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再一次大反转,一切为经济增长让路

曾经定义为资本无序扩张的代表互联网,目前宣布支持平台经济了;

去年已经宣布死刑的教培行业,现在开始支持民办教育了;

人嫌狗不爱许久的房地产行业,在2003年后,再次被确定为支柱产业。

恍若隔世,刚被推翻的三座大山,一夜之间又都被立起来了。

这是因为,在这一年社会正常秩序近乎停摆,经济面临着巨大的下行压力。

所以前几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其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积极地回应了近年来外界产生的一些质疑和争议,面向整个市场和全社会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信心重塑。

之前聊过,文明与商业都一样,不怕恶劣的环境,只怕三体那样完全不可预知的剧变。我们目前需要重塑的,是重新回到恒纪元的信心。而信心,是重振外贸、投资、消费三驾马车的基石。


11月份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下降8.7%,降幅远大于经济学家预估的3.9%。这是2020年初以来的最低水平。

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搭建了完整的产业链。在成本、功能、品控、稳定性上都具备了一定的优势,这也成就了中国制造的品牌与口碑。

可是在这几年的抗疫需求下,社会活动也不间断的停停走走,生产计划不确定、产能不确定、连正常开工时间都不能确定。同时在全球经济下行周期,外需疲软的大背景之下,外贸订单的流失情况加剧。

解封的第一时间,各个地方政府与企业出海找订单的新闻就不断登上热搜。

经常看新闻的都知道,目前国外能源危机、通货膨胀严重、老百姓普遍生活难以维持。在产能过剩是常态化的今天,要让他们抠出仅有的几个钱,回心转意继续找我们下单,绝对不是简单的事情。


社融数据也非常惨淡,基本靠着政府投资苦苦支撑。而政府投资中,主要又由专项债构成。之前聊过专项债的概念,按照要求这些项目需要依靠自身未来收益还本付息。

而在连续多年的发债刚需之下,好项目变得越来越稀少。为了维持社融数据,还有稳就业为第一目标而发放的专项债,其中必然包含了大量低效投资。

非常时期的以工代赈,绝对不是一种长期的救济方式。低效无效的投资只能解决一时之需,且还会带来后续的金融风险。只有能够提供稳定收益的投资,才能提供长期且稳定的就业。有了就业才有居民收入、消费、市场、以及进一步的投资。

如果说普通人躺平过低耗氧生活,可能还会让劳资市场供求关系变化,从而让愿意奋斗的人获得更多正反馈。那么资本家都开始躺平,选一个面朝大海阳光明媚的地方去享受生活,那么对于经济就绝对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而居民消费信心,也跌入到了谷底,解封后的报复性消费大潮并没有如期而至。毕竟经历过饥荒,不一定养成暴饮暴食的习惯。对曾经饥饿的彻骨记忆,反而会让人认识到节约和储蓄的必要性。哪怕生活回归正常过后,这种习惯短期内还是难以改变。


大家不投资不消费,是因为都没钱了吗?宏观数据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

11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64.7万亿元,同比增长12.4%,同比增速创下自2016年4月以来的最高值。

而截止到今年9月底,国内定、活期存款余额分别是80万亿和 37 万亿。其中定期存款的增幅,自2005年以来从未有过。

所以说,不是真没钱了,只是你没钱了。

大家觉得将来钱没有现在好挣了,所以就不敢超前消费,更不敢去投资了。于是都把钱趴窝到银行安安全全吃利息。

也就是说,不是钱没了,而是挣钱的预期没了,从而导致钱不流动了。

这就是目前矛盾所在,经济恢复需要消费和投资。但老板们觉得挣不到钱,不想投资;而没有投资就没有就业岗位,老百姓就没有收入预期,就更不想消费。


就拿房地产行业来说,目前面对的是几乎近些年来最利好的政策环境。政策出台之密集,用药之猛烈,放在前些年,每一条都可以是重磅消息,足够引起新一轮的爆发。

可让人尴尬的是,面对着天量的利好,开发商与购房者岿然不动,商品房成交量再创新低。

我们知道对于没有暴雷的优质开发商,最近三箭齐发,给予了他们最大的金融工具支持。而银行80万亿定存与37万亿的活期,说明有钱人也绝对不是少数。

开发商不拿地,是因为购房者没有了。老百姓不买房,除了是因为这两年预期收入大幅降低外,最主要的还是之前买房造富的神话失效了。

每次发布新政策时,总要强调房住不炒。但大家都明白,如果房住不炒,或者说房价不涨,那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就失去了买房的意义。

前几日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朱民表示,今年估计新婚夫妇大概650万对,但每年房屋建设量大概在1700万套。我们还知道目前每年新生儿数量大概在1000万左右。所以无论是丈母娘的需求,还是一切为了孩子,这种刚需显然无法消耗天量的过剩。

如果单纯就是为了提高生活品质,租售比又告诉我们,买房一定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所以说,当房价不涨,房子就成了一种奢侈品。所谓奢侈品就是只有富人愿意花数倍的溢价,去获得哪怕极小的品质提升。当然,这个钱对于富人来说只是零花钱,购买的代价并不大。

但有几个普通人愿意用六个钱包,外加未来几十年的债务硬着头皮买下来,仅仅是为了体验一下所谓成功人士的感觉呢?

当真的房住不炒,就意味着以前买房最根本的信仰被打破。即要价格高,又要销量大的传统逻辑就是无法两难全的。就像茅台酒厂一年产量大概5-6万吨,也就是1亿瓶左右。就这样的产量,依然供不应求。那是因为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让大家坚信买到就是赚到。如果茅台一旦失去了这一层金融属性,没有了炒作价值。那么仅靠富人的胃,就不可能消化掉这么多数千元一瓶的酒。

可是在重启经济的目标下。大家都不买房,就拉动不了建筑行业,以及相关的供应链。政府也少了一大块收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样怎么拉动经济增长?

所以说这一次刚解封的董藩教授,又说了能做不能说的话。也就是想要房地产回到昔日荣光,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大家重新树立起买房能够挣钱的信心,这也是挤牙膏式的释放利好的最终目的。

只有将买房是一种优质的投资行为这一观点,重新普及到普通人心中,才能起到真正的救市效果。而银行120万亿的个人存款,就是让房地产,乃至整个经济复苏的底气。


前些年我们反复提及经济需要高质量转型时,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许多传统行业,被按在老虎凳上严刑拷打。而眼下需要快速重启经济的非常时期,这些只剩一口气吊着的低质量行业,又重新被推到了前台。

这当然不是要给这些行业平反,只是现阶还是需要他们承担起拉动经济的重任而已。正如万科去年的口号一样,在活下去的前提下,才有高质量一说,才有机会转型。

这时候宣布停止折腾,恢复以经济增长为重心的政策方向,给各个生态位上的所有人重塑信心,就是这个阶段最为重要的任务。

国外企业重塑中国制造的信心,才能有订单;企业有了可控的产能且能够卖出去的信心,才会投资;老百姓有了收入会更上一层楼的信心,才敢于消费。

唯有信心,才能斗志昂扬;唯有发展,才能社会稳定和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活期   解封   利好   富人   普通人   存款   老百姓   信心   收入   政策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