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稀缺,无法抗拒“失去机会”的焦虑 - 模糊谈判力

“稀”,稀缺,无法抗拒“失去机会”的焦虑 | 模糊谈判力 第五十七篇

这是桔梗在“谈判思维”的第734篇推文。

全文共2083字,阅读大约需要3分钟。

1 引言

每次新一代iPhone上市,都是果粉们狂欢的节日。

2012年9月,iPhone5上市的前一天,美国各个城市的苹果专卖店门口都排着长长的队伍。

他们中有大量的人带着睡袋,打算通宵排队,务必要第一批买到手机。

这样的热闹场景当然也吸引了新闻媒体的关注;

此时,一家电视台的记者正在采访一名排队的女士;

这名女士来得很早,她排队的位置是第23号;

记者问她,这排队等待的漫漫长夜如此难熬,该怎么度过呢?

女士回答,并没那么难熬,因为周围都是果粉,大家都在讨论iPhone5的新功能,都很激动,时间也就过得快了;

她还补充道,

你知道吗,聊着聊着,有一个女的居然说,非常喜欢我背的LV包,而那个时候我排在25号,她排在23号......

记者瞪大了眼睛,吃惊地问,

你就.....你就把包......?

这个女士点了点头说,

嗯,我就提出用这个包换她的位置,我这个包值2800美金。

记者感觉到匪夷所思,

2800?可为什么呢?

这个女士想了想后回答,

我听说这次新手机的发行量很少,我不想这一晚上的队白排了。

要知道,当时iPhone5新机的售价也不过才649美金;

而这个女士却愿意用2800美金的包,来换取自己排队的位置向前进两名!

她是有多么担心失去这次购买的机会?

2 失去机会

我们依然在“模糊谈判力”这个系列推文中,它的思维方式启发自牛津大学的实验心理学研究。

今天要聊的,是“七字说服力”的第六个字,“稀”;

“稀”,就是“稀缺”的意思,

越是“稀缺”的东西,越让人在乎,也就越有说服力。

在“模糊谈判论”里,“稀”字说服力,撕开的分类是“战Vs逃”;

或者说,

“稀”字实现说服力的角度,是“动机”。

我们经常听人说,“物以稀为贵”;

为啥“稀有”的东西就会贵?

因为,如果你现在不买,未来就可能买不到了。

这潜在的“失去”预期,让“稀有”变得昂贵。

因此,文首故事中女士不惜代价的做法,似乎也就变得有情可原了。

让我们采取行动的“动机”有很多种,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叫做“因稀缺而感觉到快要失去”。

不妨想象一下下面这个场景:

我们经常会看到手机有陌生电话打来,接通后发现是各种营销电话;

应该说,十个陌生来电中,七到八个是这样的结果。

所以,我打算不再去接陌生电话,尤其是那种看上去很奇怪的号码;

但这个决定似乎很难执行,当我再次看到陌生来电,电话铃声响起,我打算挂断;

可我马上又开始犹豫,

万一是某个多年未见的重要朋友呢?又万一是某个朋友换了号码呢?

但其实我心中知道,上面几个“万一”的概率连万分之一都不会有。

就在想要挂断、又犹豫不决的那几秒钟里,随着铃声一阵一阵响起,一种感觉对方即将挂断的“焦虑”开始逐渐强烈;

即使那号码看上去99%像一个营销电话,我还是抑制不住那种“即将失去”的感受,接通了电话;

一秒钟后,我就再次挂断了又一个营销电话......

你看,即便我们明知可能会后悔,但那种“失去机会”的焦虑仍然具有强大的“动机”。

3 最后一台

自古以来的商人,都知道该如何为消费者创造出“失去机会”的感觉。

看一个例子,在某个家电城里,一对夫妇正在某个电器货架旁徘徊;

他们对货架上的一款电器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只要略微有些经验的销售员就能看出一些端倪;

比如,他们会走近商品,前后左右的打量,还会拿起相关的产品介绍小册子,翻上几页,读上几句,甚至相互讨论起来;

史蒂文就是一个很有经验的销售员,这对夫妇的举动他都看在眼里,然后走进他们,打个招呼,

你们好,看得出来你们应该是对这个型号的电器感兴趣,不过很不巧,您看的这台刚刚在二十分钟前被我卖掉了,不好意思。

这对夫妇显然有些意外,问史蒂文,

货架上没有其它存货吗?

史蒂文微笑着摇摇头,

确实不巧,就剩下最后一台。

几乎是一瞬间,我们就能在这对夫妇的脸上看到了清晰的“失落感”,因为“失去拥有的机会”而“感受到失落”;

或者说,这台本来只是“一般喜欢”的电器,突然就变得更有吸引力了;

于是,夫妇俩就开始问一些我们能够猜到的问题;

比如,仓库里是不是还能找到一台啊?或者有没有可能从其它门店协调一台啊?

史蒂文心中当然知道他们会这么问,他回答道,

嗯,是有这个可能,我可以花点时间去找人问问,但我想先确认一下,你们就是想要这个型号对吗?如果我找到了你们确定是要的,对吗?

到了这个阶段,整个销售策略最巧妙之处便显露出来;

顾客因为“稀缺”所产生的购买动机,在此时又转化为一种“购买承诺”,一并在此时生效;

大约十几分钟后,史蒂文带着“好消息”回来了,“居然”就被他找到了一台,当然史蒂文同时带来了购买票据和合同,来让夫妇俩签署。

此时,大部分的顾客都会感谢史蒂文的努力,并直接购买下单;

可等等,似乎有些环节被跳过了?

砍价呢?折扣呢?

这些都没有谈啊?

嗯,如果你去问史蒂文,他会很无奈地告诉你,

在我去找货之前,一切不都谈好了吗?

4 小结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内容的背后,依然都是“模糊谈判论”的影子;

分类、二元、语言、极端;

“稀”,“稀缺”的本质,是对“战Vs逃”二元差异的极化;

当我们尝试画出一个分类,战 Vs 逃(做Vs不做),人们的大脑迅速二元化,寻找决策动机;

当“动机”还没出现之前,这个分类对我们来说就是模糊的,没有说服力;

“稀”,可以让我们在谈判中撕开这个分类,让人对“失去”的感受越分明,“稀”字说服力就越极端;

说服力的流动,再次从模糊走向极端。



-

-

-

这里是“谈判思维”!

“模糊谈判力 第五十七篇” 待续

--- 桔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模糊   机会   说服力   货架   动机   焦虑   陌生   女士   记者   电器   电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