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之三国正史17:看得准做得到,小人物也有大春天

【出处】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二》

【原文】等益惧,不知所为,欲各解散,间行归乡里,讨虏校尉武威贾诩曰:“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晚也。”等然之,乃相与结盟,率军数千,晨夜西行。

【译文】李傕等人更加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打算解散军队,各人分别走小路逃回家乡。讨虏校尉、武威人贾诩说:“如果你们放弃军队,孤身逃命,只需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捉起来,不如大家齐心合力,西进攻打长安,去为董卓报仇。如果事情成功,可以拥戴皇帝以号令天下,如若不成,再逃走也不迟。”李傕等人同意。于是一起宣誓结盟,率领着数千人马,昼夜兼程向长安进发。

先介绍下贾诩在当时的身份:

董卓之入洛阳,诩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迁讨虏校尉。卓婿中郎将牛辅屯陕,诩在辅军。《三国志·贾诩传》

公元191年,董卓到长安后,贾诩担任讨虏校尉,被划分到董卓女婿、中郎将牛辅的手下。

牛辅当时驻军陕县,负责指挥李傕、郭汜、张济、贾诩、段煨等人布防三辅,对抗孙坚和朱儁的军队。

由此可见,贾诩在董卓集团中的地位不高,甚至不如胡轸(胡轸还有单独领军的记载),他充其量牛辅军中的中层干部。

在当时风云际会、英雄辈出的乱世中,属于妥妥的“小人物”。

后来长安发生政变,董卓遇刺身亡。执掌朝廷的王允始终不肯大赦,到处都是“尽诛凉州人”的小道消息。

李傕郭汜等西凉军将领感到害怕,打算遣散部队,各回各家、各逃各命。

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贾诩突然开启上帝视野,献出了那条改变东汉走势、开启传奇人生的“三国第一毒计”——

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晚也。

站在保命的角度上,贾诩的计策可谓无可奈何。

如果仅是单纯的跑路,李傕等人必然一盘散沙,“ 一亭长能束君矣”。

作为西凉军的一员,贾诩遭到清算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在当时你死我活的大环境下,这种跑路几乎等于任人鱼肉、死路一条。

站在败局的角度,贾诩的计策又是釜底抽薪。

横竖是个死,不如搏一把。

事情成功,可以拥戴皇帝以号令天下;如果失败,再跑也不迟。

这种一本万万利的赌徒式战法,直接给李傕等人打了鸡血,让他们立马在惶恐中醒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后来形势的发展,果然如贾诩所料,李傕郭汜等人打败了王允吕布,掌握了朝廷大权。同时也进一步把东汉王朝推向了深渊,中央朝廷再遭羞辱、权威荡然无存。

贾诩可能也知道反攻长安的后果,自己也背上了从贼乱武的骂名,于是对于李傕郭汜等人对他的封赏一一拒绝。

等以贾诩为左冯翊,欲侯之,诩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固辞不受。又以为尚书仆射,诩曰:“尚书仆射,官之师长,天下所望,诩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乃以为尚书。

后世对贾诩的此次计策也是深恶痛绝。

很多人都认为贾诩虽然聪明,但未免太过狠毒了,以天下苍生为代价,是三国“第一毒士”:能力很强,想的办法却很损,造成的后果非常严重。

裴松之在三国志注就曾说,董卓死后,元恶消除,天地重开,即将开启新时代。而就因为贾诩这些话,这帮董卓的余孽再度集结,整个国家遭受劫难,老百姓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贾诩得罪过啊,实在是太大了。

“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实际上,贾诩属于传统的士大夫,对东汉王朝有着朴素的忠诚和强烈的使命感——

匡扶汉室

但在在一个活都活不下去的环境下,贾诩的保命选择是无可厚非的,否则谈什么理想抱负,谈什么匡扶汉室!

反攻长安之后,贾诩先是利用李傕对其之信任调和李郭矛盾,避免羌胡劫掠,又大力扶持天子、积极保护公卿大臣。特别是汉献帝出逃,贾诩就有出力帮忙,随后既奉上印绶,颇有君子之风。

一个不成熟的人会为了理想而光荣的死去,而成熟的人会为了理想而卑贱的活着。

显然,当时的“小人物”贾诩就是后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亭长   中郎将   王朝   校尉   正史   长安   计策   资治通鉴   东汉   尚书   小人物   朝廷   春天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