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年李敏待遇调整,丈夫孔令华特意写信托妹妹:定要交给江泽民

1996年,已经过耳顺之年的李敏接到了总政处的来电,电话那头的军委秘书告诉她:从7月1日起,她将享受副军待遇。

电话放下,面对待遇调整李敏并无太大情绪,只是转头与丈夫孔令华商量了一阵儿,随即便拿起纸笔,写下了一封信写完后孔令华交代妹妹孔淑静:务必将此信转交给江泽民主席。

信中写了什么?李敏为何特意写一封信给党中央?

这一切,都需要从头说起。


总角之年,“你是我的亲爸爸吗?”

1936年的陕西志丹县寒冬凛冽,毛泽东的第三任妻子贺子珍在一个窑洞内生下了李敏。

这是毛泽东与贺子珍的第5个孩子,也是后来他们之间唯一存活的孩子。

毛泽东、贺子珍

彼时,正逢革命最艰苦的时期。李敏的母亲贺子珍因在多年的跋涉中重伤过,身体一直未好,所以刚出生时的李敏瘦弱如一只病怏怏的小猫。

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听说后忙跑来贺喜。

“多娇弱的小姑娘啊,可怜的小娇娇”邓颖超爱怜的抚摸着李敏说道。

“娇娇姣姣,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是个好名字!”毛泽东听到娇娇二字就想到了西京杂记《相如死渴》中对卓文君美貌的形容,当即拍板为李敏取名毛姣姣

寓意李敏会如芙蓉花般容貌美佳。

李敏

当时,43岁的毛泽东已经育有七个子女,相较于哥哥姐姐的四处奔波与夭折分离,李敏能在毛泽东的关怀下降生到世界,已经算作幸运。

可惜好景不长。

1937年,母亲贺子珍与父亲感情出现变故,以养病的名义远赴苏联,将年幼的李敏留在了延安。

直到4岁,小李敏都没有真正体验过来自父母的疼爱关怀,她在延安保育园的照顾下长大,不知道父亲为什么不在自己身边,也不知道母亲的意义。

“我不是孤儿,却也是孤儿。”李敏后来回忆起那段时光时说道。

1941年,毛泽东与江青结婚,生下了女儿李讷,看在远在苏联的贺子珍思女心切,就将李敏送去苏联团聚。

李敏、毛泽东、孔令华

其实在苏联,小李敏也度过了一段开心幸福的童年,因为有母亲和哥哥。

毛泽东与杨开慧的两个孩子毛岸英毛岸青从小失去母亲,便在苏联贺子珍的庇护下成长。

两个哥哥十分宠爱这个妹妹,时常带着小李敏去郊外玩耍,教导不过5岁的她俄文和诗词歌赋,三个孩子的相聚让苏联的小家变得温馨而热闹。

李敏、毛岸青

但这样的相逢与幸福仅仅数月,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全面爆发。

战事中的人民并不好过,外加苏联的冬季十分寒冷,物资更加匮乏,简单的温饱为难着独自照顾三个孩子的贺子珍。

有时,几块发黑发硬的面包就是几天的食物,太冷就只能将衣服布料撕碎点火,在终日不见阳光的寒冬,一家人瑟缩在一起相依为命。

在这样极端的环境中,小李敏生了一场大病。

当时,就连苏联的儿童医院也给李敏判了“死刑”,贺子珍不顾阻拦将送到太平间“等死”的女儿抱回家,这个失去太多孩子的母亲已经接受不了再失去她唯一的孩子。

医生说李敏缺营养,贺子珍就拖着羸弱的身躯发疯似地做工种菜,换钱买来奶粉喂她;医生说救不活,贺子珍就偏要将李敏从死亡线上拉回来!

或许是上天怜悯一位母亲,李敏痊愈了,也从此更加依赖贺子珍,渐渐淡忘着父亲的身影。

李敏、贺子珍

时间转眼到了1946年,贺子珍因为被诬陷送去了精神病院,不过十几岁的小李敏生活在苏联儿童院,此时的大哥毛岸英已经回国,在毛泽东的要求下换上布衣去陕北当农民,去体验什么叫做吃苦。

毛泽东对子女向来如此,严于律己是他的家风。

可是李敏离开时太小了,对父亲的一切都很懵懂,她只知道大哥回到父亲身边了。

“我们的父亲是谁?”小李敏经常问二哥这个问题,但却始终不敢相信,自己的父亲竟是二哥毛岸青所说的那样伟大的存在。

1947年,11岁的李敏随母亲回国暂住在哈尔滨。

她迫不及待的去求证这么多年存在心底的疑虑,用俄文写去了一封信给毛泽东。

“你是我的亲爸爸吗?请回信告诉我”

毛泽东看到信时是心酸的,他知道他亏欠女儿太多,但也不得不忍下儿女情长。

毛泽东多少次望着远方想着自己的儿女亲人,却又只留下一句“我们干革命是造福下一代,而为了革命,又不得不舍下自己的下一代”的叹息。

此时,十多年未见李敏已出落成一个娇俏的少女,正如出生时父亲对她的期待那般。

待父女相逢时,血脉亲情终被唤醒,李敏抱着父亲喜极而泣。

之后,李敏就随毛泽东像一对普通父女一样在中南海生活着。

碧玉年华,“我心悦一位小伙子”

“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这是出自《论语》,就是要让你做到话语谨慎,做事行动敏捷。”

毛泽东正式为她起名李敏,赋予她做人做事的美好愿景。

李敏在北京的日子因为有毛泽东的陪伴,也算得上幸福。

作为父亲的毛泽东时常会在闲暇时,给李敏李讷两个女儿讲一些革命故事,并教导他们要时时刻刻都记得“夹起尾巴做人。”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不能说你们是毛泽东的女儿,无论是上学的还是工作的。”

正因为如此,妹妹李讷在上学的时候,当老师问她,你的父亲是做什么的?叫什么名字?李讷也总是回答:“我的父亲叫李得胜,是一名农民。”

或许是怕父亲对自己失望,又或许因为夹在父亲与现任妻子江青之间的难堪。

李敏在毛泽东的教导下,学习异常勤奋刻苦。

1958年,李敏顺利的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不久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也是在这一年,李敏与挚爱孔令华决定结为夫妇,约定共度余生。

孔令华

每每说起两人的相遇,后来李敏的女儿孔东梅偶尔还会打趣说他们俩可是“早恋”。

两人相识于八一学院,还在上高中的孔令华一眼就被明媚如阳光般的女孩吸引。

李敏像一股清流,在八一学院这个只接收干部子弟的学校里,相比于其他人摆“官架子”,李敏显得谦虚而又谨慎。

都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被李敏所吸引的孔令华自然也是如此,尽管作为炮兵副司令孔从洲的儿子,他没有在任何人面前声张过自己父亲的显赫战功。

就这样,少女在少年青涩的追求下,情窦初开。

回到中南海的李敏曾向父亲介绍孔令华。

“我心悦一位小伙子,但我不知道他家的成分,不过我也不在意。”

毛泽东意外的同时又有些欣慰,忽的发觉,原来自己的小娇娇如曾经期待的那样,长大了也懂事了。

1959年,在毛泽东的主持下,23岁的李敏与24岁的孔令华步入婚姻的殿堂,婚礼一切从简,因此知道父女两人关系的更是少之又少。

李敏、毛泽东、孔令华

婚后两人仍旧跟随毛泽东居住在中南海,不久后生下了一对子女,这可把毛泽东高兴坏了,闲时就逗逗两个外孙,看着膝边牙牙学语的孩子,这时的毛泽东才感受到了什么是天伦之乐。

但同时也引起了江青的嫉妒与不满。

在种种压力下,李敏夫妇提出搬走生活。

没人知道当时的毛泽东隐埋在心底的想法,只留给李敏一个落寞的背影。

李敏明白,为了不让父亲为难,1964年,李敏与孔令华仅用一个木板车从中南海拉走了全部家当,带着孩子搬进了北京一处胡同里的民居,从此过上了普通百姓一样的生活。

这一年李敏夫妇刚刚进入国防科委工作,工资待遇很低,但面临的却是一双儿女的抚养和母亲贺子珍的赡养问题,这种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过的可以算得上是清贫。

可苦难远不止如此。

1967年,社会动荡不安,李敏夫妇受到善妒的江青强烈打压,处处遭受不公,举步维艰。丈夫孔令华也因此遭到部队的排挤,放弃了工作。

按理说,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借助长辈的威望完全可能顺利地留在部队,但是他和李敏一样,低调正直,不愿借助父辈的光环图一丝一毫的利益。

可这时,家里已经揭不开锅,年幼的孩子甚至经常饿的大哭,饿了就喝水充饥,冷了就找些别人的旧衣服穿上。

面临如此艰难的生活,李敏也时刻谨记曾经父亲的教导,他们从未向任何人提起父亲的名讳,伸手接受别人的帮助。

在这个时期,李敏见父亲的次数一个手就能数得过来,可每次李敏都说自己过的不错,让父亲不要担心。

可身为父亲的毛泽东怎么可能看不出来李敏的境遇?但那时的毛泽东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可以说力不从心。

“娇娇,你为什么不常来看我呢?”

面对父亲颤巍的声音,李敏泪如雨下却相顾无言。

李敏、毛泽东

晚年的李敏时常回忆起与父亲的这段对话,因为陪伴父亲的时间太少,她心底有无限的后悔自责。

直至1976年毛泽东逝世,在父亲的告别会上,李敏也需要排队几天几夜,随着瞻仰毛泽东遗容的人群进入灵堂。

可人太多,李敏除了除了满耳的哭泣声,也看不到父亲的一个衣角。

如果这时,她肯说出自己是毛泽东的女儿,或许还能陪着父亲走完最后一程。

“毛泽东的女儿不能搞特殊!”李敏咬着牙默默的低下头,她记得父亲说的话。

泪水在眼眶打转,李敏以沉默的眼泪向父亲告别。

垂暮之年,“感谢党中央的关怀”

1984年,母亲贺子珍也悄然离世。

自双亲都去世后,党中央对李敏夫妇极为关照。

逢年过节,都会打电话问候。

李敏只说:“谢谢关心,都好的”,再无其他。

多年后,据当时的人回忆,电话那头的李敏总是和蔼礼貌,丝毫没有身为“第一女儿”的自傲和清高。

彼时,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李敏选择在家里照顾孩子,孔令华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上级了解情况后,想将孔令华调职到北京一个军区工作,但被他拒绝了,决定南下寻找机遇改善生活。

孔令华、李敏

1990年,孔令华在深圳创办了一家科技公司。

孔令华的妹妹知道此事,笑着说道,你就是个老实人,挥笔舞墨的你怎么能做生意?

事实也的确如她所说,孔令华做生意经常处处被刁难,这个公司一直没太大起色。

1996年,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得知李敏一家的情况,专程派曾庆红上门拜访。并于同年的6月份作出批示。

“从7月1日起,李敏将享受副军待遇。”

面对党中央的关怀,心怀感恩的李敏与丈夫商量片刻,拿出纸笔写下了一封感谢信,并交给当时正在军事科技档案单位工作的妹妹孔淑静。

“务必转交给江泽民主席。”孔令华嘱咐道。

几经辗转,信件终于送到了江泽民的手中。

“感谢党中央领导的关怀,党员李敏不胜感激,会继续将艰苦奋斗的作风贯彻下去”

信上简单的几句话,是一个老人的知恩图报,字字不提委屈,却满是历经波折后的深明大义。

本以为生活能这样继续下去。

但命运没有眷顾这对正直善良的老人。

1999年,孔令华从广东返回深圳的路上遭遇车祸,身受重伤,再度诱发心脏病发而去世,享年64岁。

晚年丧偶的李敏,独自与一双儿女生活。

孔东梅在回忆录中这样描写母亲李敏:“妈妈很朴素,印象里从来没有见她戴过一件首饰,只有满头花白的发便是身上最亮的颜色...”

丈夫去世给年迈的李敏不小的打击,病倒了,女儿孔东梅照顾母亲时经常产生疑惑。

明明是主席的女儿,为什么过的连普通人也不如呢?

家中的拮据和求医无门让孔东梅喘不过气,因为那时她已经拿到了来自国外一所高校的入学通知书,重压下,孔东梅选择告知党中央实际情况。

这是李敏一家第一次主动寻求帮助,也是唯一的一次。

后记

李敏的一生,其实远不止这寥寥数笔能够简单概括,却又能以一句“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贯其始终。

古语有言:以道德传家,十代以上;若以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毛泽东将对子女的爱化为严格的要求。这种爱不是营私寻亲的“小爱”,而是公私分明的“大爱”,是用行动告诉他们,何为纪律何又为亲情。

值得一提的是,李敏的女儿从海外学成归来,就创办了一家以宣扬红色经典的公司,并在疫情,洪水的灾难中倾囊相助,以大爱示人。

李敏无愧于父亲的教诲,她的女儿亦是如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俄文   党中央   延安   苏联   丈夫   妹妹   父女   北京   夫妇   子女   待遇   父亲   女儿   母亲   孩子   工作   李敏   江泽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