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个“大坑”需要填

这几年,各地的“城投公司”可火了,感觉他们没有不能干的。一句话,啥都能干。旧城改造、新城建设,建新路、改旧路,修桥铺路、景观绿化,城市公园、游乐项目......在每座城市,甚至是每个县城小镇的角角落落,当地的城投公司都在“挥汗如雨”。


他们为啥这么拼命?拉动投资。


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投资、消费、贸易,这几年全靠投资快马加鞭。


投资的钱从哪来?举债。为啥他们能举债,因为他们是公司化运行。


说是公司化商业运行,但实际上是“公益性为主,经营性为辅”的政府行为。


生而亏钱的公司,在正常的市场运行环境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各地的城投公司是个例外,他的诞生,就是为了地方财政盘子服务的,只不过给地方财政套个马甲,融资(举债)才是真正的主营业务。套这个马甲,图的是个方便。因为是公司,所以城投债都是商业性的,不受财政纪律的约束,也不计入政府负债。


一言以蔽之,城投就是以基建项目名义,把钱从银行借出来,然后上项目。至于今后如何还债的事,再说。


这不,冰山一角,贵州遵义先暴雷了。2022年12月30日,贵州遵义市最大城投发债主体——遵义道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债券信息网披露了关于推进银行贷款重组事项的公告:本次银行贷款重组涉及债务规模155.94亿元,以债权保全为前提,经各方友好平等协商,近期完成签署相关补充协议。根据重组协议,重组后银行贷款期限调整为20年,利率调整为3%/年至4.5%/年,前10年仅付息不还本,后10年分期还本。


嗯,能看懂吧。10年之后再说还本的事。20年时间,不长也不短。20年之后,银行、城投、地方政府得换多少茬管事的。换着换着,有些事的脉络,也就跟着换了。国有企业最大的好处就是,大家都有,等于大家都没有,一切责任均属玄学。银行再狠,能把城投公司老总列入失信人名单吗?别忘了,银行也是国家的。


举新还旧,是城投维持现金流的唯一方式,利滚利几圈,债务规模就达到了“大到不能倒”的天量。背后有各地政府背书,银行也迫不得已,换句话说:咱也不怕。


现在比较确切的数字是,截止刚刚过去的2022年,全国城投债总规模,已经达到65万亿元,按照人头,咱们人均欠5万。


现在比较难的是,政府卖地卖不出钱了,财政收入又越来越吃紧,这些城投债,能一步一步还清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了。


按说,城投公司起码走的是资本、商业路线,至少需要盈利吧,要么如何生存下去呢。但现实却是,城投是资本,却是不以逐利的“公益性为主,经营性为辅”。正常的市场机制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资本,都有耍流氓的重大嫌疑。哪家正经银行会把钱借给亏钱亏得理直气壮的“公司”?所以,城投和银行的勾当,打根子上就绕过了市场规则。但凡有一点点正常的市场规则,就不会有这60多万亿的城投债巨坑。地方政府讲市场规则,就不会投那堆无效基建;城投讲市场规则,就不会借一堆还不了的债;银行讲市场规则,一开始就会说“NO”。


说句不太靠谱的话,如果当初这65万亿,有一半流入我们的民营制造企业,能够创造多少财富和有效工作岗位?如果这些钱流进了科技企业,中国的科技肯定能起飞,说不定很多所谓“卡脖子”的事,现在都是我们反手卡别人脖子了。


如今,城市是变得漂亮了,但债不能不还吧。先不说那些漂亮的市政项目今后维护的钱从哪来,就这65万亿的坑,如何填平的事,不能不说是一件挠头的大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遵义   大坑   贵州   为辅   资本   规则   银行   项目   政府   市场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