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百科」大型暴龙科恐龙-特暴龙

特暴龙属(属名:Tarbosaurus,意为“骇人的蜥蜴”)是一种兽脚亚目恐龙,属于暴龙科。特暴龙生存于晚白垩纪的亚洲地区,约7,000万年前到6,500万年。特暴龙的化石最初是在蒙古发现的,然而在中国发现了更多破碎骨头。过去曾有过许多的种,但目前唯一的有效种为勇士特暴龙(T. bataar),又译勇猛特暴龙。

特暴龙在暴龙科中的分类位置仍未确定。有些科学家认为勇士特暴龙其实是北美洲暴龙的亚洲种。如果属实,将使特暴龙成为无效的分类。即便特暴龙与暴龙不是同种动物,它们仍被认为有接近的亲缘关系。有些科学家认为,同样发现于蒙古的分支龙,是特暴龙的最近亲。如同大部分已知的暴龙科恐龙,特暴龙是种大型、二足掠食动物,重达约六公吨,拥有约六十颗大型、锐利的牙齿。特暴龙的下颌有特殊的接合构造。另外,就前肢/身体比例而言,特暴龙拥有暴龙科中最小型的前肢。

特暴龙过去可能生存于潮湿的泛滥平原,位于食物链的顶端,是一种顶级掠食动物,可能以大型恐龙为食,例如鸭嘴龙类的栉龙,或是蜥脚类的纳摩盖吐龙。特暴龙的化石记录保存良好,已有数十个标本,包含数个完整的头颅骨与骨骸。这些化石也让科学家得以研究特暴龙的系统发生学、头部力学、以及脑部结构。

特暴龙是大型暴龙科恐龙之一,体型略小于暴龙。已知最大型的个体身长10到12米,头部离地面约3.5米。目前还没有完全成长个体的体重数值,但它们一般被认为略轻于暴龙。

目前已知最大型的特暴龙颅骨长度高过1.3米,小于暴龙,但大于其他的暴龙科。如同暴龙,特暴龙的颅骨高大,前段狭窄。颅骨后段扩张幅度不大,意味者特暴龙的眼睛不是直接朝向前方,所以它们缺乏暴龙拥有的立体视觉。颅骨的大型洞孔可减轻重量。嘴部有60到64颗牙齿,略少于暴龙,但大于其他体型较小的暴龙科,例如蛇发女怪龙与分支龙。大部分的牙齿横剖面为椭圆形,而前上颌骨的牙齿横剖面为D形。暴龙科都具有这种异型齿特征。上颌骨的牙齿最长,齿冠长达85毫米。特暴龙与分支龙的下颌外侧各有一道棱脊,从隅骨延伸到齿骨后方,形成相扣的结构。其他暴龙科动物缺乏这道棱脊,因此下颌更为灵活。

暴龙科的身体外形差异不大。特暴龙的颈部为S状弯曲,其余的脊柱与长尾巴,与地面保持者水平的姿态。特暴龙有着暴龙科中最小的前肢/身体比例,有两根迷你的手指。每个手掌有两根手指,某些标本被发现有退化的第三指,没有指爪,其他暴龙科近亲也有发现这点特征。特暴龙的第二指长度小于第一指的两倍,而其他暴龙科的第二指长度约是第一指的两倍。另外,与其他暴龙科相比,特暴龙的第三指比例较小。某些暴龙科的第三指长于第一指,例如:亚伯达龙、惧龙;而特暴龙的第三指短于第一指。

特暴龙的后肢长而粗厚,将身体支撑为二足的步态,上有三根脚趾。长而重的尾巴可以平衡头部与胸部的重量,将重心保持在臀部。

特暴龙属于暴龙科的暴龙亚科。该亚科还包含较早期的惧龙、较晚期的暴龙,都发现于北美洲,可能还有蒙古的分支龙。暴龙亚科包含亲缘关系较接近暴龙,而离艾伯塔龙较远的物种;与艾伯塔龙亚科相比,暴龙亚科的体格较重型,头颅骨的比例较大,以及较长的股骨。

勇士特暴龙最初被视为暴龙的一个种,某些近年的分类也支持这个说法。其他的科学家则将它们列为独立的属,并为暴龙的姐妹分类单元。在2003年,一个亲缘分支分类法研究提出分支龙是特暴龙的最近亲,因为它们具有其他暴龙亚科没有的头部特征。如果属实,将排除特暴龙是暴龙的一个异名的可能性,并显示暴龙亚科在北美洲与亚洲演化出个别的支系。分支龙的两个标本具有幼年体的特征,但牙齿数量较多,约76到78颗,而且口鼻部上面有独特的低矮骨质瘤,因此并非特暴龙的幼年体。

虽然已经发现许多特暴龙标本,在1986年以前很少明确资料,但特暴龙被推论与其他暴龙科恐龙有许多共同特征。这些相近的特征让某些科学家提出当时的北美洲与欧亚大陆之间有可能的连结,也许是陆桥。

1946年,一个苏联与蒙古挖掘团队在蒙古南戈壁省的耐梅盖特层发现一个大型头颅骨与一些脊椎骨,属于一个大型的兽脚类恐龙。1955年,苏联古生物学家叶甫根尼·马列夫将这正模标本(PIN 551-1)建立为暴龙的一个种,勇士暴龙(Tyrannosaurus bataar)。种名баатар/baatar在蒙古语中意为“勇士”,但被误拼为bataar。

同年,马列夫将3个兽脚类的化石叙述并命名,三者都是头颅骨,外加部分身体,全是同一个挖掘团队在1948到49年间发现的。第一个(编号PIN 551-2)被建立为新属,埃夫雷莫夫特暴龙(T. efremovi),ταρβος/tarbos在希腊文文中意为“恐怖的”、“敬畏的”,而σαυρος/saurus意为“蜥蜴”,种名是以苏联古生物学家兼科幻小说作者伊凡·埃夫雷莫夫(Ivan Yefremov)为名。另外两个(编号PIN 553-1与PIN 552-2)被归类于北美洲的蛇发女怪龙,G. lancinator与G. novojilovi。这三个标本都小于1946年发现的标本。

在1965年,苏联古生物学家阿纳托利·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特杰斯特文斯基认为马列夫所发现的标本,其实是同种动物的不同生长阶段,而且不同于北美洲的暴龙。他将四个标本与新发现的化石,统合为勇士特暴龙(T. bataar)。后来的研究人员都同意罗特杰斯特文斯基的分类,包含马列夫在内,但少数科学家使用埃夫雷莫夫特暴龙,而非勇士特暴龙。

在1992年,美国古生物学家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重新检验这些化石,他根据头颅骨的相似处,提出这些化石大部分属于暴龙,并将勇士特暴龙改回勇士暴龙;而蛇发女怪龙的G. novojilovi是个较小型的暴龙科动物,另外建立为诺氏马列夫龙(Maleevosaurus novojilovi)。

在1995年,乔治·奥利舍夫斯基(George Olshevsky)建立了勇士成吉思汗龙(Jenghizkhan bataar),取代勇士特暴龙,并以成吉思汗为名;他并提出埃夫雷莫夫特暴龙、马列夫龙、勇士成吉思汗龙是三个独立的属,都生存于相同时期的耐梅盖特层。

在1999年,一个研究提出马列夫龙是特暴龙的幼年个体。自从1999年以来,所有的研究认为这些化石皆为同种动物,勇士特暴龙或是勇士暴龙。

自从苏联与蒙古的挖掘团队在40年代的挖掘过后,一个波兰与蒙古的挖掘团队再度回到戈壁沙漠挖掘,从1963年持续到1971年,发现了许多新的化石,并在耐梅盖特层发现了特暴龙的新标本。在1993年到1998年,日本与蒙古的挖掘团队,以及21世纪初,加拿大古生物学家菲力·柯尔(Phil Currie)的挖掘小组,也发现了许多特暴龙化石。目前已发现了至少30个标本,包含超过15个头颅骨,与数个完整的颅后身体骨骼。

特暴龙的化石发现于中国与蒙古国的戈壁沙漠,两国都禁止化石出口,但某些化石落入私人收藏家手中。

特暴龙的大部分化石,是成年或亚成年个体,很少发现幼年个体的化石。在2006年发现的一个幼年个体身体骨骼,带有完整的头颅骨,头部长度为29公分,使得古生物学家可以研究特暴龙的生长模式。这个幼年个体化石,死亡时的年龄大约是2到3岁。与成年个体相比,这个幼年头颅骨的结构虚弱,牙齿较细,显示特暴龙的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占据不同的生态位,以免竞争相同食物来源。

大部分的特暴龙化石出土于蒙古南部的耐梅盖特层。这个地层没有经过放射性同位素计年,但根据该地化石记录中的动物群,耐梅盖特层的年代可能为晚白垩纪的马斯特里赫特阶。马斯特里赫特阶约为7,000万年前。而发现鄯善龙的新疆苏巴什层,地质年代也为马斯特里赫特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北美洲   蒙古   颅骨   古生物   马列   幼年   化石   标本   勇士   恐龙   百科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