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母亲的自述:孩子也是家长很好的老师


作者:李鱼(富书专栏作者)


前段时间,网络上疯传一个成语:疫气疯发(意气风发的谐音),指因为疫情,中年老母亲被娃气得发疯。


这个词,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


疫情期间,刚上一年级的女儿开始线上课程,每天4节课,每节课2、30分钟。余下的时间,就是我和女儿在斗智斗勇:


担心女儿用眼过度,每天都会提醒:“头抬高点”“少看会儿电视”,但女儿不玩电脑、手机,却偷偷蹲厕所玩电话手表,防不胜防;


每次呼唤女儿回家,她总会让一起的玩伴求情再多玩一会,搞得老母亲是不想答应但又不好拒绝,十分为难;


每次答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一到收拾书桌和玩具时,就对我各种糖衣炮弹,让我心甘情愿接手烂摊子。


类似这样的拉扯还有很多,直到女儿恢复线下课程,才告一段落。


不过,仔细回顾这段时间与女儿相处的点滴,有闹过情绪,有崩溃无助,还发生过冲突。


但不能否认,在这些鸡飞狗跳的日子里,我从女儿身上也学到很多东西,期间的一些生活小插曲也带给我很多启迪。



“我生气的时候,像一头小狮子!”


那天吃饭时,女儿突然问我:“妈妈,你有没有发现,你生气的时候像一头大狮子?”


听到这句话,我内心咯噔了一下。于是问了一句:“那你生气的时候,像什么呢?”


“我生气的时候,像一头小狮子!”女儿脱口而出。


这让我想起那天我们俩都变成暴怒狮子的情景。


那天写作业,十分钟就能完成的量,她磨蹭了近半小时。


作业上交之后,又被老师打回来订正。


订正过程中,又因为一处反复修改都没写好,她闹情绪:又是摔笔,又是噘嘴,还哭了一通。


我一边恨铁不成钢,一边又气女儿没耐性,瞬间怒火中烧,烦躁不已,对她就是一顿狂风暴雨的语言轰炸,没想到她还不甘示弱的“顶嘴”。


于是我的怒火更旺,又是噼里啪啦一顿训,就这样,因为一道错题,我和女儿都变成了愤怒的“狮子”。


事后,我冷静下来反思,才意识到不知不觉间,女儿已变成我情绪的翻版。


这样的场景,生活中很常见。


父母如果经常靠大吼大叫和人沟通,孩子多半和同龄小朋友相处时,也会表现出和父母一样简单粗暴的行为举止;


父母如果遇事冷静、说话轻声细语,孩子多半也会潜移默化,表现得温文尔雅。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孩子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动作,也就映射出父母身上的不足之处。


如果父母一直觉得是孩子出了问题,而不是反思自己身上的过错,那么,长此以往,孩子也只能成为父母的翻版。


所以,女儿的话,如同警钟一般敲打了我,让我意识到:为人父母,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做好榜样。



“为什么给我分的零食那么少?”


网课期间,女儿结交了很多新朋友。


有天,她带了一对双胞胎来家里玩,我给她们分零食。


因为双胞胎是第一次来家里,我多分了些给他们。想着女儿每天在家都有吃,就少分了些。


结果,晚上睡觉时,女儿突然问我:“你给双胞胎分零食分得那么多,为什么给我分的零食那么少?”


我解释说,她们是你邀请来的客人,我是替你这个小主人好好招待客人……


女儿虽然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但很明显,她有这种询问是在向我寻求安全感。


也许在她眼里,分东西就是妈妈对她爱的确认,妈妈分得少,就是对她的爱也减少了。


其实以前,也有类似情况:我要是随口夸别的小朋友,女儿都会当面问我,我是不是只喜欢别人家的小朋友,不喜欢她。这个时候,我会肯定地表示喜欢她。


《挑战·孩子》这本书里说,当孩子不断地问“为什么”时,他其实是在说“关注我”。


想想还真是这样。


作为一个80后的老母亲,我其实是羞于向孩子表达爱的,甚至会觉得随口对孩子说“爱”,会降低自己作为家长的权威。


所以,很多时候,我会觉得多大点事呀,不就是多分给别人一些零食、多夸赞别人几句嘛,怎么女儿会如此在乎?


仔细琢磨,是我失职了。


孩子每一次提出异议就是在表达自己的心声,而我只站在自己的立场去想当然,以至于错过了很多给予孩子安全感的良机。


很多时候,父母会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凌驾于孩子之上,导致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为人父母,想要真正地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多理解孩子,接纳孩子,这样,才能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



“你都不听我说”


《孩子·挑战》这本书里说:“如果我们能像对待亲密好友那样,真心倾听孩子讲话,我们就能从他们的敏感和智慧里学到很多!”


确实如此。


那天晚饭时,女儿再次对菠菜视而不见,一个劲地把火腿往自己碗里夹,我越看越来气,便提醒她蔬菜也要吃……


但她好像没听见似的又去夹火腿,看到我在瞪她,便说“你听我说……”


“说什么说,不想听!”我粗暴地打断她。


结果,她就哇一声哭出来:“你都不听我说,我是想夹给你吃的……”


瞬间我觉得很惭愧,误会了孩子,还伤害了她的心意。


对比之下,我很少用心倾听女儿,而她对我的话却听得很仔细。


“妈妈,我可不可以吃巧克力?”

“吃吃吃。”

“你说吃吃吃,就是不想让我吃。你要回答可以才是同意。”


女儿从我的话里,不仅读懂了情绪,还理解了意思。


而我很多时候,却不愿意或也没能听懂她话语背后真正的含义,而且父母的自负心理,往往也阻碍了我去倾听。


斯科特·派克说:“真正地倾听,意味着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这是爱的具体表现。


作为父母,我们经常自诩“很爱孩子”,但细想,却连最基本的倾听都没做到。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但愿意倾听孩子说话的父母会更懂孩子。


所以,亲子关系中,一定不要陷入父母说孩子听的模式中,相反,父母们要放下架子,放低姿态,学会多去倾听孩子的想法,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孩子身上,让他们更多感受到父母真正的爱。



“你抱抱我,亲亲我就好了”


在家上网课期间,我发现,每天我和女儿的冲突,少则一次、多则几次。


但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的情绪,多是来得快去得也快。


上一秒因为作业不会写而哭泣,下一秒就因为会做而沾沾自喜;又或者因为挨了批评不高兴,下一秒因为一块饼干就笑开花。


那天,和女儿沟通一个问题,她的一句难听的话惹得我很生气,我训斥一番便走开了,之后再没对话。


做午饭时,她跑厨房来讨好我,给我搬凳子,又帮忙择菜。


当时,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念头:“哼,我还没消气呢。”


其实,我当时已经不生气了,但是看到她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我突然就有了要“报复”的念头,想用生气变相来惩罚她。


过后想想,女儿做到的不正是我们大人天天放在嘴边的“拿得起放得下”吗?结果,反而是我这个成年人却一直耿耿于怀。


父母常对孩子说,自己走过的路比孩子吃过的盐多。论经验,父母确实比孩子的丰富。但论心态,父母未必有孩子放得开。


女儿对我说了狠话,我就记仇。但是,我对女儿说了狠话,却很快能得到原谅。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太苛刻,而孩子对我们却更宽容。


女儿曾告诉我:“如果以后我再闹情绪,你抱抱我,亲亲我就好了。”


很多次被女儿的“一句话”惊艳到,感叹她小小年纪的豁达。


其实,孩子的想法很单纯,想要的也很简单。反倒是父母,想要的很多,想法也很复杂,才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这个时候,父母不妨学会放弃身上的锋芒,接纳孩子的单纯,用孩子简单的思维方式和他相处,相信亲子关系会更加和谐。




写在最后


网课期间,随着父母和孩子相处时间的增加,相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会变多。


对于每个问题的出现,父母或许不应该把它们单单看作是麻烦、是累赘,反而应该静下心来,多去思考,分析其中的根源所在。


有些事,在大人看来就是芝麻细碎的事,但对孩子而言,可能就是很大的事。


父母和孩子的相处,就是一个磨合的过程。


当遇到问题的时候,父母不妨多和孩子沟通,多倾听他们的想法。


或许,在共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父母会发现,孩子也是自己很好的老师。


向彼此学习,一起进步,这可能才是亲子关系最和谐的画面。

作者简介:李鱼,富书专栏作者,80后全职宝妈一枚,期待用文字遇见更好的自己,文章:爸妈进化论,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孩子   自述   双胞胎   零食   生气   情绪   想法   身上   家长   母亲   女儿   父母   妈妈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