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队长苏惠娟:为何在替补席一坐就是6年?退役后全家移民瑞士

前言

她曾是河北省第一位奥运金牌获得者,却在国家队的替补席上一坐就是6年。

她一米七九的个子,秋水般明澈的眸子,白里透红的面庞,一身红底白道运动服,显得落落大方。

1989年开春,中国女排重新组建。随着现代化宣传工具的传播,人们马上熟悉了她的名字——“7号”苏惠娟。

苏惠娟

沉默6年,终于实现主力愿望

当年的苏惠娟在中国女排可不是新手,早在1982年,她就被当时的国家女排主教练袁伟民相中,召入国家队任二传手。后来虽然6年没打上主力,却一直没离开女排。6年来,国家女排三次大调整大换血,进出女排的人数多达20多人,历届教练班子都很欣赏苏惠娟的吃苦精神和娴熟技术。

当时,国家二传手杨锡兰正处在鼎盛时期,“铁”了的二传手位置使得她一直默默地坐在替补席上,只有在杨锡兰腰腿伤病加重时才能上场显示自己的存在。对于一个运动员的运动生命来说,沉默6年不是个短时间。苏惠娟以她顽强的毅力自信、自强、自奋,终于实现了打主力的愿望,

有人提供了这样一个内幕:1988年10月奥运会前,女排就处于青黄不接状况。第一、二传是用杨锡兰还是用苏惠娟一直犹柔寡断。用杨锡兰吧,她今天因生病不能训练,明天因外事活动离队,队伍经常不能进入系统训练,这样备战怎么能打胜仗?用苏惠娟吧,老队员配合不习惯,小苏再卖力气也调动不了她们的热情。汉城奥运会上,女排骄、娇、散受到了强者的惩罚!没有过好新老交替关来了个总暴露。

中国女排

失败,激怒了国人,震醒了国家体委的决策人物,女排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调整。苏惠娟在这新老交替最困难时期,被任命为女排队长。有人怀疑她的实力,能否挑好这副重担,担心她作为全队的灵魂缺乏经验和风度。但女排几位教练直言不讳地说:“小苏当队长是最合适的人选。她入队时间长,对女排全盛时期和衰落阶段最清楚;她技术全面,训练刻苦,老练持重,善于团结队友,尊重教练;作为二传手兼队长她能够带领同伴们执行近似军事化的生活制度,完成艰苦的基本功训练任务。

1988年5月的一天,苏惠娟从医院治疗归来。这本是一双灵巧纤长的手,此时却缠满了胶布。原来,这是拦网挫伤留下的“纪念”。其实不光苏惠娟的手,其他队员的手也是这样。

苏惠娟

一个有饥饿感的队长

女排1989年最主要的比赛是11月份在日本举行的世界杯女排赛。这项比赛是继世界锦标赛、奥运会比赛之后的第三项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女排大赛。中国女排在1981年世界杯、1985年世界杯两夺冠军。1989年的世界杯赛将捧杯参赛,如夺得冠军,金杯将永远属于中国。苏惠娟和她的姐妹们都懂得肩上担子的沉重!她们都憋足劲想把世界杯赛作为重夺“三连冠”的开门红。

女排组建后的冬训是在北京进行的。胡进、江申生两位年轻的教练以身作则,和队员一起摔打在球场上。那些没有享受过世界冠军荣誉的新队员和尝过奥运失利苦果的老队员都练得很苦,谁不希望早一点把失去的东西夺回来呢?

每天训练结束时,工作人员总要催促姑娘们:“赶紧去吧,浴室的水又凉了。”

训练馆的老师傅说,这样的情况已经几年没见过了。集训期间她们基本上没有过完整休息日,每周训练时间都在42小时以上。

中国女排

冬训结束后,5月底在北京迎战古巴、日本、美国队,这虽然只是邀请赛,但它是女排调整后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亮相,队员们怕输的心情很重。苏惠娟配合教练,一个一个找队员谈心鼓励,让大家注重赛前心理训练,从最困难处着想。

1989年5月28日晚8时,中国女排同古巴女排争夺“海燕电视杯”冠军的比赛开始了。第一局女排失利,第二局中国队以许新担任主攻,形势明显改观,结果以15:8扳回。第三局苏惠娟和她的姐妹们气势更盛,开局不久就以9:1遥遥领先。数千名观众兴奋的齐声高唱:“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哇,莫回头……”气氛十分活跃,结果以15:6再胜。第4局双方争夺比较激烈,从4平打到6平,多次交换发球权。当中国队以15比10结束战斗时,观众长时间起立为她们鼓掌。苏惠娟带领姐妹们沿着东南西北的方向一一鞠躬致谢。

组建四个月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人们用掌声给予了满意的评价。中国体育报翌日在头版头条用头号大字印发了这条新闻,肩题是:大胆往前走,旋风也可抑。正标题是:“中国女排挫古巴夺魁。”

苏惠娟

1989年7月17日,为了给11月份的世界杯赛积累经验,中国女排要求参加苏联“奇尼林杯”赛。中国队自组建以来,只和古巴、日本、美国女排交过手,参加这一比赛就是为了会会几个月前奥运金牌得主前苏联队。

苏联队是一支实力雄厚的队伍,八个月前在奥运会上留给中国女排“0”的阴影似乎还笼罩在女排姑娘的身上。

中国队首先出场的是苏惠娟、巫丹、许新、何云舒、李月明和赖亚文。苏联队岀场的则是奥运会决赛的原班人马。

比赛一开始,苏联队就摆出一副势在必得的架势。中国队员还没来得及轮转一次,苏联队就利用其高拦网的优势和远网的高点扣杀,遏制了中国队的快攻,以7:0遥遥领先。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苏惠娟敢于大胆组织战术球,队员们也加强发球的攻击性和落点。终于变被动为主动。以16:14,15:12拿下了前两局。

第三、四局,苏联队奋力追赶,以15:7的相同比分扳回两局。休息5分钟后,决赛局开始了。中国队先以8:4、11:8领先,苏联队频频发动远网高点强攻,把比分扳成15平。关键时分,中国女排的姑娘们毫不手软,4号周红在2号位一记斜线重扣,落地开花,16:15,接着赖亚文又在二号位拦死了苏联队的进攻,17:15,中国女排终于夺得了第一个国际比赛的冠军。

中国女排

10月在香港亚洲女排锦标赛上,中国女排3:2胜日本,3:0胜南朝鲜队,蝉联冠军。对此,苏惠娟没有陶醉在胜利的喜悦中,她曾多次这样告诫女排的队友们:“组建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就整体实力,我们和古、苏相比仍居下风。和日本队的比赛虽以3:2险胜,但胜得相当不易。此外,秘鲁、德国、美国等队进步也很快,一个组建不到一年的球队要拿回世界冠军,困难不小。”

苏惠娟成熟了!因为她很清醒。

谈起几天后将要拉开战幕的世界杯女排赛,苏惠娟笑盈盈地讲了队里好几个姑娘都说自已梦里登上东渡日本的班机。飞机呼啸着冲向蓝天,向芳邻扶桑忌去。东京体育馆里,中国女排先克古巴,再胜苏联,把金光闪闪的奖杯又捧了回来……醒来方知此乃南柯一梦,但眼角的泪水却证明,梦里还真激动过一阵子。

“打胜仗是令人兴奋的,但现在一切都巳成为过去了。”苏惠娟勉励队友们,“一切从零开始。用艰辛和汗水去再夺世界杯的冠军。”

体育比赛毕竟是实力的较量。

教练与苏惠娟

中国队在世界杯的比赛结果已世人皆知。好在国内的人们对女排态度已不像前些年那般“狂热”。批评者有,骂娘者不多,更多的则是宽容、理解、支持,这为中国女排的重新腾飞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90年伊始,女排集中抓突训,元旦春节都是集中度过的。3月10日至4月20日,苏惠娟和她的姐妹们连续参加5项国际性比赛:在古巴举行的古巴国际邀请赛,在加拿大举行的加拿大杯赛,在荷兰举行的国家邀请赛,在瑞士举行的瑞士国家杯比赛和在匈牙利举行的沙瓦利亚杯赛。4月底在日本参加亚洲杯赛,8月底参加世界女排锦杯赛,9月份参加亚运会比赛。

中国女排在将来能否有所突破,还很难预料!但从教练员和队员的积极进取的精神中,大家看到了女排的希望。

一位学者说过:“有饥饿感的人一定消化好,有紧迫感的人一定进步快。”苏惠娟身上就有这种饥饿感、紧迫感和危机感。

苏惠娟

苏惠娟的难言之隐

说起婚事,25岁的苏惠娟还没有男朋友。原因很简单,仅仅因为9年的女排生活太紧张。过去年龄小不愿谈,现在忙得顾不上谈。叔叔阿姨及女排老队员们曾为她介绍过,都因难以约会而作罢。苏惠娟对待爱情和婚姻是认真而严肃的,在她眼里,婚姻是人生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她愿慎重地选择,愿耐心地等待机遇。

和大多数中国人一样,苏惠娟也有一个忠厚的爸爸和一个温情的妈妈。爸爸妈妈都是工人,不善言谈,但为人热情诚恳。苏惠娟有一个姐姐,一个妹妹,全家住在一间18平方米的房子里。

23届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夺得了第一个三大球奥运会冠军,苏惠娟是冠军队成员,回家后也热闹了几天。省市领导纷纷接见,省市体委负责人纷纷登门探望。亲朋好友以及敲锣打鼓的红领巾们,把苏家里里外外挤的水泄不通。苏惠娟只好站在门口和里里外外的领导及客人说话。

看到苏家居住如此狭窄,国棉二厂党委书记当场宣布:“老苏,咱们厂新盖的宿舍楼快完工了,这回分房第一个给你。”老实巴交的苏宝才嘿嘿地笑着,说不出是为女儿乐还是为领导的关照乐,只是不住嘴地左一个谢谢,右一个谢谢。

不久,两幢宿舍楼同时竣工,那位党委书记因调整班子退居二线,许诺也随之打了水漂。一晃四年过去了,汉城奥运会女排翻了船,苏家门前自然不再门庭若市,更无人再去许诺。

煤球炉

当时,石家庄市的煤气发展很快,而苏惠娟家里用的还是老式的煤球炉。老两口都是接近退休的人了,逢个节假日还得借车去买煤球。苏惠娟提起这些就难受。三姐妹中,父母亲最疼爱自己,苏惠娟却很难像以前那样用欣赏自己打球的功绩来宽慰父母,开脱自己。苏惠娟常扪心自问:我都为父母做了些什么?寒冬脂月,冰封路滑,父亲挥斧劈柴跺煤时,我在哪里?三伏盛夏,赤日炎炎,父亲推着自行车买粮时,我又在哪儿?

苏惠娟常为对不起父母而感到内疚。她知道,全家人十几年来一直把自己当作重点照顾。勤俭一生的父亲宁可自己不抽烟、不喝洒,也为苏惠娟添置衣服和日用品。有什么好吃的,姐姐妹妹都把自己的留下一半给苏惠娟吃,买了苹果先挑大的、光溜溜的给小苏留着,放蔫了也舍不得动。

做为女儿,苏惠娟没有像别的运动员那样给家庭和父母带来福音。她不责怪父母无能,他们都是踏实、本份几十年如一日的老工人,能把她们三姐妹抚养成人已属不易!做女儿的不能使父母乐享晚年实在于心不忍!

苏惠娟

结语

苏惠娟在中国国家队的职业生涯中,共参加过9次世界大赛,获得3金2银2铜,这着实是一个了不起的记录。1994年,苏慧娟离开了中国女排,宣布从国家队退役。

退役后,苏惠娟就与家人一起移民去了瑞士。后来为了推动瑞士排球的发展,苏慧娟还在当地的女排俱乐部中奋战多年。

再后来,苏慧娟就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据资料显示,她已长期定居瑞士,在清净的环境中安享退休生活,与自己的丈夫还有两个女儿一起幸福快乐的生活着。

虽然如今苏慧娟已经很少回国,但人们是不会忘记她对中国女排做出的贡献的,这位曾经的女排队长,在国人的心中一直都是好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瑞士   女排   古巴   中国队   苏联   替补席   世界杯   日本   中国女排   队长   全家   移民   教练   父母   苏惠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