济集聚的速度有所下降,此时人口与经济的匹配性得到提高;

再次,人口和经济的大量集聚不可避免产生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劳动力竞争的优胜劣汰,城市的污染问题,高生活成本问题等。城市问题促使一部分劳动力外流,被迫使得经济集聚速度超过人口集聚速度,进一步扩大了原地区的不匹配性;且此时当企业出现招人难的问题,他们更倾向于向外围地区招工以承担企业经济活动的运行。

经过一个人口流动的过程,地区的匹配性最终会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状态。影响经济集聚和人口集聚以造成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匹配性失调还有一些重要的外部因素,导向型政策使得局部地区被更多的关注,从而积累更多的经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吸引更多的人口集聚,这样从而造成地区间差异;

人口流动政策壁垒的设置,当一个地区的经济集聚得不到充足的劳动力支撑,经济规模受到发展的限制,人口和经济仅能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下进行匹配,造成区域的发展受限。

二、各区人口与经济匹配度变化差异很大,分多种类别

1、不匹配性有所增加区域: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

不匹配性有所增加区域主要是东城区、西城区和朝阳区。这三个区域的不匹配度由人口集聚大于经济集聚,在二〇〇五年均转变为经济集聚远超于人口集聚。二〇〇〇年东城区、西城区和朝阳区的不匹配度分别为0.713,0.671和0.503,二〇〇五年不匹配度分别为1.750,2.078和1.111。

为了得到变动的原因,发现东城区的经济数据占比从4.6%增长到了9.8%,人口占比从6.5%下降到了5.6%;西城区的经济占比从6.1%增长到了16.1%,而人口占比从9.1%下降到了7.8%;朝阳区的经济占比从8.5%提高到了20.2%,人口占比从16.9%提高到了18.2%,人口占比提高少于经济占比的提高。

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东城区、西城区和朝阳区的经济集聚提高,人口集聚降低或提高较少,导致二〇〇五年东城区、西城区和朝阳区的不匹配度发生很大变化。此后直至二〇一九年这三个区域匹配性变化相对稳定,经济集聚程度继续提高,不匹配度继续增加,其区域的不匹配度均超过1。

2、不匹配度有所降低区域:怀柔区、昌平区、房山区、延庆区、通州区、密云区、门头沟区和平谷区

这些区域的不匹配度在二〇〇〇-二〇〇五年迅速降低,变为人口集聚远超于经济集聚,此后以稳定的趋势变动。这些区域的不匹配度在二〇〇五年后基本围绕着值0.3-0.6的范围内变动,距离比较匹配的程度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这些区所处的位置来看,3个区域属于城市发展新区,生态涵养区全部包含在内。

分析发现,二〇〇〇年-二〇〇五年各区的人口占比除昌平区和通州区小幅提高外,其他各区都稍有降低,而各区的经济占比下降明显。二〇〇〇年怀柔区的经济占全市的3.6%,二〇〇五年下降到了1.3%;昌平区从5.6%下降到了3%;房山区从8.1%下降到了3.2%,延庆区从2.1%下降到了0.6%;通州区从5.5%下降到2.3%;密云区从3.4%下降到1.2%;

门头沟区从1.9%下降到0.7%;平谷区从3.2%下降到0.9%。以上分析说明这些区域在二〇〇〇-二〇〇五年之间经济集聚程度下降,因此出现了不匹配度指数迅速下降的局面。二〇〇五年之后,这些区域的匹配性保持比较稳定的匹配性,说明这些区域要以大力发展经济为目标,实现常住人口和地区生产总值的匹配性优化。

3、进一步趋于匹配的区域:石景山区、顺义区

进一步趋于匹配的区域主要从两方面来阐述。第一,二〇〇〇年区域的人口集聚大于经济集聚,之后逐渐趋于协调。第二,二〇〇〇年区域的经济集聚大于人口集聚,之后逐渐趋于协调。属于第一种的区域主要是石景山区,该区域的不匹配度主要在二〇〇〇-二〇〇五年发生较大变化。

二〇〇〇年石景山区的经济份额占全市的1.4%,二〇〇五年提高到3.2%。石景山区的人口份额从3.6%减少到3.4%。该区的经济份额变化幅度超过了人口份额的变化,因此可以解释石景山区二〇〇〇-二〇〇五年不匹配度数值为何有了较大的提高。从近年的趋势来看,石景山区的不匹配度逐渐向好,趋向匹配性协调发展。

属于第二种的区域是顺义区。这个区域主要在二〇〇〇-二〇〇五年发生较大变化,此后保持着较为稳定的趋势发展。二〇〇〇年顺义区的经济份额占全市的9.8%,二〇〇五年降低到3.9%。顺义区的人口份额从4.7%降低到4.6%,变化不大。

该区域的经济份额变化都超过了人口份额的变化情况,因此可以解释二〇〇〇-二〇〇五年不匹配度数值为何有了很大的降低。此后在二〇〇五-2018年间,顺义区的不匹配度在一个相对较小的区间内变动,且不匹配度趋近于1,趋向匹配性协调发展。

4、匹配性较稳定的区域:海淀区、大兴区、丰台区

这类区域的不匹配度在二〇〇〇-二〇一九年保持着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趋势。二〇〇〇年海淀区的不匹配度为1.627,二〇一九年不匹配度稍有降低,为1.513;大兴区二〇〇〇年不匹配度为1.032,二〇一九年为0.930。

二〇〇〇年丰台区不匹配度为0.427,二〇一九年不匹配度为0.558。这三个区域是所有区域里保持着较稳定匹配性的区域,其中大兴区和丰台区是稳定的人口集聚大于经济集聚的区域,海淀区是稳定的经济集聚大于人口集聚的区域。

三、北京市人口与经济匹配状况的空间格局变化

北京市人口与经济空间匹配特征总体表现为:北京市人口与经济的空间匹配性由中-北部较低、外围较高,变为中心-外围较低、中-南部较高;此后较为平稳的趋势变动,区域的匹配性结构变化较小。由于常住人口与地区生产总值不匹配度的空间分布是经过计算所得,即算出各区不匹配度与1的差值之后,将所得数据取绝对值,与1差距越小的不匹配度说明该区匹配性越高,因此分布图上颜色越浅的区域,其匹配性越高。

根据二〇〇〇-二〇一九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与地区生产总值的不匹配度空间分布情况我们可以得出:北京市各区域的匹配性整体在二〇〇〇-二〇〇五年的有较大的变化,二〇〇〇年北京市匹配性呈中部和北部个别区域较低,外围地区较高;二〇〇五年北京市匹配性变为中心城区和外围部分区域匹配性较低,中部和南部地区大部分区域匹配性较高的分布特征。

而在二〇〇五-二〇一九年处于一个十分稳定的空间分布状态,区域的匹配性结构没有非常大的实质性变化,但个别区域的内部发生一些变化。

例如二〇〇五年后昌平区匹配性变低,二〇一〇年后门头沟区匹配性变高,二〇〇五-二〇一九年通州区匹配性波动变化,整体匹配性较低,二〇一五年后房山区匹配性变低,二〇一〇年后密云区匹配性变高,而平谷区匹配性波动变化整体较低。中心城区的匹配性在二〇〇〇年后稳定较低状态,二〇〇〇-二〇一九年顺义区的匹配性变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北京市   石景山区   顺义区   西城区   东城区   人口   经济   空间   区域   评价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