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旅游之-勉县武侯祠

勉县武侯祠博物馆,是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武侯镇武侯村(在108国道南150米),占地面积约53333.34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历史遗址专题博物馆。

蜀汉景耀六年(263年),建立。1983年,勉县武侯祠文物管理所正式成立,并修缮博物馆。2006年,勉县武侯祠文物管理所更名为勉县武侯祠博物馆,并正式开放。

截至2021年12月,馆藏有汉以来各时代碑刻91通、匾联62方(副),其他遗存馆藏文物65件,古树名木35株。

2020年12月2日,勉县武侯祠博物馆获

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勉县武侯祠博物馆位于陕西省勉县县城西 3 公里处的武侯镇,为古建筑类遗迹博物馆,隶属于勉县文物旅游局。

陕西勉县武侯祠占地80余亩,建筑呈南北布局,殿宇排列一伍,中轴线直穿七进,且大都三院并联。

现有山门、乐楼、牌楼、琴楼、戟门、拜殿、大殿、崇圣祠、观江楼、东西配殿等古建筑30余座150余间,规模宏伟,为陕南较大的古建筑群。

陕西勉县武侯祠经魏、晋南北朝等十余个朝代,历史十分悠久。据碑文和史料记载,一千多年来,武侯祠历经沧桑,几经坍塌,历朝历代均有修葺。

陕西勉县武侯祠因其历史悠久,故历代名人墨客留下的墨迹甚多。

唐李商隐、宋陆游、明薜宣、黄辉、清王士桢、乾隆皇帝御前侍卫工部尚书松筠、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允礼、同治年间出使日本的大臣黎庶昌、蜀中才子李调元、近代爱国名将冯玉祥、国民党元老于佑任等都在此留有遗迹。

陕西勉县武侯祠内文物丰富,匾联层层,碑石林立,古树名木甚多。现有汉以来各时代碑刻91通、匾联62方(副),其他遗存馆藏文物65件,古树名木35株。

在这众多的文物当中,唐贞元十一年(795)由沈迥撰文,元锡书丹并刻立的《蜀丞相诸葛忠武侯新庙碑铭并序》碑(简称《唐碑》)、嘉庆八年皇帝颙琰御书的《忠贯云霄》、晋代石琴、古柏及旱莲最为珍贵。

其中《唐碑》因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极高于197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古柏经北京林学院专家测定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旱莲被证实为世界稀有花树,树龄400余年。

整个祠庙古柏参天,枝柯茂密,暗香浮动,环境幽雅,融建筑、园林、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是陕南重要旅游佳地。

1956年,陕西勉县武侯祠被陕西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成立机构并正式对外开放。

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建设,其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已基本完善,建有仿古豪华宾馆、星级厕所、购物商店、大型生态停车场等,2003年获国家AAA级风景旅游景区。交通十分便利,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

再加之2007年10月西汉高速公路的全面贯通,前来勉县武侯祠风景区访古探踪、旅游观光的游人逐渐增多,虽然武侯祠经过多年的保护与建设已形成规模。

但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因资金缺乏而迟迟未能到位,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

现为了满足游人的需求,进一步发展旅游产业,作为陕西省重点景区--定军山、武侯墓、武侯祠风景名胜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勉县武侯祠。

该项目估算投资约3000余万元,目前正在实施。该项目建成后,为武侯祠景区增加了内容,扩大了游览范围,完善了武侯祠景区吃、住、行、游、娱、购一条龙服务设施,并通过休闲、吃饭、购物的方式,使游人在原来停留2小时的基础上翻三番,达到消费的目的,增加了旅游业收入。

武侯祠山门,重檐飞角,八卦悬顶,高大雄伟,琉璃生辉。进入山门,便见苍翠柏掩映下的乐楼,此为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重修的重檐滴二滴水歇式建筑,是古代专为祭祀诸葛亮时演戏而建的,故又叫"戏楼",它坐北朝南,与武侯祠主体建筑方向相反。

戏楼台口的檐柱上部,各有"叉柱斜撑",上有彩绘生动的戏剧人物空浮雕,从服饰和造型来看,是典型的羌民族文化风格,想必当年的乐楼由美施工修建,以体现了羌文化特征,它的存在为研究汉水流域羌民族文化提供了实物例证

戏楼前广场上,有一对明代"石旗杆"高耸,每根旗杆中央上部,各安装有两个"月斗"相衔接,雕刻工艺精湛,蔚为壮观,使广场又多了几分威严。

牌楼前东、西两侧,有建于明万历年间的歇山式"东、西辕门"因武候祠牌楼是当年经"金牛道"(亦称蜀道开通于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时期)出蜀的必经之路,行人至此则"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诸葛亮的崇拜和敬仰。

位于东西辕门中轴线上的"牌楼"建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果亲王重修。

牌楼为三开间,木结构四柱擎顶,上盖灰色简瓦,檐下网眼斗拱,层迭递减,错落有致,远看,高大雄伟,气势非凡,正中嵌有一隔,右行双行隶书,金字"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题于同治七年(1868年)。

背书匾额为惜书"天下第一流",最早为清人宋丰绥所题,1961年再次维修时,由当时沔县一中的教导处主任郭振基左手书法补书。

勉县武侯祠同其他武侯祠在建筑上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山门和大殿中间的轴线上建有一座诸葛亮的抚琴城楼。

这无疑是万历年间(1573-1620年)大修建时根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设空城计吓退司马懿十万大军的故事所建。

虽然"空城计"是《三国演义》文学艺术的加工虚构,根本没有此事,但这个建时故事妙笔生花,结构严谨,代代传播,家喻户晓,在讴歌诸葛亮睿智方面是个典型的故事。

所以,诸葛亮的"空城计"在中华民族文化历史上代代传播,影响深远,武侯桐内也就出现了相应的古迹建筑。


琴楼有城门,城上有垛口,楼下为卷洞式甬道。琴檐悬额"高山流水"琴楼内有石榻一张,上置石琴台,台边浮雕双龙纹饰,台上置石琴一张,上刻章武元年"(221年)石琴上虽无琴弦,但用手指轻轻敲打,也能发出清脆的声音。

《忠武侯祠墓志》记载:"石琴古榻,晋代物也。

晋文水胡韬颖作石琴并,缀以诗赋,遗憾的是石琴被人为断损,虽经修复,但再也无音,琴楼室内仅存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张岱(1597-1679年)的石琴记略木刻文章。

纵观整个建筑,雄伟奇特,庄重典雅,观景思情,使您浮想联翩,你似乎看到了诸葛亮还在城楼上镇定自若、悠闲自得的弹琴。

琴楼两侧,东为鼓楼,西为钟楼,均为六角攒尖的高台建筑,据《武侯祠墓志》记载,钟楼"上悬洪钟一口,系明万历年间(1573-1620)所铸,击之洞然,余音断续,可闻数十里。鼓楼原有铜鼓一面,己轶"。

琴楼后便是戟门,为祠内陈列兵器之所。古代交战,短兵相接,常用冷兵器有十八种,故称十八般武艺。

它们是:刀、枪、剑、戟、棍、棒、槊、铛、斧、銊、铲、钯、鞭、锏、锤、叉、戈、矛。

戟门,在古代三品以上官员以示显贵,武侯祠内陈设兵器是威严显贵的象征。

戟门南为拜殿,又名献殿,为历代拜谒和祭祀诸葛亮的殿堂,中轴道正中置一明隆庆年间(1567-1572)所铸高大方形铁香炉,高1.87米,重千余斤,拜殿内两侧山墙及正面檐下,明、清各代碑石林立,匾额盈联层。

"大殿",也称为"正殿",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为歇山式明三暗五间的宫殿建筑,正中门楣上高悬"山高水长"匾额。

殿内正中神龛上,有诸葛亮的大型彩像,羽扇纶巾,神态自若,龛下关兴、张苞巍然屹立,威武端庄。

神龛上还有一尊香檀木雕刻的诸葛亮的木雕像,和真人一般高大,工艺十分精诸葛亮的四肢关节可以活动,极左思潮时期,已经被破坏。

神龛上方,高悬清嘉庆皇帝御书"忠贯云霄"的金匾一方,这是清嘉庆皇帝颙琰于嘉庆八年(1803年)七月亲笔书写御赐的金匾,由沿途各驿站奉旨发送到沔县武侯祠安装保留至今的,属于武侯祠镇馆之宝之一。

大殿前东西厢房内,彩塑有当年跟随诸葛丞相多年南征北伐,并同诸葛亮一起来汉中参战议政的文臣武将二十尊,他们是蜀汉的精英和功臣。

这些塑像造型各异,形态逼真,使你浮想联翩。

大殿两侧有东西配殿各五间,殿后有东、西两院,东为"路转琴台",西为"径出东庭有"观江楼",站在这里,可以北面远眺雷公山和天荡山,西面远跳阳关南面远眺定军山,还可以俯视沔水两岸,使人心旷神怡。

观江楼"的东侧,有"武侯琴亭",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设"中军帐"时,曾此弹琴。

特别是,武侯琴亭旁边的"张天师符碑"小庙很有神秘意义,不大的碑亭内刻立有一通十分难认的鬼符碑,碑高114厘米、宽56厘米,正中是上下两个较大的神秘莫测的鬼神符号。

中间上部盖有一小一大两方"阳平治都功印"的九叠篆书印,两边各有一方会意图章,象征"大禹治水"和"汉江",左上有"天师"二字。

因此,民间一直称之为"张天师镇水碑",它是何年、何人因为何事而刻立,很难考究。

笔者考证,"阳平治",是指张天师在公元142年设立的五斗米道"二十四治"道"中央教区"60年。

"都功",是指管理"阳平治"的最高首领,也叫"祭酒"。据当的"洇口治",后称"阳平治",即今武候祠西两里的"阳平关",这里曾经是五斗米。

地代代传说,由于有了张天师符碑的出现,历史上历次汉江河发大水,都没有对武侯祠的安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出西厅有"静观精合"、"仿草庐"、"雅香阁"、"文昌殿"、"吕祖殿"、"读书台"等。大殿后有"崇圣祠",是供奉历代朝廷为诸葛亮谥封的职位和诸葛亮先祖慈孙的世系牌位的地方。

武侯祠除古建碑石文物外,还有古树名木和奇异花卉数十种,遍布各处。其中,汉柏属于蜀汉时期货真价实的珍贵文物。

据李复心《忠武侯祠墓志》载:汉柏载植于景耀六年(263年)后主刘禅下诏诸葛亮修建祠庙之时,当时给武侯"墓栽植54株汉柏,象征诸葛亮在生之年"。

由于今天武侯祠之地是诸葛亮北伐开始期间的"中军帐"所在地,因此,当时在这里也栽植了64株汉柏,"象征诸葛亮生前在定军山下所摆的六十四阵八卦阵。

"但是,由于代远年湮,沧桑多变,武侯祠的古柏现仅存18株,可仍然是株株挺拔苍翠,其树高冠幅和直径,都与武侯墓的汉柏基本相同。

据1979年笔者特邀北京林学院陈俊字等专家现场鉴定,确属汉柏,是货真价实的蜀汉文物,又一批镇馆之宝。游人每当观看,莫不惊叹赞美。

在武侯祠所有花木中,尤其珍贵的是一颗世界稀有的花木--旱莲,它属木科木兰属植物,树高约4丈,冠幅约15米,树干粗似面盆。

每年鲜花盛开之时,满树莲花红白相间,花呈蝶状,花蕊略呈粉红色,酷似莲花,叶同莲叶,形色似藕,娇艳多姿,临风摇曳,别有一番景致,每年仲春先花后叶,花期半月,由于开出的花和水中的莲花完全一样,只是生长在旱地的树上,所以叫"旱莲"。

旱莲每年5月开始花蕾,经过夏、秋、冬三个季节、十个月孕育,第二年三月份又开花,所以,有人又称此为"十月怀胎"树。

木牛流马1700多年以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造成"木牛流马"失传, 使之成为中华古代科技史上一个谜案。

据王充在《论衡》中记载:鲁国木匠名师鲁班就为其老母巧工制作过一台木车马, 且"机关具备,一驱不还"。

三国演义描述诸葛亮在汉中勉县黄沙镇研制"木牛流马"这一运输工具, 用于从山区险道往前线运送粮草。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后主传》记载: "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上述记载明确指出, 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从木牛流马使用的时间顺序来看, 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垣巴山,居川、陕、甘要冲。

勉县的武侯祠是中国修建最早的一座武侯祠,规模宏大, 建筑雄伟,比成都的武侯祠早半个世纪。

据陕西省三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勉县博物馆馆长郭清华介绍, 关于"木牛流马"的研究,世世代代都有关注评说。

自1986年至今,中国各地探索、复制木牛流马的也不乏其人, 他们研制的"木牛流马"几乎都是曲柄连杆原理的木腿交替行走, 有的还使用铁条、铆钉、甚至螺杆螺母。

据了解,此次勉县的征集活动要求设计者在2009年3月1日前, 将制作的"木牛流马"演示光盘连同文字说明寄往主办单位, 4月初将邀请设计者们携带实物参加展评活动。

该活动相关负责人称,希望通过此次面向海内外的征集活动, 能推动"木牛流马"的研究,使三国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勉县武侯祠自驾路线:

1、到达勉县县城后,沿108国道向西约5公路可达景区。

2、从汉中市沿108国道约45公路可达景区。

3、"十天高速"(G7011)到达勉县,从"勉县北"出口下高速,沿108国道到达景区。

4、"西汉高速"(G105)达到勉县,从"勉县"出口下高速,到达县城后沿108国道向西约5公路可达景区。

勉县武侯祠乘坐公交车路线:

从县城乘坐3路公交车可直达景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勉县   蜀汉   树名   木牛流马   陕西省   阳平   陕西   景区   文物   博物馆   建筑   旅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