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住持,存万元建庙,半生独守引人赞:疾苦中走来的人间佛子

他,一介平凡老者,省吃俭用,劳苦生活,极致磨难之下存下一万存款,却一朝献出,为建简陋寺庙,引人困惑。他更是独守其中成唯一住持,整整32载,不曾回头。


谁也不知道,一位连和尚都不是的老者为何会选择这样的道路。


然而,这一切的根源,竟是他一生疾苦下的心之所向,人间之命:没有佛祖,我的人生早已经完了。


他的往后半生苦守之道,行坐住卧之法,更令天地动容。最终引得芸芸众生,顶礼赞叹。


“他不是高僧大德,可他即是真正从疾苦中走来的人间佛子,示现真正禅师的风骨。”


他即是福建桂莲寺老人,桂莲寺住持钟友武。


话不多说,让我们走入这间仅有两间破瓦房的寺庙之中,了悟这与你我一样平凡之人的殊胜佛性。


1938年,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战乱此起彼伏。一声啼哭于福建沙县南霞乡一户农村家中飘荡。一男婴呱呱坠地,取俗名钟友武,就此降临,可谓生不逢时。


原本,喜得贵子,本是福气满满,充满着新生的希望。然而,等待钟友武的未来人生竟如这老天之命,只为今生历经万般苦难,已然成了一生宿命。


往后一系列苦难,毫无预兆,如期而至……


男孩家中兄弟姐妹众多,加上时局的动荡,可谓饱受艰辛。一家人不是想着如何赚钱,却是想着如何吃饱下一顿饭。活着成了这一家子唯一的冀望。日子也是越过越苦。


无奈之下,父母一番决心更是令幼小的钟友武自幼历经人生苦难的极致。


父母狠下决心,终将钟友武送给了邻村的一户人家抚养。父母或许是忍痛下的无奈,希望孩子在养父母身边能过得更好,总比跟着自己挨饿好。


如此一来,年幼的孩子不得已与亲生父母骨肉分离,就这么在养父母抚养下开启了自己的一生。


所幸,养父母对他疼爱有加,把他当成了亲生孩子一般抚养。这为他原本苦痛的人生增添了一把蜜糖。


在养父母百般呵护下,钟友武茁壮成长,匆匆数年,恍如隔世。


一切都好起来了。


然而,老天好似给他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谁也不曾想到,一击重锤,竟又一次轰然落下,完全不给钟友武任何喘息的机会。


数年之后,养父母相继离世,钟友武一朝成了孤儿。


刚刚迷雾中的那一点点光芒,转瞬即逝,陷入极致黑暗。


谁也不知道,这还是孩童的钟友武未来该如何过活,但,大家都清楚。这孩童,能够活下来,算是大幸了。


殊不知,老天给钟友武关上了一扇门,自然给他开了一扇窗。


迷雾中那盏光,又一次乍现。


孩童有一姑姑,在宝严寺出家,得知此事后,心生怜悯。当下决定接钟友武到寺中养育。


如此一来,一介孤儿,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地,至少不会再挨饿受冻。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往后之日,犹如新生一样,跟随着姑姑共同生活。


青灯古佛,喃喃佛音,不绝于耳,谱写着属于他自己的童年。寺中的师父们对这一孩童也是疼爱有加,经常向他讲解经文佛理的殊胜。而姑姑也会教导他许多做人的道理。


在庙中成长的这段日子里,就这么成了钟友武这一生中最美好正常的时光。受尽佛性的熏陶,也令他慢慢放下了与亲生父母分离,养父母离世的悲痛心境化为了泡影。心中那颗莲花之种,也在此时在心中扎下了根,只待哪天绽然开放。


日复一日,孩童渐渐长大成人,一番决心也在心中油然升起,竟引得众人倍感意外。


“一直待在寺中,总不是长久之计,不能再给师父们增添麻烦了。”钟友武觉得师父和姑姑对自己感恩戴德,把自己养育成人。如今,自己已经长大了,不能让寺庙再添负担了。


随即,钟友武离开了寺庙,到外面去寻得一份工作,以此养活自己。


然而,工作哪是那么容易找到的,社会的艰辛仍旧在不断考验着钟友武的内心。


从小没有受到良好教育的他仅仅只能找到一些苦力活来维持生计。无数底层的工作,脏活累活皆成了他为了养活自己而不得不去接受的事情。


而这一路,早出晚归,累到极致,成了他成长之路上的社会历练。真正示现了疾苦之下的无奈与心酸。


这一路,直至27岁,终于有了一些稳定。钟友武人生新的篇章,悄然而至……


这一刻,老天终于于心不忍,一切真的好起来了。


1966年5月,百般历练之下,钟友武寻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在茶坪大队企业,双溪电站安顿下来,每月可得30元。


虽然,收入微薄,但省吃俭用之下,生活也算过得去。至少,不用再愁着如何吃饱下一顿饭了。


与此同时,他更是遇到了自己的另一半,不久之后就结了婚,夫妻和睦。钟友武每月工资,存下一些,其他贴补家用,生活也算有滋有味。


如此一来,成家立业,这原本对于苦命人的不可能之愿,终于圆满。


那么,钟友武的未来人生,自此有了定数,原本的一把人生烂牌总算有了逆袭。


未来,他可与妻子安度余生,过着这平平凡凡的好日子。


时光荏苒,匆匆而过,一晃眼,已至1990年。


谁也没想到,如今已50岁的钟友武,一番举动竟让一方百姓大为惊叹。


“这样的决定,那得有多大的公德心啊。”


钟友武这几十年里,每月省吃俭用,皆会存下一些钱,这一存,聚少成多,足足1万多元。1990年的一万多元,在当地可以买下好几块地皮。未来收入更是不可限量。


然而,他竟毅然决然,将一万元全数用来建了寺庙。随即寥寥一言,诉尽一切。


“我的人生,是寺庙,是佛,是慈悲的僧人所给。今生,必虔诚供佛。”或许,钟友武想起了儿时的苦命,更想起了那段跟随姑姑及禅师们的美好回忆,他本想把一万元全数捐给当初收留自己的宝严寺,以示感恩。


却得来寺庙姑姑及住持的婉拒,师父们的婉拒之言好似成了钟友武内心莲花的甘霖汁水,绽然开放。


“佛家本应慈悲为怀,度人间悲苦,收留你本是佛之所愿,就无需言谢了。”


钟友武,深受触动,心中承载向佛之愿。而建造寺庙,显然成了他往后余生最大的道念,成了这心中虔诚感恩的自然之举了。


随即,钟友武,亲力亲为,一砖一石,监督建设。一座仅有两间50平瓦房的陋寺,一尊简单的佛像,拔地而起。取名桂莲寺。虽然简陋,没了大寺庙的雄伟。却也承载着钟友武的内心虔诚,可谓庄严无比。


随后,钟友武一边在电站工作,休息之时就独自守着这间属于自己的陋庙。成了自己独有的信仰。


这一守,已至2008年。老人终于到了退休之龄。晚年人生选择示现眼前,他本可与妻子经营食杂店,在茶坪村安享晚年,又可前往县城与儿女享天乐。


然而,他竟选择了一条所有人不可思议的道路。


他要继续独守这间寺庙,不再离开。


纵使家人劝阻,邻里困惑。毕竟,经历了一生悲苦,终于可以安心退休,享受最后的晚年时光。却甘愿住在这简陋不堪的破庙,实在无法理解。


“从悲苦中而来,为何还要遁入清贫中去?”


可钟友武这庙显然是守定了。“你们别劝了,我不回去了。”


这一言,如佛之真言,万般道心,坚如磐石。往后余生,钟友武一番修行之举,终让芸芸众生,心生赞叹,天地动容。


随即,老人青灯古佛相伴,吃素,早晚念经,敲钵,日复一日,成了他一天的日常修行。喃喃佛音从庙中回想,不绝于耳。袅袅佛香,沁人心脾。


老人更是秉承农禅并举之风骨,一树一草,蔬菜水果,一锄一禾,竟皆是自己种植,自给自足。老人虽已年迈,可出坡劳作成了他雷打不动的功课。


时间久了,一方信众也是闻讯赶来,来此祈福。桂莲寺的香火也渐渐旺盛。


可这些香火善款,老人二话不说竟拿出来,只为一方百姓修桥铺路,更是捐给了南霞乡的老人。


这乡里8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皆会收到桂莲寺一笔善缘金50元,钱虽然不多,但却承载着钟友武的一片佛心,一份温暖。


人们也许不解,问他为何要这么做。


钟友武仅是寥寥一言,诉心中之念:“没读过什么书,说不出大道理……或许就是慈悲为怀,利益众生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住持   疾苦   养父母   省吃俭用   悲苦   福建   余生   姑姑   孩童   寺庙   师父   半生   极致   老人   人间   心中   未来   人生   万元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