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式死亡

随意翻了翻柏拉图的《裴洞篇》,没有深入地看下去,但依旧受到了不小的震撼。以裴洞的转述,我们陪苏格拉度过了他生命中的最后几个时辰。苏格拉底与友人讨论灵魂,论证灵魂的存在。这些内容看似已时过境迁,而我的震撼,来自于苏格拉底被处决前对于死亡的态度。

哲学家是不畏惧死亡的,他们拥有不断探求真谛的灵魂,在苏格拉底的论证中,灵魂独立于肉体而存在,而肉体却阻碍灵魂的发展,肉体带来欲望、贪婪、虚妄等等,人专注于肉体的满足时,便淡忘了灵魂。所以,当肉体死去,灵魂才能摆脱枷锁,通向神圣的真理之中。于是,死亡并非一件可怕的事,要心怀愉悦去接纳。

“那些真正献身哲学的人所学的无非是赴死和死亡。”

把死亡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让我浮想联翩。哲学家们的灵魂安坐在神的脚下,毫无肉体的牵制,探讨人类无尽的知识。我此时所理解到的,是质朴的力量,那个单纯信仰的年代,苏格拉底愉快的赴死。

上千年的发展中,宗教出现,并渐渐成为控制人的手段。个体意识开始觉醒后,人的知识开始飞跃。科学将时间最小的粒子一个个解码出来,我们不至冥冥,无从考证灵魂。那么,我们死后是什么?那一片没有光的死寂,甚至连那一片死寂都不存在,若是想死后的事,不叫人畏惧吗?也是这样,新的哲学家开始探讨新的哲学,试图解决我们对自身存在或不存在的焦虑。毕竟哲学的意义,便在于面对死亡。

而我依旧想要苏格拉底式的赴死,我并不是想说,我想像几千年前那样的哲学家那般质朴,我也做不到。死而无憾方可安然离去,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我想拥有一种发自心底的满足感,没有遗憾,也不需要留恋,一切都足够了。若要达到这个目的,还是要不断地构建这种满足,于我而言,这种满足更像是精神上的满足,也许是“朝闻道”、也许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未知生,焉知死”,这是来自东方的智慧,是另一种质朴,或说务实。若要“朝闻道”、若要实现自我,也许并非一定要想到死亡,才知一步一步构建满足感。造化会带我们去某个地方,也许我们并不能完全满足,但对命运的服从,会让我们少一些挣扎。所谓道,与希腊哲学家的灵魂去追寻的真理,我相信,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苏格拉底与友人通过逻辑证明灵魂的存在,他们的灵魂也会用同样的方式证明真理的存在。而来自东方的“道”,是以一种美妙的方式获得的,不需要证明,仅仅看到那一江春水向东流,生死便悟出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苏格拉底   死寂   满足感   质朴   哲学家   畏惧   肉体   真理   哲学   灵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