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奇迹,从炒掉一个奇葩老板开始


A

如今的人,是有可能这样生活的:

早上,iPhone手机的闹铃把老王从梦中叫醒,提醒他有一个邮件要回复。他打开内置英特尔(Intel)芯片的苹果(Apple)电脑,上了谷歌(Google)的Gmail邮箱,回复邮件。

吃完饭,老王开着特斯拉(Tesla)去公司上班。他使用甲骨文公司(Oracle)的数据服务做了一个奥多比(Adobe)公司的PDF文件,在一台惠普(HP)公司的打印机上打出来。

下午,他使用佐姆(Zoom)公司的软件开了一个视频会议,然后使用优步(Uber)叫了一辆网约车出门办事。路上还更新了一下领英(Linkedin)上的简历,寻找工作机会。

晚上回家,他用亿贝(eBay)下单,买了两箱饮料。同时,他通过脸书(Facebook)和推特(Twitter)跟朋友聊天,同时用网飞(Nerflix)看最新的美剧,直到睡觉。

这些公司有一个共同点——

它们都位于美国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州,以圣何塞市为中心,一个南北长度100公里的狭长地带。

这个区域,是如今世界上最知名的造梦之地:硅谷。

如果把硅谷看成一个独立国家,它的GDP可以排在世界前20名,超过富得流油的沙特阿拉伯。

但是,硅谷的起步并不早。

它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州,这块隔着太平洋跟中国对视的土地,进入现代历史的时间跟中国也很接近。

直到1848年,加州才成为美国的一部分,比鸦片战争还晚。足足一百年内,美国都没什么兴趣搭理这块蛮荒之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一年,硅谷还是一个种玉米的农业地带。它的核心——斯坦福大学科技园区还是一个果园,种的是杏子和梅子。其余大部分校园都是空空的荒地,肥沃的杂草。

当时,斯坦福大学在美国被亲切地称为:

农场大学。

五六十年代,中国大学的年轻人沉溺于政治运动时,农场大学的年轻人也没有闲着。他们在读书、交流、一起研究学术问题。

很快,他们就成立了一家又一家的公司。

半个多世纪后,中国发现,很多地方被它们卡住了脖子。

这一切的起点是:

炒掉一个奇葩的老板。

B

1957年,一封信摆在了海登·斯通银行的办公桌上。这是一家名气不大的投资银行,位于纽约。

一封寻求叛逃的信。

⋯⋯由于目前管理中无法克服的困难,本小组希望找到一家对进入先进半导体器件商业领域感兴趣的公司。

⋯⋯如果能找到这样的赞助商,我们可以相应地带来总数约30人的其他一些高级人才和一支出色的辅助员工队伍。

⋯⋯初始产品将是一系列硅扩散晶体管,该产品专门适用于生产高频高能器件。

海登·斯通银行的两位代表很感兴趣,马上从美国东头飞行4000公里,见到了这封信的写作者——加州的八个年轻人,最大的也不过29岁。他们是一家公司的同事。

这八个年轻人中,有五位物理学博士和三位工程师。他们想要集体炒掉老板,从目前所在的一家公司叛逃。

究其原因,可以用豆瓣上的一个标签总结:

我的奇葩老板。

这老板其实是位不折不扣的大牛——194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曾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威廉·肖克利。获奖原因是他发明了这家公司目前做的东西:晶体管。

晶体管开创了现代电子工业,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

然而,一个牛人未必是一个好老板。

肖克利这个老板有多奇葩呢?连他儿子都跟他没法处。他死后,他儿子在报纸上看到消息,才知道老爹已经死了。

他的口头禅是这样一句话:

世界上每十个人就有一个是精神病。我们公司有二十个人,所以一定有两个精神病在为我工作。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肖老板经常疑心手底下某个人是精神病,一言不合就要开除他,或是命令人家去接受精神病测试。

有一天,他的女秘书开门的时候,手被门夹了一下。肖老板在办公室里咆哮了半天,宣布这是一场惊天阴谋。

为此,他将要——

用测谎器给全公司员工过一遍。

平时的管理风格如此,肖老板在公司业务上就更奇葩了。瞎指挥、乱干扰,一项研发工作还没做一半他就下令撤销,转向另一个方向。

这些如果放在物理学研究上倒还罢了,但在商业公司上这么搞,结果就是一遍又一遍的内卷,折腾得人疲于奔命。

最后,他还决定,公司的下一步研究方向要离开晶体管,去搞他认为有前途的一种二极管。他认为,这种二极管将来可以用在电话交换器上。

果然不愧是从发明电话的贝尔实验室出来的。

于是,八个年轻人想到了集体叛逃。

当时的加州还是经济落后之地,没什么公司对刚发明的晶体管感兴趣,他们也不认识什么人可以投资。

为什么他们要跑到美国另一头,找名气不大的海登·斯通银行,你一听都能乐出来——因为八个人中有一个人说:

我爸在这家银行开了个存折。

海登·斯通银行还真给力。他们建议八个年轻人:不要找工作了,你们自己成立一家半导体公司吧。我来给你们找风险投资。

接下来他们一口气找了30多家公司,从小规模的电子公司到大型的航空航天公司,东海岸几乎让他们找了个遍。

结果是:

没有一家愿意投资。

最后伸出援手的,是纽约长岛一家经营摄影器材的公司。它愿意给八个年轻人投资一百多万美元,组建一家以它命名的半导体公司。

它愿意投资并不是因为有钱,恰恰是因为照相机市场竞争激烈,公司效益大幅下降,急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个时候,公司的利润已经从一年160万美元跌到了26万,下降了84%。

这家公司如今早已消失。但它的名字长存世间。因为,它投出了硅谷历史上最著名的一笔风险投资。

在很多年里,硅谷但凡有点雄心壮志的公司,都会在墙上贴一张图。

这张图上,是一连串的色块,每一个小色块代表一家公司。谁曾经在哪家公司工作过,又从哪家公司跳槽后自己创业;谁和谁曾经是同事,谁和谁曾经是上下级⋯⋯在这张类似硅谷家谱的图上一目了然。

这张图的最顶端,就是那家摄影器材公司的名字:

仙童(Fairchild)。

C

八个年轻人的叛逃,让肖克利气得要死。

奇葩的老板都是相似的。他的第一反应,也不是自我反思,而是破口大骂。骂他们是八个叛徒。

而仙童公司接到的第一张订单,居然来自政府。

确切地说,是来自政府的大型承包商——IBM、休斯飞机和北美航空等公司。它们是为军队生产导弹和飞机部件的。

从二战以来,飞机和导弹上的航空电子系统主要依靠电子管等传动装置组成。由于电子管对震动、磨损、高温等外界动作十分敏感,故障率极高。美国飞机上的自动驾驶仪、投弹瞄准器和导航计算机,平均每70个小时就会出现故障。

为了解决这一卡脖子难题,美国空军正在焦头烂额。

仙童公司的技术总监,是八个人中岁数最大的罗伯特·诺伊斯。他认为,只有用硅做成的晶体管,才能满足飞机、导弹电子系统的这些要求。但仙童实在太弱小了,连开发的资金都拿不出来,想投入,必须先拿到订单。

最后,仙童说服了大公司IBM的CEO,愿意给他们这样的小创业公司一次机会。就这样,IBM下了一笔订单:

100件平台型晶体管,每件150美元。

几个月后,仙童如期交出了合格的产品。它生产的晶体管能保证7000小时不出故障——这是之前设备标准的100倍。有了它,美国的“民兵”洲际导弹可以很快发射,击中地球另一端的苏联,误差不过几百米,而且一万次之中都不出现一次故障。

如果没有IBM对仙童公司的这次支持,美国的军事优势将被推迟很长时间。

随后,诺伊斯在公司的会议上说:

我们已在这个行业捷足先登,任何人都没有可能拦住我们的势头。

1958年9月,仙童的销售收入只有不到4万美元。而当年秋季就窜升至44万。第二年前八个月,竟然达到了280万。大部分订单都来自美国军队的飞机和导弹。

政府订单不仅提供了利润,而且质量要求很高,这倒逼仙童公司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质量控制能力和科研能力。一位联合创始人说:

民兵导弹计划使我们这样一个默默无闻的公司变得闻名遐迩⋯⋯为我们赢得了声望,此举远远超过了它本身产生的利润。

仙童的成功不仅来自政府,还来自斯坦福大学。

本来只是二流大学的斯坦福,在几年前的1951年作出一个决定:在校园里拨出一块大约579英亩的土地建设产业园区,租给新创业的公司使用。

当时,斯坦福一共8000多英亩,只用了十分之一。其余的土地都是长满杂草的荒地,闲着也是闲着。正好斯坦福当时急缺现金。几年后,它还成立了一个项目,在职的工业界人士可以到斯坦福学习,享受正牌大学生的全部待遇并获得学位。

这又是跟千百年的传统背道而驰的。当时美国大多数大学都认为,大学就是做学问的,不屑于与工商业发生联系。但时任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的院长弗雷德里克.特曼却说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

大学不仅仅是求知场所,它们要对国家工业的发展和布局、人口密度、地区声望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正是特曼劝说肖克利,把他的公司搬到斯坦福大学旁边。这样才吸引来了那八位年轻人,以及之后的仙童公司。

事实证明,特曼赌对了。近在咫尺的斯坦福很快成为众多创业公司在科技和人才方面的蓄水池。

仙童的八位年轻创始人中,唯一的一位电气工程师就来自于斯坦福大学。他不仅获得了电路理论博士学位,还在斯坦福研究院设计过彩色电视和银行用计算机的晶体管电路。

接下来,他们从斯坦福大学又招聘了众多的技术、管理与销售人才,公司的员工也不断回到学校去充电,学习急需的知识与技术。

在短短3年内,仙童的人数从二三十人串升到1400多人,成为全美最大的电子元器件生产商之一,与原先仰望的IBM等大公司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大学-政府-民间资本这三驾马车各显其能,再加上大企业在创新关键时刻的助推,编织成一张共享创新的生态之网,不仅成就了一家创业公司,而且为国家创造了急需的技术突破。

仙童公司惊人的成功很快催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当初代表海登·斯通银行去跟八位创始人联系的两位代表把家搬到了加利福尼亚。

在这里,他们创建了当地第一个合伙制的风险投资基金,专门寻找和发掘半导体方面的创业公司。

这个基金的第一批合伙人之中,就有仙童公司八位创始人中的四位。他们用来投资的钱,来自于向母公司出售的股份。

没错。接下来,仙童公司上至八位创始人、下至普通员工纷纷离开,投入到汹涌的时代浪潮之中。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些人不断地并购、跳槽、重组,把资金、技术重新排列组合,不断扩散自己的基因。后世流传的那张硅谷“家谱”,就来自于此。

其中,仙童技术总监罗伯特·诺伊斯于1968年创办的公司,名叫——英特尔。

而销售总监杰里·桑德斯于第二年开了另一家公司,成为英特尔的一生之敌——AMD。

乔布斯说:仙童就像蒲公英,风吹过之后,四散的是创新的种子。

但种子没法自个儿生根发芽,它需要一片好的创新土壤。

D

仙童公司成立那一年,乔布斯刚满三岁,是一个不幸又幸运的男孩。

不幸是因为他一出生就被遗弃,幸运是因为他跟着养父母,从小在硅谷长大。

他生活的街区,有不少邻居是惠普公司的员工,其中一位让他迷上了一种用来组装无线电设备的希斯工具盒。

多年后他回忆道,“我很幸运,因为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的父亲以及希斯工具盒都让我相信,我能做出任何东西。”

到了少年时代,他想做一台频率计数器,发现自己需要一些惠普公司制造的零件。于是拿起公开的电话本,照着上面的电话打给了惠普创始人兼CEO比尔·休利特,聊了20分钟,得到了这些零件,也得到了暑假在惠普打工的机会。

他开始展露出不同凡响之处。而同样重要的是,他背后这片开放、平等的共享创新土壤。

在这片土壤里,你会看到:人们在教堂里、商场里、酒吧里和俱乐部里甚至银行排队时,都在讨论创业、半导体、操作系统、商业模式的话题。

他们是朋友、校友、邻居、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俱乐部会员、前同事、前同事的现同事,不一而足。

他们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有利可图,但所图的又不止于利。卖糖水可以很赚钱,但他们更想改变世界。

他们不停地在行业、公司和部门之间流动,分享需求、心得和资源。

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跟仙童公司扯上一些师承关系。

这一切,都因为当年那八个年轻人炒掉了他们奇葩的老板。

设想一下——

如果肖克利的情商高一点儿,对他们稍微好一些,他们大概率不会出走;

如果那位女秘书的手没有在开门的时候被挤了一下,也许就没有硅谷今天的辉煌;


如果IBM信不过几个年轻人,不给他们那笔导弹晶体管的订单,美国的军事优势可能要被推迟很长时间;

⋯⋯

但,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对今天已经和美国展开正面竞争、面临“卡脖子”的中国来说,同样如此。

摸着硅谷这块石头,方能更好更快地过河。

这需要无数科技人才的日夜努力,需要无数企业家的智慧与冒险精神,需要政府的统筹与扶持。

但更重要的,是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一片开放、共享的创新土壤。

如此,方能把过去瞎折腾耽误的那么多时间抢回来。

不负百年国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5

标签:硅谷   斯通   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   仙童   老板   晶体管   奇葩   美国   年轻人   奇迹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