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葡萄酒在中国的发展史

导言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对于喜爱饮酒的人来说,一杯美酒胜得过世界上所有的珍馐佳肴。在人类历史上,酒是无处不在的,它遍布历史的每一寸土地。上至王侯将相,下到贩夫走卒,都和酒有着微妙且密不可分的关系。

最具有中国特色的酒是白酒,最具有西方特色的酒是葡萄酒。不过葡萄酒并非是西方的专利,它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灿烂夺目的记载。葡萄酒因其鲜艳的色泽和独特的口感曾一度成为宴饮时的必选品,并在诗词中留下了属于它的篇章。

杜康造酒,随后张骞出使西域,葡萄酒开始在中原地区流行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的出现十分偶然,据史书记载,酒是一个叫做杜康的人发明的。杜康是夏朝的一位国君,彼时的社会生产力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粮食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所需,而且还能余下不少。民以食为天,所以这些多出来的粮食不能浪费,必须想个合适的办法储存起来。

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作为国君的杜康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办法:将粮食存放在干燥的树干里。一段时间之后,杜康在检查存粮的时候,忽然发现一个树干旁边躺着几只呼呼大睡的动物,并且发现干枯的树干竟然在流水。

杜康靠近树干观察,迎面扑来的香味让他忍不住尝了一口,他被这种美味所震撼。于是杜康将这些液体收集起来,将其命名为“酒”。

经过后续的研究,人们逐渐熟练掌握了酒的酿制方法,酒的制造工艺愈发先进,酿造出的酒也更加美味。逐渐地,人们把酿制酒的原料从常吃的粮食转移到其他农作物上,甚至开始用花草酿酒。桂花酿、青梅酒等低浓度的酒就是因此而诞生的。

因为地理环境因素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远古时期的中国很少见到葡萄,更不会奢侈到用葡萄酿酒。虽然在历史记载中,中国有许多品种的野生葡萄,但由于认知的限制,那时候的人们并不重视葡萄。

周王朝建立以前,中国和西方的交流很少,那时候新疆并不属于周王朝的领土。随着时间的流逝,周王朝对各个诸侯王的控制力逐渐减弱,诸侯王拥有高度的自治权。为了称霸中原,他们和其他国家乃至于西域诸国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交流。

在这种交流中,葡萄酒便逐渐传入中原地区。不过此时的传播范围很小,仅限于一部分国家的贵族阶层而已。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既然葡萄酒的酿酒技术以及成品已经进入中国,那它的传播便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随后秦一统天下,然而二世而亡,之后汉王朝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王朝。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北击匈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数年后成功打通河西走廊,开辟了一条陆上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归来时,带来了许多西域的特产,其中就有葡萄的种子以及种植技术。丝绸之路的开辟,为西域和中原之间的贸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葡萄酒作为西域的特产自然而然地大量涌入中原地区。

从这一时期开始,葡萄不再是贵族特有,而是作为一种水果普遍种植。不过因为葡萄生长环境的特殊性,汉朝时期的葡萄种植还是限制在一定规模内。不过此时中国已经开始自制葡萄酒,并且开始在社会中下层流行。

唐朝兼容并包的博大文化使得葡萄酒兴盛一时,和唐诗一起达到历史的顶峰

葡萄的大规模种植和葡萄酒的普遍酿制开始于魏晋南北朝。在经过东汉末年的战乱之后,中原地区的人们已经极度厌恶战争。为了逃避残忍的现实,许多文人士子借酒浇愁。魏晋南北朝的文人大都行为怪诞,因此颜色独特的葡萄酒便得到了他们的青睐。

又过了许多年后,唐朝建立。唐朝以博大的胸襟对待其他少数民族,也喜爱他们的特产。据史书记载,当时葡萄在中原地区已经广泛种植,甚至连都城长安、洛阳等繁华的地区都种植着大量的葡萄,其用处就是酿制葡萄酒。

所谓上行下效,古有楚王好细腰的典故,所以当葡萄酒在以皇室为代表的上层社会流行的时候,葡萄酒便成为了唐朝人最珍爱的酒之一。

葡萄酒能够在唐朝流行,和酒的酿制工艺有很大的关系。唐朝时的酿酒工艺是要加入酒曲的,而葡萄酒的酒曲采用的是中原地区传统的酒曲,并不是西域特制的酒曲。用这种方法酿制出的葡萄酒具有中原地区的独特风味,因此得到了唐朝人的认可。

此时的葡萄酒有两种,一种是叫做酢,一种叫做苦酒。

酢是发酵不完全的桃红葡萄酒或者白葡萄酒,这种酒有一定的甜味,堪称老少皆宜。苦酒顾名思义便是带有苦味的葡萄酒,它是带有干葡萄酒性质且发酵完全的葡萄酒。苦酒适合那些常饮酒的人,他们对于酒的喜爱已经到了常人无法达到的地步。

在唐朝时,粮食酒也就是白酒,由于酿酒工艺并不发达,因此还没有得到广泛的流传,它的美味还不足以和有西域特色的葡萄酒相抗衡。葡萄酒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流行,进一步推动了葡萄的种植以及葡萄酒的酿制。

葡萄酒在唐朝的盛行,和唐朝时的文人也有很大的关系。唐朝时沿用隋朝开创的科举制选拔人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完善。科举有博学鸿词科和进士科,在唐朝时两种考试方法都十分重视作诗的才能,所以唐朝的文人都专注于写诗,律诗也因此在唐朝达到顶峰。

文人的诗情一般都因酒而起,酒兴好诗兴便高,李白就是这一类文人中的代表。

李白醉酒时写的诗是最好的,他曾写下:“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这样的诗句。杜甫作为李白的崇拜者,也写下了“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诗句赞美李白。

唐朝文人写下了许多关于酒的诗句,例如:

白居易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元稹的“美人醉灯下,左右流横波。”

这些诗句的广泛流传,使得人们对酒更加喜爱,再度加强了酒的生产。

葡萄酒在唐朝的盛行,和唐朝的政治制度也有一定的关联。唐太宗李世民开贞观之治,唐玄宗李隆基创开元盛世,唐朝的君主几乎都不排斥中原之外的国家,因此唐朝的文化对外来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

人们不会因为葡萄酒是外来之物而厌弃它,而是选择尊重,和他们的君主一样平等对待外来的特产。

葡萄酒在唐兴盛一时,就像是唐诗一样达到了顶峰。然而顶峰之后,便是注定的衰落。

蒸馏酒技术的出现,彻底击溃了在中原地区流行数百年的葡萄酒。

宋王朝建立后,酒的酿造工艺有了很大的进步。和宋王朝同时存在的辽国和金国,他们对具有西域特色的葡萄酒十分喜爱,并研究出了十分先进的酿制方法。在宋王朝和辽国以及金国的交流中,酒的酿制方法也互相渗透。

此时的葡萄酒还因此独特的风味和粮食酒有分庭抗礼的能力,然而当蒸馏酒出现之后,葡萄酒的优势便不复存在。粮食酒在通过蒸馏方法提纯之后,无论是在口味还是在刺激程度上,都远远超过了传统方法酿制的葡萄酒。

和粮食酒不同的是,葡萄酒如果用蒸馏方法酿制,它的风味便会大打折扣。外加当时的蒸馏酒工艺还不是很完备,因此一般都不会选择用葡萄作为蒸馏酒的原料。这种状况在元朝时还没有很明显,因为元朝作为北方入中原的民族,对葡萄酒还是有特殊的喜爱。

明朝建立以后,取消了专门管理酿酒的机构,开始征收酒税。这项政策严重打击了酒行业,其中受伤最严重的就是葡萄酒。随之受到影响的,便是葡萄的种植。逐渐地,葡萄酒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葡萄酒的衰落,还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的关联。明朝初期,程朱理学大为盛行,人们的对于外来文化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尤其是在经历了元朝残暴的统治之后,这份排斥就被加剧了。尽管葡萄酒确实不错,可是它不是中国传统的酒,因此人们并不喜欢喝。

自明朝开始,葡萄酒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在后来的清朝以及民国时期更是处境艰难。时至今日,葡萄酒已经成为人人皆知的酒类之一。在很多人的认知中,红酒并不是第一选择,他们觉得这是西方的特产。

然而读过红酒的历史后可以发现,其实红酒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很悠久的。

结语

酒是人类历史上不可抹去的篇章,酒文化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部分。酒虽然拥有无穷的魅力,许多美好的事物因其诞生,可也有许多悲剧也是因酒而起。因此饮酒适量,切勿酗酒。

参考资料

《史记》

《旧唐书》

《新唐书》

《资治通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中原地区   葡萄酒   中国   西域   酒曲   王朝   发展史   琥珀   美酒   唐朝   文人   粮食   葡萄   郁金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