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个爹妈,为什么父母总是偏心弟弟妹妹?


01

没有两个孩子会共享同一对父母



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两个孩子会共享同一对父母。

深有感触。从小到大身边看过不少的例子,明明是同一个家庭出生的孩子却总是被差异化对待,不公平的待遇总会让人不仅怀疑自己是不是亲生的。


在非独生子女家庭里,父母偏心的现象可谓是太常见了。对父母来说,尽管他们知道要一视同仁,但无奈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偏心。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社会发展学和人类学教授凯瑟琳·孔戈尔做过的研究结果发现:70%的父亲和65%的母亲承认自己会更偏爱某一个孩子。



我想起有一部让我印象很深刻的纪录片《富哥哥穷弟弟》。


它讲述的是出生在同一个家庭相差一岁的两兄弟,过着截然相反的人生的真实故事。


哥哥伊凡49岁,金融界的精英,一个身家千万的大富翁,光在纪录片就能看到他豪华的四层联排别墅。


弟弟大卫48岁,却穷苦潦倒到只能住在房车里,没有固定工作,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计。



为什么亲兄弟的他们过着完全不同的人生呢?答案是,父母的不同养育方式。


作为哥哥,从小被要求要自力更生,他8岁的时候就要去给邻居家干活,遛狗修草坪,早上送报纸晚上到超市打工来贴补家用。而弟弟则受到父母的格外宠爱,在家什么都不用做,闯祸了也不会被责怪。


父母的差别化对待,这也直接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性格。


哥哥在锻炼中变得独立,富有商业头脑,弟弟则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只知道要索取却没想过付出,在他的世界里:每天去上班的都是傻子。


仅差一岁,先出生的哥哥,在父母严厉的要求下成长。被忽略的孩子,幼小的心灵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伤害。


在影片一开始哥哥就直言:“其实我从小经常嫉妒弟弟。”尽管是成功人士的他,回忆起小时候被不公平的对待依然带有淡淡的哀伤。



类似的例子生活比比皆是。看似在同一个家庭长大,但却无法共享同一对父母。


而这往往由很多因素导致,排行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即使是双胞胎,前出生一秒和后出生一秒的差别,也会让ta们的成长处境相差甚远。



02

家庭排行真的能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吗?



家庭的排行真的能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吗?


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提出“出生顺序效应”认为,一个人的出生顺序会影响性格。尽管孩子拥有同样的父母在同样的屋檐下长大,出生顺序会影响父母对他们的态度并塑造他们不同的人格。


家庭治疗师Walter Toman (1961) 在家庭排序的研究中认为,普遍来说,老大是家庭里扮演的是顺从和负责的角色,是父母期待的载体。


排行中间的孩子更受忽略,所以往往比较爱争权,也较为独立。最小的孩子受到的宠爱最多,会比较没有主见,更富有浪漫主义和同情心。


但这也要结合不同的文化背景,受到不同的性别,家族观念及家庭中的功能位置的影响。例如重男轻女的文化里,长女往往是承担和付出最多的人,但长子反而就付出较少但权力多。



但也有研究认为,家庭的排行对孩子今后的性格没有直接的影响。


2015年刊载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篇研究,分析5,240位美国人,4,489位英国人和10,457个德国人,结果显示排行对性格的影响极小,唯一的发现是排行老大的IQ稍微高些,但也只高出1-2分而已。


尽管这样,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的人,因为排行导致的不公平的待遇,被剥夺了一部分的权力,受到了伤害。


韩剧《请回答1988》里大大咧咧的德善,因为“老二的悲哀”曾引发过很多观众共鸣,不受重视但又渴望关注。


她经常受到姐姐的强势压制,和弟弟的纠缠,在家里常常被忽略。她的生日比姐姐晚几天,父母为了省钱每次都让她和姐姐一起过,吃饭的时候家里只剩下两个鸡蛋,永远是姐姐和弟弟的份。


她很委屈地说:“二女儿的委屈一直都这样,和全世界的老二一样,因为姐姐是姐姐,弟弟是弟弟,所以都要谦让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萨洛维提出“同胞竞争”的观点,他认为同胞之间性别上的差异在根本上他们在「家庭内部生存竞争」有关,即他们需要抢夺家庭里有限的资源,获得爱和关注以及家庭地位。


例如,看到哥哥比自己成绩好,知道自己无法超越哥哥,他就养成嘴甜的优点,或者变得很乖很安静来获得注意力。


出生顺序不同,父母的差别对待,让孩子在家庭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生存战略」。


为什么父母会对孩子进行差别对待呢?



03

为什么父母会对我们差别对待?



「差别对待」是指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会在情感,时间金钱投入等方面更多投注到某一个孩子,而更少地投注到另一个孩子身上。


可能有这些原因:


1.父母的角色适应有一个过程


父母的人生经历也处于不断变化的阶段。心理成熟度,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情况,突发事故等,都会造成父母不同的养育方式。


第一个孩子往往会给父母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在情感上来说,第一个孩子往往是标志性的存在,父母也会准备周全全身心投入。但另一方面来说,也可能是第一次父母的原因,经验不足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伤害。


第二个孩子,父母已经有累积了育儿的经验,并且早已适应了父母的身份,这时可能会面临新的危机,即二娃的到来加重了家务琐事和经济压力。


第三个孩子出生时,家庭规模逐渐扩大,但父母拥有的精力和时间更加有限,所以最后一个孩子大多来说要不就会获得最多的关注,要不就会获得最少的关注。



2.父母的投射


父母的自己的「童年遗留问题」也会造成对不同孩子的偏见对待。


例如,自己曾是家里的最受忽略的孩子,等到自己的第二个或第三个孩子出生时,就可能会激发他们创伤体验,从而加倍地补偿在孩子身上。


或者是某一个孩子行事更像自己,则无意识会给与更多的关爱,这是由于每个人都有“自恋情结”,我们会更偏爱与自己相似的人。



3.生物学的角度


凯瑟琳▪孔戈尔研究发现,父母更容易偏爱老大。


从生物学来看,老大的基因更容易存活,所以父母更愿意将资源放在老大身上,以保证他能延续自己优良的基因。


同时,父母也更可能会更偏爱身体弱的孩子,因为基因会让父母对弱小的孩子更多的照顾,来保证基因得到存活。



我们看到过“成人巨婴”,也遇到过“孩子大人”,在家庭教育中,过于宠溺和严厉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种伤害。



04

刻板的教育方式,让我们活在了角色里



对家长来说,养育孩子应当遵循「个体先于角色」的原则。


以刻板的方式来养育孩子,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身份」,他们会以固化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把ta套在一个角色里面。


例如,男孩应该坚强,女孩应该懂事,老大应该有责任心,姐姐应该照顾弟弟等等。


但真正的爱,应当先看到每个孩子独立的个性和真实的处境。回到孩子本身的教育,而不是因为ta的排行和某个家庭的角色。


这样才能让孩子按照独有的特质,自由成长变成自己本来的样子,孩子更需要被当作是「我是谁」而不是「我作为谁」。



如果父母需要孩子来帮自己分担呢 ?


当父母要赋予孩子责任,让他照顾好弟弟妹妹时,可以用邀请和鼓励的态度,尊重孩子的想法。


例如“你已经是大孩子了,更加有能力可以帮助爸爸妈妈照顾弟弟,现在妈妈需要你的帮忙,你愿意吗?”


对比之下,命令式的强制的要求,“你是哥哥姐姐,所以你应该要懂事听话,照顾弟弟妹妹,这是你的责任。”


孩子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正如心理学家阿德勒说的,「孩子是很好的观察者,但也是很差的诠释者」。



孩子的情感感知力非常敏锐,对于自己是否真的被尊重和接纳,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如果以邀请的方式孩子感受到的是尊重和信任,以命令的方式,孩子接收到的是冷冰冰的教条和情感勒索。


而这些总是被强制加注在孩子身上的压力,让ta感受不到爱,也无法按照自由意志成长。


同样的,不管是不是在家庭里,如果我们真的爱一个人,就请先去爱ta原本的样子,而不是外在的角色附加。



写在最后


英国存在主义精神病学家R .D拉英曾这样谈起过家庭:


“我们像是在一个自己没读过也没看过的剧中扮演自己的角色,剧的情节没人知道,就连存在也只能窥视一下。这部剧的开始和结尾都超出曾经的预想和构思。"


我们不知道自己出生最终会扮演什么角色,或许出生的顺序会在你身上加注很多负面暗示。


在扮演自己的角色时,我们也可以选择不去接受某些暗示,重新界定自己的生活。


最后,X酱想问问你们,有没有被父母偏心对待过呢?


可以将你的答案留在这里哦~




References:

——————

Oliver James, Born Not Here, Jiangxi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18

作者:三酱

排版:三酱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解X心理】


解X心理凡事都有解

公众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弟弟   父母   爹妈   偏心   差别   性格   角色   哥哥   姐姐   妹妹   方式   孩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