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循环背景下,如何防控跨境资本流动对区域金融韧性的负面影响?

一、概况

通过对区域金融韧性和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

(1)跨境资本流动的现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着一定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的省份与跨境资本流动相适应的发展阶段大概分为三类。发展领先的省份,例如江苏省和广东省,普遍跨境资本流动的数值较高,但是跨境资本流动指数逐年降低。

这些省份对外资的需求已经接近饱和或者本身省份已经形成了成熟的发展模式,开始逐渐融入国内大循环中。发展较为领先的省份,例如湖北省、陕西省等,跨境资本流动的数值也较高,跨境资本流动指数也同样呈上升趋势。这些省份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国内大循环还是国际循环在这些省份都有巨大的发展机会。

发展较为落后的省份,例如甘肃省、云南省等,跨境资本流动的数值较低,跨境资本流动指数也并没有上升的趋势。这些省份仍然在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所以在吸引外资和利用外资进行发展方面都表现并不突出。各区域的区域金融韧性的波动还是比较明显。

从时间上来说看,在金融系统恢复期间,区域金融韧性比较稳定。而在金融系统受到的后一年,每个省份的恢复状况不尽相同,与把省份的发展程度相关性比较大。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的省份对金融系统波动的敏感度并不强,所以在金融系统危机来临时出现的波动也并不规律。

(2)跨境资本流动会降低本省份的区域金融韧性。但是会提高周边省份的区域金融韧性,跨境资本流动总体是对区域金融韧性是促进作用。这充分说明了我国金融发展的现状。由于我国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我国的国家的城市群建设工作也逐年推进,区域间的金融发展阶段正在不断重合。

同样的,我国金融开放的不断加深,各省份与当地产业结构相适应的跨境资本流动已经逐渐趋向于饱和。城市群的建设发展将过剩产能与过剩跨境投资的优化配置,将效率最大化,这就是党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雏形。

双循环体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首先主体是国内大循环,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作为主体的底气是我国巨大的市场,广袤的土地,众多的人口和完整的产业结构。国内大循环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将各个省份、各个区域的联系不断加强,尽快构建区域一体化、市场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以往的发展不平衡现象要通过国内大循环转化成取长补短,均衡发展的局面。对于双循环战略的另一个支点——外循环来说,跨境资本流动是一个很好衡量外循环的标准,而跨境资本流动对区域金融韧性的总效应是正,有明显促进作用。

这更说明了国内大循环的主体之外,国际外循环作为支点的重要性。并且在双循环战略的研究中,已经有很多学者肯定金融在其中的作用。服务实体经济,改善资源错配问题,这都是需要区域存在一个具有韧性的金融系统。

如今我国跨境资本流动对区域金融韧性的影响是明显符合双循环战略的发展趋势,通过内循环将过剩的产能和过剩的外界资本从外资饱和的省份向周边省份正向溢出,从而加强区域金融韧性。通过外循环吸引优秀外资,加强监管,尽快形成完善的跨境资本流动自由化体系。

二、相关政策建议

尽管跨境资本流动将从众多方面影响区域金融韧性,但是随着双循环政策的进一步开展,跨境资本流动就是我国高质量发展绕不过去的一环。如今全球化的浪潮受到挑战,但是我们要迎难而上,而金融开放也是我们走向全球化的重要一环。所以政府要做好找寻平衡点,防范风险的工作。以上述结论为基础,对双循环背景下政府如何防控跨境资本流动对区域金融韧性的负面影响提出如下建议。

(一)有序对跨境资本投资项目进行开放

在跨境资本流动的过程中,我国的开放程度也不断提高。在双循环战略格局的构建下,我国的金融系统仍然存在一些挑战。比如跨境资本流入比例的失调,投机性资本的频繁流动等。但是我国仍坚持“不可因噎废食”的原则。

所以,政府首先就要对跨境资本投资项目进行有序的开放,选择适合国情和国内和国际格局的开放政策。对不同机构,不同来源以及不同市场的跨境资本流入进行有序的排列和划分。充分利用好金融系统发达的沿海金融城市来确定跨境资本的稳定性。充分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同时,开放的脚步与开放成果也取决于人民币在国际货币市场的地位。所以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也是金融开放的重点。此外,如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愈发迅速,新金融模式的新应用也会给一些图谋不轨的跨境资本进入市场的机会,并且互联网金融的全球性和流动性特点明显,不易监管。所以要注重金融系统内部的技术创新发展,为开放此类跨境资本做坚实的监管基础。

(二)建立全面严格的跨境资本流动监管和预警体系

在开放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非正规渠道的跨境资本,此类型的跨境资本流动性大,隐蔽性强。为了管理此类型的跨境资本,就要建立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所以我国要在建立跨境资本流动和区域金融韧性的指标体系后,建立一个全面和严格的跨境资本流动监管和预警体系,用来关注跨境资本的种类,对投机性资本进行监督。

防止跨境资本的异常波动对区域金融韧性的影响。在监管体系中,着重对跨境资本的投入方向、投入规模、进出频率和流动线路做出详尽的监督和报告。设置各类资本、各类行业资本流动的合理区间,当资本异常流入或流出时及时预警。

对于此种隐蔽性强、流动性大的跨境资本的监督,在建立适合的监管体系外,还要培养一些专业人才以及发展金融科技手段与监管体系进行配合,严厉打击影响区域金融韧性的跨境资本。在预警体系监管发现异常的跨境资本而带来区域金融韧性的异常时,不宜盲目限制跨境资本的流动。

而是先分析带来波动的原因,再结合现有的金融形势以及限制资本带来的市场效应,如市场信心,GDP波动等。最后采取适合的监管措施。值得一提的是,干预的措施一定要保证不能以破坏市场秩序为前提,因小失大。最后,跨境资本监管和预警体系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一成不变的。

这是一个动态的建立过程,并且要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调整。这类监管预警系统要正确反映出当前跨境资本流动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通过严谨的分析改善体系。并且要通过完善的计算体系测试区域金融韧性,从而对系统承担风险的能力做进一步测试。

(三)深化金融开放并侧重金融发展

在逆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双循环”格局对如今我国的发展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金融开放的深化工作应继续坚持。所以政府要坚持做好“稳杠杆”工作,以加强高质量增长和预防金融风险间的平衡。

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跨境资本“脱虚向实”,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推动人民币市场化的形成并坚持人民币国际化,保持利率的稳定。同时,要通过政策优惠引导跨境资本由短期转向长期,跟多的资金流入实体经济,才能夯实基础,增强区域金融韧性,降低跨境资本负面影响。

再者,金融体系自身的发展也较为重要。只有金融系统更加完善,金融体系的运行方式符合实际,在金融系统受到外部冲击时,才能保持强韧性,降低负面影响。宏观经济方面,坚持金融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实体经济的实力,加强实体经济与金融业的联系。金融机构方面,主要提升金融机构抗风险的能力。我国的金融机构主要以银行为主。在此背景下,银行等机构在吸收存款的同时,发展更多的融资形式。

同时,为了保持银行业充满活力,政府也要在政策方面对一些民营和中小银行进行支持。同时在跨境资本流入银行后的银行经营权也要受到重视。金融市场方面,推动金融市场改革。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增加直接融资的份额。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完善投资制度,净化投资环境。

(四)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同时重视监管部门合作

宏观审慎管理的出台是为了弥补微观审慎政策和政策监管的空白。跨境资本流动具有传统经济形势的周期性。在本国投资收益率高的时候流入,低的时候流出。所以宏观审慎政策更注重逆周期调节,在经济过热导致跨境资本大量流入时,防止产生泡沫,对金融系统产生影响。所以要控制信贷规模,防止流动性过高。

在跨境资本大量流出,金融系统波动,市场产生恐慌时,应该适当释放流动性,以避免恐慌。从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不仅如此,还要根据跨境资本流动的实际情况进行政策和工具的调整。保持与微观审慎监管和经济政策的共同监管和调节。同时,监管的任务要由多个部门共同承担,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监测跨境资本流动和保持金融稳定时,海关、银行和公安等部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在各部门间建立一个信息交互平台。达到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保证信息传播的时效性。部门的合作不仅仅能够第一时间检测到外汇账户,跨境资本流动指标和金融机构异常操作。还能在第一时间进行共享共治。同时,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间对话也至关重要。对跨境资本的跨国监测可以适当的减少其对本国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双循环   韧性   资本   大循环   区域   金融   审慎   省份   体系   我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