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止八怪!扬州画坛的“超级趴”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开了一场画坛聚会,名为 " 何止八怪——扬州绘画三百年 "。

查士标、石涛、袁江、袁耀、边寿民、李鱓、金农、郑燮、李方膺、罗聘 …… 扬州画坛的大咖们,跨越时空在展厅相聚。

《江苏地方文化史 · 扬州卷》中说,清代扬州画坛正是由于他们表现出的创作个性,生动呈现出个性主义的多彩面目,使得他们的作品极大丰富了清初以来扬州文化的外延和内涵,塑造了往后数百年的文化、学术、艺术品格。

天团齐聚

这场跨时空的展览,无论用什么形容词都不为过:书画界 " 天团 " 大聚会,超级 " 大趴 ",扬州绘画 300 年 ……

这场展览,汇聚了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和苏州博物馆 5 家收藏单位,囊括了 40 余位清代画家的 90 件珍贵代表作。被誉为 " 海阳四家 " 之一的查士标、白描肖像第一名的禹之鼎、善山水楼阁的袁江、以及 " 扬州八怪 " 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等,都应约而至。

来参加聚会的书画界 " 天团 " 中,既有土生土长的扬州人,也有因为居住在扬州而爱上扬州,长期定居在扬州的。他们绘画风格不一,各有所长,各有千秋,被时人争相收藏,被后人奉为经典。

阿房宫图

袁耀(?-1780 后)

轴 绢本 设色

128 厘米 ×67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据介绍,参展的作品中,一级文物 11 件,二级文物 37 件,都是难得一见的画作。画作题材囊括万千,既有遗民画家代表查士标、石涛创作的《溪山佳处图》《林亭山色图》《狂壑晴岚图》《巢湖图》,在细笔勾勒、粗线勾斫中展现湖光山色的自然美景;也有袁耀、禹之鼎为代表的的职业画家,以工稳严谨的画风创作《阿房宫图》《西斋行乐图》,凸显古代建筑恢宏典雅风貌;更有王素、虞蟾等绘作的《白石诗意轴》《丹枫绝壁图》,将人景完美结合,画面动静互补、相映成趣。

而诸如顾符稹《溪山访友图》、李寅《共居图》、方士庶《快雪时晴图》、闵贞《梅花仕女图》等,则是满满的烟火气。

何止八怪

扬州这座城市,在唐朝,她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史称 " 扬一益二 "。扬州的区位、气候、美食、居所、人文气息,吸引大量文人名士,淮扬文化成为当时城市文化翘楚。

清代,盐商富甲天下,酷爱书画收藏,与文人、艺术家频繁互动,使书画迅速商品化,而扬州又因盐商孕育出的城市生活日益繁华,在商业资本与文艺气氛叠加下,促成了扬州区域文化艺术的多元格局的形成,成为当时全国艺术中心之一,自然吸引包括 " 八怪 " 在内的全国画家来此一显身手。

《江苏文库 · 研究编》记载,清代,全国有 5800 多位知名画家,江苏有 2700 多位,而扬州,有名姓的书画家就有 400 多人,他们或师唐宋,或宗元明;所画,或山水花卉,或翎毛人物,或仙佛,或猫驴。画家身份,有遗民、有官员、有商人。长期浸染一处,交流甚多,人才辈出,大家、大师出于其中。

当时,都是现金交易。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乾隆时期某画家为接济一群朋友," 穷日夜画兰百余幅,且画且题,散给令易钱 "。这使得书画者具有较大的创作、交易自由。部分盐商也附庸风雅,学习书画,或供养书画家,故 " 扬州书画家极多 "。扬州殷实之户也喜欢收藏字画,民间流行着这样的俗话:" 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 "。

而赫赫有名的 " 八怪 ",并非是实指,而是个约数。《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载," 八怪 " 是指金农、黄慎、郑燮、李鱓、李方膺、汪士慎、高翔、罗聘 8 人。此后说法不同,又有将华喦、高凤翰、陈撰、闵贞、边寿民以至杨法等,也作为 " 八怪 " 之列。

" 八怪 " 以不落窠臼的技法、独辟蹊径的立意开创大写意画风;而盛世余晖中的 " 邗上五朱 "" 扬州十小 " 则注重诗画一体,在绘画中注入人文关怀。

这些画家各具特色的绘画风格影响了全国,助推了清代绘画的发展与变革,可以说有清一代,活跃于扬州画坛的有名者绝不仅仅囿于 " 八怪 "。

石涛:搜尽奇峰打草稿

扬州画坛,怎么能少了石涛?

《江苏地方文化史 · 扬州卷》主编赵昌智说," 石涛开启了扬州画坛‘各有灵苗各自探’的一代画风。扬州八怪诸公莫不受其影响。"

汪鋆《扬州画苑录》中这样评价石涛:" 别有清湘恣肆,破格标奇,具广大之神通,括群能而皆善 "," 斯固吾扬奇正之精英,康乾艺林之领袖者焉 "。故后人有 " 石涛开扬州 " 之说。

石涛何许人?原名朱若极,明宗室靖江王赞仪之十世孙,生于桂林。明亡时,石涛 3 岁,剃发为僧,法名原济,字石涛,号则随境遇之变化而翻新,达数十种之多,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 " 苦瓜和尚 "。

在游历中,石涛多次来扬州,曾经在平山堂朝见康熙。他还在扬州完成了天才的绘画理论著作《画语录》。

狂壑晴岚图

石涛(1642 — 1707)

轴 纸本 设色

164.9 厘米 ×55.9 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这次石涛带来了《狂壑晴岚图》,可以看到,这幅画的压角印就是他著名的语录 " 搜尽奇峰打草稿 "。这么多年来,他饱览名山大川,形成了自己苍郁恣肆的独特风格。

郑板桥曾经评价这幅画:" 石涛画法,千变万化,离奇苍古而又能细秀妥帖,比之八大山人殆有过之无不及。"

郑燮:吾家种有千竿竹

赫赫有名的 " 八怪 " 都是石涛的 " 迷弟 ",最有名气的要数郑燮。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是 " 扬州八怪 " 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诗、书、画并称三绝。其中他的书法独树一帜,称为 " 六分半书 ",即取隶(八分)之六分半,其余一分半为篆、楷、草体。

在绘画上,郑板桥以画竹闻名,这次聚会,他也带来了自己的大作《竹石图》。这是一幅水墨写意画,画面简洁,只写四竿修竹和巨大的湖石。竹竿粗细有别,竹叶错落纷呈,竹竿长短有殊,或作左倾、或作右斜。瘦石棱角分明,屹立于竹后,大有横空出世之势。

竹石图

郑燮(1693 — 1765)

轴 纸本 墨笔

142.5 厘米 ×38.7 厘米

苏州博物馆藏

郑板桥的住宅旁常年有修竹相伴,恰如其在画作《夏日新篁》题款中写道:" 余家有茅屋二间。南面种竹。" 在《翠琅玕》中写道:" 吾家种有千竿竹,近日繁滋十亩宽。" 即使出门在外,他也总要拣个有翠竹的地方居住或歇脚,难怪民间有 " 板桥无竹不入居 " 的传说。他喜欢观察竹子在不同气候、不同环境里的变化和特征,甚至面朝映出竹影的墙壁发呆。他在《晨起看竹》题款中写道:" 客舍新晴,晨起看竹,露浮叶上,日在梢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 在他看来,通过观察翠竹,胸中就有了画意,然后用画笔表现出来。

金农:自创 " 漆书 "

尽管扬州八怪到底是哪八个人,并没有一致的说法,但金农作为其中之一是没有疑义的,而且被公认为 " 扬州八怪 " 之首。

金农,因为一生经历非常的丰富,字号非常多,曾字寿门、司农、吉金,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他生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6),卒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故又号 " 三朝老民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在 " 八怪 " 中,除了扬州本地的高翔和罗聘之外,他是最早来到扬州的。扬州八怪中年纪最小的罗聘还是他的徒弟。这不,这次聚会上,罗聘带来了一幅给金农画的画像。

金农像

罗聘(1733 — 1799)

册 纸本 设色

59.3 厘米 ×113.7 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画面中,金农飘然长须,穿着出家人的黑色长衫,坐在黝黑奇崛的石头上,神情专注地辨别着一块书板上的古文奇字。几乎全白的胡须与黑色的衣服、石头形成鲜明对比。略带夸张的专注神情给画面带来了轻松幽默的气氛。这幅画像形象地描绘出金农的金石之好,同时也画出了金农超然世外的个性。

再来看看金农自己带来的这幅作品《牵马图》,画面很简单,一个人牵着一匹马,看似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牵马图

金农(1687 — 1763)

册 纸本 设色

26.3 厘米 ×32.6 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但这张画让人觉得很神奇,为什么人物感觉像是穿越过去的呢?怎么绘画作品有着非常强的现代气息?原来,虽然这是一张 300 年前的古画作品,但作品上面的字体非常刚正,而且透露着一种拙气,厚重又不失清朗。

这就是金农的书法风格,是他自创的 " 漆书 "。杨岘在其《迟鸿轩所见书画录》里说道 :" 金农 …… 工分隶、漆书,精绘事,具金石气,不肯寄人篱下。" 这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创造。

文 | 现代快报 + 记者 胡玉梅 裴诗语

图 | 现代快报 + 记者 庄剑翔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视频 | 现代快报 + 记者 钱念秋 庄剑翔

来源:江苏文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画坛   扬州   阿房宫   板桥   盐商   博物   画作   南京   江苏   清代   画家   书画   博物馆   画面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