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崛起,祥鑫科技:新能源领域加速导入,订单充足业绩可期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国泰君安证券 庞钧文 吴晓飞 石岩)

1. 盈利预测及估值

我们认为,新能源车及光伏储能领域行业景气度持续未来可期,公司近年来布局新能源领域卓有成效,22 年接连斩获客户大额订单,正式迈入收入高速增长的收获元年。

于此同时,公司 22 年及时调整了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策略,与主要客户、供应商均建立了价格联动机制,毛利率将有望逐渐回升至正常水平。

新能源车零部件及动力电池业务:公司目前已经为埃安、蔚来、比亚迪、小鹏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供应车身结构件,并进入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塔菲尔、孚能科技、欣旺达、远景动力、巨湾技研、威睿(吉利汽车)等客户动力电池金属结构件供应链,22年以来公司接连获得动力电池数十亿元大额订单,丰富的在手订单为业绩释放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们认为,随着公司在新能源车、动力电池领域的销量/出货量逐步提升,未来增长趋势强劲。

光伏储能业务:储能和光伏业务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点业务。

目前,公司已与新能安、国内通讯行业龙头等头部客户进行深入合作,同时公司 22 年以来已接连获得多个光伏逆变器和储能大额订单,业务扩张迅速,增长预期较高。

燃油车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业务:考虑到燃油车未来市场受到新能源车的一定冲击,且公司业务战略方向有所调整,预计未来收入小幅回落。

预测 2022-2024 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 41.85、83.35、111.29 亿元,同比增长 76.5%、99.2%、33.5%;预计 2022-2024 年公司归母净利润为 2.49、6.63、9.23 亿元,同比增长 288.1%、166.6%、39.3%;对应 2022-2024 年 EPS 分别为 1.39、3.72、5.18 元。

考虑到公司核心业务主要包括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的车身结构件、动力电池箱体结构件、光储设备结构件,我们选取汽车轻量化结构件企业文灿股份、广东鸿图,动力电池电池托盘结构件龙头和胜股份,精密结构件领先企业铭利达作为可比公司,采用 PE、PB 估值方法:

PE 估值法:参考 2023 年行业平均估值水平 23X PE,给予公司 2023 年 23X PE,对应合理价格为 85.56 元;

PB 估值法:参考 2023 年行业平均估值水平 5.7X PB,给予公司 2023 年 5.7X PE,对应合理价格为 85.90 元;参考 PE、PB 两种估值方法,出于谨慎性原则,给予公司 2023 年估值 23XPE,对应公司目标价为 85.56 元。

2. 转型新能源零部件的领先制造商

2.1. 专注冲压模具与结构件,转型新能源零部件供应商

专注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拓展新能源领域应用。

公司成立于2004年,专业从事于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拥有先进的模具制造技术和精密冲压技术,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2015年,公司关注并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成为汽车整车厂的一级供应商,相继布局新能源汽车结构件、锂离子动力电池结构件。

目前公司围绕新能源业务为核心,逐渐形成了汽车结构件、动力电池和光伏储能等业务布局,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企业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2.2. 汽车零部件是核心业务,新能源产品拉动营收增长

公司生产精密冲压模具和金属结构件产品,下游应用行业广泛。

公司产品按其用途划分包括汽车零部件、光伏储能、通信设备乃至 3C 等多个行业。

近年来公司大力发展新能源领域,主要产品有动力电池箱体、轻量化车身结构件、光伏逆变器、储能机柜等。

公司营收保持增长趋势,净利润增长有望恢复。

2018-2021 年公司营业收入从 14.78 亿元增长至 23.71 亿元,CAGR 达 17.06%;2021 年公司经营所需的钢、铁、铝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公司主要原材料的采购成本增加,归母净利润为 0.64 亿元,同比减少 60.34%。

2022 年公司及时调整了采购及销售策略,也与主要客户、供应商建立了价格联动机制;2022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68亿元,同比增长203.22%,盈利大幅改善。

图 3:公司营收快速增长,净利润增长有望恢复

汽车零部件是公司核心业务,新能源营收构成业绩驱动力。

公司2022年汽车行业营收占比 71.9%,相较 2021 年同期提升 5pct。

其中,新能源汽车模具和金属结构件业务收入达 9.54 亿元,同比增长 193.0%,收入占比达 55.8%;储能设备模具和金属结构件业务收入达 2.30 亿元,同比增 长238.1%,收入占比达 13.5%;新能源领域贡献公司营收占比超过65%。

期间费用率稳中有降,经营能力得到优化。

公司绑定优势客户资源,销售费用占比逐年下降。2017-2022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费用率从 2.9%下降至 0.9%,管理费用率稳定在 6%左右,整体期间费用率从 9%水平降低至 7%左右。

图 6:期间费用率稳中有降

盈利能力走向恢复,新能源业务毛利率领先。

2021年受到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影响,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均出现大幅下滑。

2022 年以来,随着公司与下游客户建立价格联动机制,上半年公司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 16.82%、4.44%,相比 2021 年分别增长 0.37、1.74 个 pct,公司盈利能力有望继续保持恢复态势。

在公司各项业务中,动力电池、新能源车业务毛利率居于领先地位,分别达22.0%、19.1%。

2.3. 股权较为集中,高管团队稳定

陈荣、谢祥娃夫妻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控股股东。公司董事长陈荣、副董事长谢祥娃夫妻为公司实际控制人。截止 2022 年中报,两人直接、间接持股占总股本的 41.59%。高管团队结构稳定,与股东有共事多年经验。

图 9:陈荣、谢祥娃夫妻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公司积极推出股权激励计划,建立有效员工激励机制。

公司于 2021 年 11 月完成股权激励授予登记,向 64 位公司员工授予合计 277 万份限制性股票,占公司总股本的 1.84%。按公司业绩考核目标来看,公司 2021-2023 年营业收入应不低于 21.15/24.83/30.34 亿元。

3. 新能源行业景气向上,中国话语权地位迅速提升

3.1. 新能源车增长提速,中国品牌强势崛起

全球汽车工业全面电动化转型,新能源车销量屡创新高。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从 2012年12.5万辆快速上升至2021年的675万辆,CARG 55.7%;渗透率从 2012 年 0.2%提升至 2021 年的 8.2%,提升 8pct。

根据 EV Sales 数据统计,2022年1-10月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775万辆,同比增长 62%,渗透率达到 13%,较2021年进一步提升。我们预计2022年全球新能源车将突破1000 万辆水平。

产业领先全球,中国新能源车市场已占据全球主要份额。

进入 2022年,中国新能源市场销量增速和渗透率均领先全球。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2 年 1-10 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 528.0 万辆,同比增长 108.7%,累计渗透率达到 24.0%。2022 年 1-10 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球份额 63.0%,相较 2021 年份额提升 10.8 个 pct;而同时期整车销量在全球份额占比为 33.3%,相较 2021 年份额提升 0.8 个 pct。

自主品牌车企借助新能源实现换道超车“国产替代”,势不可挡。

以燃油车时代国内汽车市场为例(2015 年),国内汽车销量品牌前十榜单中前五品牌均为外资或合资车企品牌,国内自主品牌仅占 3 席,竞争力不足;而对比 2022 年 1-11 月以来国内新能源车各品牌销量,排名前十中自主品牌占据 9 项,前十中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已达 64.5%,其中比亚迪稳居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冠军宝座,遥遥领先特斯拉等外资车企。

新能源车时代国内话语权提升,产业链零部件企业有望获得更大机会。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和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汽车零部件行业已进入深度国产化替代时代,相应国内产业链将获得更多与新能源汽车整车厂商深度合作的机会,在技术水平积累、客户资源获取和价值链环节提升等方面均有望相较于外资/合资领衔的燃油车时代更具优势。

表 7:燃油车时代国内汽车市场以外资或合资为主导(2015 年)

3.2. 动力电池国内领先,电池结构升级带来新机遇

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快速上升,中国市场占据半壁江山。受益于中国和欧洲市场汽车电动化的快速推进,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快速上升,动力电池装机量同步提升。

2021 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 296.8GWh,同比增长 102%;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达到 154.5GWh,同比增长 144%,快于全球平均增速,占全球电池装机量超一半。

2022 年 1-10 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 389.0GWh,同比增长 76.4%;其中中国动力电池装机量 224.2GWh,同比增长 108.7%。

图 15:国内动力电池占据全球市场半壁江山

中国企业后来居上,宁德时代位居全球动力电池出货榜榜首。

宁德时代连续多年占据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榜首位置,2021 年受益于海外客户的放量全球市占率达到 32.6%;2022 年 1-10 月全球市占率达到 35.3%,进一步拉开与后面企业的差距。

总体来看,全球头部动力电池企业以中日韩为主,体现出三国在锂电池领域强有力的市场地位。其中,前十中我国动力电池企业独占六席,且份额逐步提升,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动力电池盒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承载件,与电芯及电池管理系统一起,作为动力电池系统的重要部件。

其中,电芯作为动力电池的能量存储单元,电池管理系统用于动力电池电芯的管理和监控,而动力电池盒保护锂电池在受到外界碰撞、挤压时不会损坏的同时,对于电池各个相关的子系统的安全性、密封性、防冲撞能力以及集成效应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动力电池箱体体积较大,对于加工设备、工艺、设计能力等要求相对较高,因此主要由专业供应商提供。

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及动力电池系统高能量密度趋势确定,铝合金有望成为动力电池系统重要部件的首选材料。

在动力电池系统中,电池壳作为主要结构件之一约占系统总重量的 20-30%。

动力电池盒主体结构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主要材料包括钢材电池盒、铝合金电池盒以及复合材料电池盒等。其中电池盒上壳体一般采用金属或复合材料制作,相对下壳体来说更轻薄;电池盒下壳体需要承担电芯/电池模组的重量,因此需要较高的强度,一般采用金属制作。

由于铝合金材料的密度仅为钢材的 1/3,在同等尺寸下,铝制电池壳体较钢制电池壳体可减重 20%-30%,主流纯电动车型电池下壳体多采用铝合金材质,以期达到提升续航和降低能耗的作用。同时,通过合理的材料配比,铝合金材料在强度和挤压上可以满足动力电池壳体的安全需求。

CTP技术实现结构性创新,动力电池系统性能大幅提升。

作为动力电池结构创新的重要方向,CTP(Cell To Pack)技术省去了模组组装环节,将电芯直接集成至电池包,拥有提升空间利用率、减轻电池包重量、提高能量密度和降低成本等多重优势。

2019 年宁德时代首次推出 CTP 电池,使得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高 20%-30%,零部件数量减少 40%,生产效率提升 50%。

2020 年比亚迪发布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将体积利用率提升了 50%以上,续航里程达到了三元电池同等水平,存储寿命和循环寿命均优于三元电池,可以保证长达 8 年以上或 50 万公里以上长里程的使用。

单车价值量不断提升,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打造百亿市场空间。

目前市场上主流电池托盘仍为含有模组结构件的电池盒产品,单车价值量价值低,而 CTP 电池盒由于功能更多、集成度更高、生产工艺难度更大,单车价值量相对于传统电池盒提升明显。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以及 CTP 技术渗透率逐年上升的背景下,我们预计到 2025 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电池托盘市场空间将超过 300 亿元,CARG 31.6%;全球市场有望超过 440 亿元,CARG 29.0%。

3.3. 发展光伏大势所趋,储能配套前景可期

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CPIA)的统计数据,2021 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达 170GW,同比增长 30.8%;展望未来,CPIA 预计新增装机量还将持续增长,2025 年乐观估计新增装机达 330GW,2021-2025 年 CAGR 达 18%。

发展光伏成大势,全球光伏看中国。

全球已有多国提出“零碳”或“碳中和”的气候目标,发展包括光伏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已大势所趋。各类可再生能源中,光伏发电潜力较大,适合大规模发展,发展前景广阔。

从光伏产品制造业分布来看,全球光伏产业生产制造重心集中在中国,中国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市占率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

2021 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达 54.88GW,连续 9 年居世界首位。其中,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显示,2021 年大陆生产的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全球占比分别达78.8%、97.3%、88.4%、82.3%,保持稳固龙头地位。

光伏逆变器地位关键,下游需求带动逆变器市场景气可期。

光伏逆变器是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设备,其功能不仅在于将光伏系统产生直流电转化为交流电形式,还可以通过 MPPT 技术(最大功率点跟踪)让光伏板保持以最大功率工作。

2017-2021 年,国内光伏逆变器市场出货量实现了 从 10 到 173GW 的强劲增长,CAGR 达 203.9%。据 IHSMarkit 预测,全球光伏逆变器新增及替换整体市场规模将从 2020 年 135.7GW 增长至 2025 年 401GW,预计 CAGR 达 24.2%。

储能是风光发电的基础配套,多重政策指引落地。

风电、光伏是中国实现能源消费转型、达成双碳目标的重点,但由于其发电的间歇性特征, 一般需要配备不低于15%的储能电源,以保证电网的电压和频率的稳定。

2021 年 7 月,发改委、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 2025 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 30GW 以上的基本发展目标,到 2030 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根据中关村储能产业基础联盟数据,2021 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 5.73GW,若以指导意见为锚点,2021-2025 年国内新型储能装机量 CAGR 将达 51.3%。

全球储能规模化发展,新型储能带来增量。

根据 CNESA 全球储能项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止 2021 年底,全球已投运电力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 209.4GW,同比增长 9.6%。

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 25.4GW,同比增长达 67.7%,成市场主要增量。

储能行业高速发展,储能设备产业链整体需求增长。

大型储能系统可包括电池芯(Cell)乃至电池模组(Pack)、电池机柜及电池管理系统(Rack and BMS)、功率调节器(PCS)、能源管理系统(EMS)、储能系统及系统整合(SI) 等多个部分。随着储能行业装机规模屡创新高,储能机柜等储能设备需求将得以快速增长。

4. 技术积淀构筑核心壁垒,产能充足配套订单无忧

4.1. 公司重视技术研发,多方合作扩大优势

公司重视技术研发合作,继续扩大行业领先优势。

公司一直以提高技术 研发能力作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已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 心“广东省汽车大型零部件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研发中心,在 建新能源汽车部件研发中心。

同时,公司先后与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相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科学院智能制造研究所等研发机构达成合作协议,重点开发超高强度板和铝镁合金模具成型技术、电动汽车电池箱体产品、新型钢铝连接工艺、热成型和拼焊板技术等,提高公司的技术研发创新能力。

4.2. 自产模具提高效率,掌握业内领先技术

模具业务应用广泛,是下游制造的基础产业。

模具是用来制作成型物品的工具,是制造业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工艺装备,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汽车、信息、航空航天、军工等多个行业,被誉为“工业之母”。

下游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增长趋势决定了模具行业的发展。公司依托先进模具设计能力,完成汽车金属结构件、通信设备、办公及电子设备整体结构件等的生产活动,保持较高的产品加工精度和产品一致性。

图 30:精密冲压模具产业链

精密冲压模具为公司自产,可大幅提升生产效率。

按模具成型工艺分类,可将模具划分为冲压模具、塑料模具、铸造模具等。

汽车制造业模具使用量较大,在汽车生产中95%以上的零部件都需要依靠模具成型。其中, 生产一款普通的轿车一般需要 1000 至 1500 套冲压模具,约占整车生产所需全部模具产值的 40%。公司使用自产自研的精密模具,连续模冲次可达 20-60 冲次/分钟,机械手传送模具 18-30 冲次/分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了模具到结构件的一体化布局。

多年精密冲压模具技术积淀,构筑公司核心竞争力。

经过多年探索与实践积累,公司完成了模块化模具设计数据库系统开发、汽车覆盖件冲压模具先进设计制造技术、汽车覆盖件冲压成型模具制造技术等一系列前沿技术研究。

公司自主研发的精密级进模具,可以节约材料使用(降低 5%-20%),实现金属结构件的批量化、自动化以及精益化生产。

同时,依据公司建立的经验库和软件分析技术,可有效解决模具成型过程中的开裂及回弹等工艺难题,生产周期比传统工艺周期短且稳定性大幅提高。

专业化团队分工开发,经验丰富技术突出。

针对汽车部件分类及模具特性,公司分多个团队负责不同领域的模具制造,使得公司在各个专业领域的模具技术朝“高精尖”方向发展,增加了公司的竞争力。

在模具业务方面,公司先后获得“东莞市专利优势企业”、中国模具工业协会评选的 2014-2016 年度“精模奖”一等奖等多项荣誉,截止 22 年 7 月 1 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已取得专利共 454 项,其中 46 项发明专利。

抓住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机遇,具备业内领先技术。

公司在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领域,拥有行业领先的超高强度钢板和铝镁合金模具成型技术,自冲铆接(SPR)技术、热融自攻丝技术(FDS)、搅拌摩擦焊技术(FSW)、CAE 模拟仿真技术等,技术资源储备丰富,能够有效为车企提供全方位轻量化解决方案。其中,FDS 作为 CTP 电池的关键工艺技术为公司提供了生产 CTP 结构电池箱体产品的量产能力。

4.3. 客户优质合作稳定,产能提前布局迎接订单爆发

行业高门槛形成竞争壁垒,公司多年积累形成稳定客户资源。

汽车制造产业链生产过程复杂,各整车厂商为保障汽车性能和质量的稳定性,会对配套供应商进行技术评审、质量体系评审、产品试制、小批量试用等一系列严格认证过程,认证周期通常长达 1 至 2 年。

目前,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公司已成为广汽集团、广汽埃安、一汽大众、蔚来汽车、吉利汽车、戴姆勒、比亚迪等整车厂商的一级供应商,并与本特勒、佛吉亚、法雷奥、马勒等世界知名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保持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公司向广汽埃安、比亚迪、宁德时代、孚能科技、欣旺达、国轩高科、亿纬锂能等企业供应动力电池箱体、轻量化车身结构件、热交换系统精密部件、底盘系统部件等产品。

在储能和光伏领域, 公司已经向华为、阳光电源、宁德时代、Enphase Energy、Larsen 等国内 外知名企业供应光伏逆变器、储能机柜、充电桩机箱等相关产品。

在通信设备领域,公司向华为、中兴、浪潮、烽火等企业供应的户外基站金属结构件、IDC 机箱、功能性插箱等产品,可用于 5G 基站和数据中心建设。

积极产能扩张配套客户扩容。

汽车零部件小而散较为复杂,需要大型的冲压模具、大型的冲压件,需要定制厂房,扩产能需要提前半年至一年,公司已在东莞、常熟、宁波等地进行提前布局,2022年已扩产较多产能。对于动力电池箱体、储能及光伏逆变器等产品,公司采取租用厂房的形势快速扩大产能,且新增产能可以适应爆发性业务增长。

表 16: 公司拟募资建设产能项目丰富(单位:亿元)

分区域建立生产基地服务客户,产业强强联合发挥技术优势。

公司以东莞总部基地为依托,公司在广州、常熟、天津、宁波、宜宾、马鞍山、墨西哥等地均拥有生产基地,公司产品覆盖了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产业集群,可以有效地就近配套,降低产品的运输费用、缩短供货时间,更好地服务客户。同时,公司也在墨西哥建立生产基地,为北美地区汽车客户就近配套。

2022 年 7 月 13 日,公司与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本特勒正式签约 20 亿合资项目,于东莞麻涌设立合资公司,预计达产后年产值 50 亿元。

此次合作将进一步优化公司产业布局,扩充公司客户结构,为公司将来布局汽车底盘系统、热成型件奠定坚实基础。

连续多个订单中标,在手订单充足。公司 2022 年以来多次拿下动力电池、光伏逆变器等多家业务订单,我们预计累计项目金额已突破 110 亿元,需求端订单旺盛,具有可持续性。

5. 风险提示

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2022年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增长压力加大,若全球经济动能进一步低迷,则可能导致新能源车需求下降,对公司的经营业务产生一定冲击。

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风险。2021年国内钢材、铝材等价格大幅上涨,对公司毛利率有较大负面影响。虽然公司已与客户建立价格联动机制,若未来原材料价格持续大幅波动,而公司不能将成本变动及时传导到下游,将对公司毛利率和盈利能力产生一定影响。

——————————————————

报告属于原作者,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报告来自【远瞻智库】藏经阁-远瞻智库|为三亿人打造的有用知识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新能源   中国   充足   业绩   模具   订单   电池   领域   业务   品牌   结构件   全球   汽车   动力电池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