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倭肯河畔吉祥黑土地,看东北人家幸福生活

《记住乡愁》乡村振兴系列
播出内容:《勃利——厚积薄发 东北大地焕新颜》
播出时间:2023年1月10日(周二)20:00
播出频道:CCTV-4 中文国际频道



倭肯河畔 幸福吉祥黑土地

屋顶升腾着炊烟;院儿里摊晒着山珍;苞米仓满满当当;酸菜塞满了大缸……

这沸腾的景象,来自东北大地一个叫勃利的地方。

位于完达山东麓的勃利县,隶属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倭肯河的冲积平原,孕育出茫茫林海与沃野良田,133个村庄散落其间。

在满语中,“勃利”是“幸福、吉祥”之意。就如地名所表达的意思,靠着满山的山珍和150多万亩的农田,勃利人过上了幸福吉祥的生活。


团结协作 扎根黑土地

勃利的茫茫林海,不仅是山里人家的收入来源,还承载着祖辈闯关东的艰难历程。

清朝末年,黄河下游连年水患,民不聊生,为寻求出路,山东、河北一带的农民背井离乡,推着小车一路北上,来到这片渺无人烟的林海荒原。

初到此地的人们以伐木为生。然而,东北的深山危机重重,野兽横行,十分危险。于是大家相互约定,进山时结伴而行,伐木时分工协作。团结协作的精神,就这样在东北大地上扎下了根。

山林给了人们丰厚的馈赠,人们自然也懂得反哺山林。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老一辈人进行了几十年的艰苦造林,留下了近百万亩人工林。



抱团发展 小山珍变大产业

如今,父辈们栽下的这片森林早已郁郁葱葱,山林间的各种奇货山珍也成为了人们的致富源泉。其中,松子产业发展得尤为迅猛。

在勃利县140多万亩林地中,有18万亩的红松林,每年能收获500多万斤松子,为勃利人带来1.5亿元的收入。

不过,这种美味的山珍最初还只是人们用来果腹的食物。它开始为山里人家带来收入,是在20世纪90年代。

那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山林里的物产愈发受到人们青睐。许多收购商来到勃利,大量收购松子。村民们看到致富的希望,纷纷开始承包红松林。

可没过多久,人们发现,松塔越采越多,收购价格却越来越低。原来,大家售卖时都各自找客商,而客商之间会交流价格信息,进行压价,导致收购价一落千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0年,勃利县的农户们联合起来,成立了第一家松果合作社。大家联合在一起,互通信息,遇到问题一块找专家咨询,共同发展。几年的时间,当地的松子价格得到了稳定提升。

从单枪匹马到抱团发展,勃利县的松果再没有出现被恶意压价的现象。如今,勃利县的松子产业已经形成了从育苗、采收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靠着祖辈们留下的这18万亩红松林,勃利人获得了丰厚的收入,生活越来越富足。


互助销售 让农产品走向全国

这些年,随着网络逐渐走进了东北农家的生产和生活,许多掌握新技术、具有新思维的年轻人回到了家乡。田作林就是其中之一。

2013年,田作林回到家乡成立了甜糯玉米合作社。借助电商销售,他的玉米生意做得十分红火。

那时,勃利县有500多家合作社,但大家大都各自发展,相互之间并不联系。有不少合作社由于渠道单一,销售状况并不好。

在一次全国农产品展销会上,田作林听闻做其他农副产品的伙伴,遇上了销售困境。于是他提出帮大家带带货,自己在销售卖玉米的时候,可以附赠其他合作社的小包装农副产品。

就这样,在电商的助力下,不同产业间抱团发展,让勃利县的特色农产品走出了黑土地,打响了知名度。

如今,勃利县的农户们又有了新想法,他们注册了品牌,打算通过品牌的力量,把各自农产品的销售渠道、网络资源聚合在一起,资源共享,联手把生意做向全国。

今晚20:00,走进黑龙江勃利,感受倭肯河畔黑土地的勃勃生机。

编辑 | 王琳艳

制图 | 刘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勃利县   松林   勃利   抱团   山珍   松子   山林   河畔   合作社   农产品   吉祥   收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