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心灵纯粹-行动的成功源于美好的心灵

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不要发牢骚、鸣不平。对活着,不!对让我活着,时时地、由衷地表示感谢。这样来培育一颗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就能把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润泽和圆满。我希望大家理解这一点。

感谢

稻盛和夫

不管身处何种境地

都不要发牢骚、鸣不平

对活着,不!对让自己活着

时时地、由衷地表示感谢

这样来培育一颗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

就能把人生变得丰富、润泽和圆满

培养纯洁心灵的“南无、南无,谢谢”

自从27岁朋友帮我创办公司时起,我心里就抱有了强烈的“感谢”之情。我没有经营经验,一无所有。但为了帮助我成立公司,有人甚至抵押了自己的房产,我必须不辜负他们的期望。就是从这一个心念出发,我拼命工作。在这过程中,感谢之情又不断地从心底涌出。

幸运的是,创业不久经营就走上了正轨,偿还借款已不成问题,当然经济上还算不上充裕。那时候,整天工作,四处奔走,有时为了处理客户投诉而焦头烂额,真是日夜兼程,努力再努力。

但即使这样,对同我一起打拼的员工、给我们订单的客户、满足我们苛刻要求的供应商,以及周围其他相关人士,我都片刻不忘感谢之心。甚至对于客户每年提出的苛刻降价要求,我照样感谢,因为“这是对京瓷的锻炼”。

对于自己身处的环境,可以采取两种态度。一种是负面消极:卑怯或者憎恨。另一种是正面积极,把客户提出的苛刻要求看作提升自己的机会。因为选择的态度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

人当下越是痛苦就越会发牢骚,鸣不平。但是,这种牢骚和不平,其结果都会返回到自己身上,使自己陷入更加痛苦的境地。所以我认为,不管身处怎样的环境,都不能忘记感谢之心。

但在现实中,即使强调要持有感谢之心,却总是持有不了。尽管如此,要告诉自己哪怕勉强,也要说:“谢谢。”这句话非常重要。这样来把感谢这种行为习惯化。

通过这种哪怕勉强,也要让自己心里想“谢谢”的做法,可以让自己的情绪轻松起来,内心开朗起来。再进一步,诚恳地将“谢谢您了”这句话说出口,那么,周围听的人也会心情舒畅,整个氛围就会变得和谐。相反,郁积怨言的糟糕氛围,会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不幸。

不管对于多么细小的事情都要表达感谢,这是优先一切的大事,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感谢是万能药,感谢不仅能把自己引向愉悦的境界,同时,也会让周围的人快乐起来。

回顾自己的人生,我意识到,自己感谢习惯的养成,源于孩提时代“隐蔽念佛”的体验。

所谓隐蔽念佛,指的是那些净土真宗的信徒违反禁令坚守自己的信仰。江户时代,萨摩藩将净土真宗视作危险思想,发出命令,严惩信仰净土真宗的人。但是,虔诚的信徒不愿抛弃信仰,于是在深山里建立祠堂和藏身之所,并把佛龛和佛具运到山中,继续坚持自己的信仰,这就是“隐蔽念佛”。不可思议的是,即便是到了禁令解除的昭和初期,这种风俗仍然在鹿儿岛的农村地区保留了下来。

有一次,父亲带着我,去往离鹿儿岛市区十几公里的老家。那是一个晚上,在漆黑的山路上,父亲提着灯笼,牵着我的手,慢慢地攀爬。我们的前方,就是隐蔽念佛的集会场所。

在寂静的山路尽头,有一间破旧的房子,没有电灯,只点着一盏蜡烛。进屋后,看到有一个和尚模样的人坐在佛龛前诵经,在他的身后,坐着十来名与我年龄相仿的孩子。

诵经结束后,和尚模样的人转过头来说:“来磕头吧!”并一个个地和孩子们打招呼。但却独独对我一个人,说了这样的话:

“你和父亲从很远的鹿儿岛市区赶来,真不容易。孩子,你今天的参拜已经得到了佛陀的认可,所以,今后你就不用再来了。但是你从今往后,一定要时时念诵‘南无、南无,谢谢’。”

所谓“南无、南无”,就是“南无阿弥陀佛”的简称,为的是让孩子容易理解,这是萨摩地区特有的方言。

这次体验,我终生不忘。即便到了现在这个年纪,“南无、南无,谢谢”这一句幼时学到的话语,我仍会一天几十次不由自主地脱口而出。早上洗脸时,突然会感到自己很幸福,无意中,“南无、南无,谢谢”这句话就会脱口而出。

我作为临济宗妙心寺派的僧人出家,在禅宗里是不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但我还是不断念诵“南无、南无,谢谢”。

前往欧洲、拜访基督教的教堂时,我也会双手合十,念一声“南无、南无,谢谢”。拜访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时也是一样。我认为尽管宗教有所不同,但他们倡导的真理在其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不管在哪里,我都会如此念诵。

人无法单独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今天之所以活着,之所以能尽情工作,离不开周围的一切,从空气、水、食品等外界环境,到社会以及家庭成员和工作伙伴等,周围的一切在支撑我们。从这个意义上说,与其说是活着,不如说是这一切“让我们活着”。如果这样想的话,对于能活在现世,能健康地生活,就能自然而然地产生感谢之心。只要能产生感谢之心,就能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幸福。

不管身处何种境地,都不要发牢骚、鸣不平。对活着,不!对让我活着,时时地、由衷地表示感谢。这样来培育一颗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就能把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润泽和圆满。我希望大家理解这一点。

稻盛和夫

知足

尽可能摆脱欲望

即使不能完全消除“三毒”

也要努力控制它们、抑制它们

这才是重要的

幸福的感受来源于“知足之心”

不管物质条件如何充裕,如果无限度地追求欲望,就会感觉不足,心中就会充斥着不满,就无法感受到幸福。相反,即便是在物质匮乏、一贫如洗的状态下,如果具备知足之心,就仍能感受到幸福。

就是说,幸福与否,是由人的心灵状态决定的。“满足了这些条件就能幸福”,世上没有这种普遍性的标准。在临死时,能够感觉到“我的人生是多么地幸福啊”,塑造这种能够感觉到幸福的心灵,才是重要的。如果没有这种能感受到幸福的“美好心灵”,就绝不会有幸福。

那么,要塑造这种美好的心灵,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据说人有108种烦恼,释迦牟尼说,这些烦恼是陷人类于痛苦的元凶。这些烦恼中,最厉害的有三种,就是“欲望”“愚痴”“恼怒”,被称为“三毒”。

我们人类是在这“三毒”的控制下度日的生物。想比别人过更好的生活,想轻松赚钱,想尽快出人头地。这种物欲和名誉欲,隐藏在每个人的心中。如果这些欲望无法实现,就会转为恼怒:“为什么事不如意?”恼怒之余,就会对那些成功人士心生嫉妒。

一般人随时随地都会被这样的烦恼所支配。但是,人要听任“三毒”摆布,就绝不会感受到幸福。

释迦摩尼用这样的一个故事来形容人的贪欲,描绘人沉溺于欲望的情景。据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得知这个故事后大为惊叹而且非常佩服。他说:“再没有任何故事能将人类的贪欲表达得如此淋漓尽致。”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深秋时节某一天,在落叶和寒风中,有位旅人行色匆匆,赶路回家。走到某处突然低头一看,脚下一片白乎乎的东西,仔细一瞧,竟是人骨。此处怎么会有如此大量的人骨呢?他不禁毛骨悚然,又不得其解。只顾往前奔走,抬头看时,迎面走来一只体格巨大的老虎,咆哮着向他逼近。旅人直惊得魂飞魄散:“啊!那么多人骨原来是老虎吃剩的残物。”他急忙掉头逃命,然而慌不择路,一阵猛跑竟然跑上了悬崖峭壁,前无去路,后有猛虎,陷入进退维谷之地。

看看四周,在悬崖上有一棵松树,他赶忙爬了上去,但老虎是猫科动物,它张开骇人的巨爪,也开始爬树。

“今天我命休矣!”正当他万念俱灰时,忽然看见往下垂着的一根藤条,别无选择,他顺着藤条往下滑去,那藤条却不着底,旅人被悬在半空之中。下面是狂风巨浪、怒涛翻滚的大海。上面的老虎虽然无法顺着藤条爬下来,却仍伸着舌头、流着口水盯着他,正所谓“虎视眈眈”。

正想喘一口气,考虑接下来怎么办时,忽听到上方有窸窣之声,定睛一看,黑白两只老鼠正在交替啃咬那藤条的根部。藤条一旦被鼠牙咬断,旅人就会落入海中。命悬一线之际,旅人拼命摇晃藤条,想将老鼠赶跑。

摇摆之下,有湿漉漉、暖烘烘的液体落到他脸上,用嘴一舔,是甜美的蜂蜜。原来藤条根部有一蜂巢,一经摇动,蜂蜜就掉落下来。

舔着甘露般的蜂蜜,旅人居然陶醉了起来,以致忘记了藤条还在被老鼠不停地啃食,忘情地享用起了美味的蜂蜜。但是,就在下方的海面上,狂风巨浪中出现红、黑、青三条巨龙,正等着他掉下去后一饱口福。旅人不敢往下看,只敢向上看着蜂巢,不停地摇晃藤条,舔食落下的蜂蜜。

释迦牟尼说:“这就是我们人的本性。”大家听了可能会觉得好笑,但这正是我们自己现在的样子。

释迦牟尼讲的故事可以做如下解释。

故事中的这个旅人,在寒冷的秋风中,单身一人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的人生其实也是如此,不管曾经有过多少朋友,但人生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人的旅程。出生时是一个人,死去时也是一个人。

在这里,老虎暗喻的是无常,意味着死亡。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受到死亡的威胁,死这只老虎的阴影时刻追逐我们。所以,人会尝试各种保健方法,拜托医生看病,或是皈依宗教,用尽各种方法逃避死亡。

好不容易爬上的松树,指的是迄今为止积累的地位和财产。但即便是有了这些,死亡也会毫不留情地到来,在这一点上,地位和财产没有任何用处。但人却拼命抓住松树上垂下的藤条,吊在半空。这就是人的真实姿态。

啃食藤条根部的白黑两鼠表示白昼和黑夜。也就是日夜交替,时间流逝,生命终将结束。

下面的三条龙中,红龙比喻“恼怒”,黑龙比喻“欲望”,青龙比喻“愚痴”。恼怒、贪欲、愚痴这“三毒”糟蹋着我们的人生,但这“三毒”却是由我们的心制造出来的。

从出生到死亡,人需要单独走完全程。这个过程中,不仅时刻受到死亡的威胁,也时常受到源自我们内心“三毒”的威胁。所以,释迦牟尼倡导持戒(持有道德规范,并努力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抑制利己心,抑制烦恼。

当然,利己心和烦恼,是人生存所必需的能量,不能一概否定。但是与此同时,它们有剧毒,让人陷于痛苦,甚至断送人的一生。这样的利己心和烦恼,是把我们引向不幸、毁灭我们人生的元凶。

但另一方面,人类原本也具备美好的根性,它与烦恼处于对立的位置。比如乐于助人,为他人尽力就能感觉到喜悦等。这种美好的心灵,每个人都具备。但当烦恼过多时,这样的美好心灵就不容易呈现出来。

所以,我们要尽可能摆脱欲望。要完全消除“三毒”是不可能的,但可以努力控制它们,抑制他们。这样的话,美好的心灵就自然会呈现出来。

为此,释迦牟尼告诉我们要有“知足之心”,就是培养一颗能够感受到幸福的心灵,这才是重要的。释迦牟尼教导我们,不要贪得无厌,不要怒火中烧,不要牢骚满腹,重要的是努力培育一颗仁厚充裕的心灵。

每天带着知足之心、感谢之心去生活,我们的人生就能变得丰富多彩,幸福美好。

活着就要感谢

——《稻盛开讲5:六项精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真宗   释迦牟尼   心灵   藤条   鸣不平   旅人   烦恼   欲望   美好   幸福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