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人人歧视,到两句词就成乐坛巅峰,如今半个华语圈都为他发声

不是每一位老人都能走过这个寒冬。


放眼文艺圈,这个冬天,我们已经失去了倪震、失去了西西。


而今天,噩耗传来。


与黄霑并称“辉黄二圣”的顾嘉煇,于加拿大逝世,享年92岁。


而去世前,则因轻度新冠而住院一周。


于是,群星纷纷悼念。


钟镇涛回忆往昔,称其为“中国香港开埠以来伟大的作曲家,没有之一”。



《仙剑奇侠传》的配乐麦振鸿发布微博,“致敬我最亲爱的伟人顾老师”。



甄子丹感谢其为这个时代留下了作品,刘德华说他是香港乐坛瑰宝,其他诸如郑少秋、汪明荃、区瑞强等人纷纷表示怀念。



当一个个“伟大”“教父”“瑰宝”等词加诸于顾嘉煇身上时,年轻一点的朋友或许会感到疑惑:


顾嘉煇是谁?


在Sir看来,顾嘉煇的成就不仅是香港乐坛教父。


更是香港影视音乐界的教父。


每一个看过港片,看过TVB的人,没有人没听过顾嘉煇。



01

不朽香江名句


都知道黄霑毒舌,但鲜有人知道他曾这么形容过顾嘉煇:


最近我给他改了个很得意的花名

叫贝多煇

因为他在我的心目中

根本是流行音乐方面的贝多芬



评价之高,让人感叹黄霑捧起人来也是毫无保留。


顾嘉煇是不是流行音乐界的贝多芬我们另当别论,但黄霑对顾嘉煇的推崇可谓是有目共睹。


年轻时称其为天才,一边强吻顾嘉煇,一边得意洋洋拍下照。



而到了晚年呢?


你或许会看过黄霑那篇著名的博士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里面提到顾嘉煇时更是推崇备至。


以至于那篇《我爱顾嘉煇》的开头就是表白性的表述:

能认识顾嘉煇,是我毕生的光荣。而居然可以和他合作,又合作了这么多年,更合作了这么多歌,却真的是我莫大的幸运。


——《黄霑书房--流行音乐物语》


过度吹捧?


不,顾嘉煇值得如此的评价。


可以这么说,没有顾嘉煇,就没有港乐的今天。


你知道最早的粤语歌是怎么流行起来的吗?在七十年代的香港,粤语歌本是“难登大雅之堂”的代名词,以至于广东话对白的电视剧,都要用国语演唱主题曲,方显得不那么下里巴人。


但改变来自一首叫做《啼笑因缘》的电视剧主题曲。


当年《啼笑因缘》制作时原本也是打算配上一首国语歌做主题曲的,于是找到了顾嘉煇,但顾嘉煇转念一想:为什么不写首粤语歌做主题曲呢?


于是,1974 年,《啼笑姻缘》开播,那首以中国传统的月琴和二胡主奏,却用AABA西洋曲式的主题曲大爆。


这才打破了几十年的粤语歧视,成就了港乐开山之作。



不仅如此。


他担任TVB《欢乐今宵》音乐总监期间,写的那首《晚安歌》,仅仅两句歌词“欢乐今宵再会,各位观众晚安”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他给TVB剧集写歌,随着《家变》、《狂潮》的热播,加之许冠杰等人的影响力,粤语流行曲逐渐变成了港乐的主流。


而其后呢?


1982年,第一届新秀歌唱大赛,顾嘉煇作为评委选出了梅艳芳,也是因此,香港乐坛才多了一位大姐大。


1986年,《英雄本色》上映,张国荣演唱了电影主题曲《当年情》,这首顾嘉煇作曲的音乐流行至今。


其他的歌,诸如《上海滩》、《狮子山下》、《东方之珠》、《万水千山总是情》、《一生有意义》、《摘星》、《焚心似火》、《沧海一声笑》等曲更是让郑少秋、罗文等人大红大紫。


2015年,他在红磡开“顾嘉煇荣休盛典演唱会”,助演的嘉宾更是排到了法国:郑少秋、汪明荃、张敬轩、叶丽仪、张德兰、仙杜拉、谢安琪、叶振棠、关菊英、陈洁灵……



以至于郑少秋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狮子山下,殿堂级人物。


但Sir觉得,顾嘉煇的成就不仅于此。


一方面,他奠定了人们对于武侠剧的记忆。


他写了大量的电影电视的主题曲,尤其是武侠剧,比如《射雕英雄传》、《楚留香》等剧把国乐和西洋音乐结合,打造了最早的中国风。


最著名的当属《沧海一声笑》。


这首顾嘉煇编曲的作品中,不仅有中式的大鼓、古筝、箫笛,还有西式的各种乐器,加上黄霑传统的五声音阶,一首回肠荡气而又中国风满满的作品便诞生了。


△ 图源:B站@光影音乐汇


而另一方面,他为电影配乐又做出了许多的贡献。


比如李小龙的《精武门》、《唐山大兄》、《龙争虎斗》,许冠文的《天才与白痴》,宋存寿的《窗外》等等。


以至于早年金马、金像、金曲等奖项拿到手软,晚年干脆被奥斯卡请去当评委,给别人颁奖了。



所谓配乐师,大概就是顾嘉煇的样子


明明他从未露脸,却用自己的音乐,串起了那个时代一张张风华绝代的容颜。


然而,这不朽的香江名句,正如《狮子山下》所唱,并非得来容易:


同处海角天边,携手踏平崎岖,我地大家用艰辛努力写下那不朽香江名句。


传世佳作的诞生,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时代的拼搏。


02

携手踏平崎岖


但让人吃惊的是,如此重要的大师,几十年来却从未有人写书介绍过他。


更遑论拍摄纪录片了。


就算是从小便听顾嘉煇的Sir,也是翻遍了大小资料库,通过一个个碎片才得以拼凑出顾嘉煇完整的一生。


为何?


一方面是因为顾嘉煇一直以来的低调与寡言。


另一方面,则是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典型的香港精神,这种精神讲求的是踏实的努力,而不是炫耀。


你知道香港乐坛教父是多少岁接触音乐的吗?


答案是十七八岁。


而在此之前,出生在广州的他一直以为自己会当一个画家。


然而造化弄人,抗日战争爆发,广州沦陷。


不得已,辗转逃难,哪怕与顾媚双双考入广州美专,都因为学费太贵,不得已放弃入学。


举家移居香港后,生活愈发艰辛。


不仅住在棚屋区,白天还要在化验室工作,到了晚上才能去读夜校,学习一些知识。


于是,直到姐姐外出卖唱,弟弟顾嘉煇才耳濡目染,略懂音乐一二。



但彼时的香港乐师,最是轻贱。


当粤语式微,香港乐师良莠不齐,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老板们,自然更愿意启用师承西洋、质量过硬的菲律宾乐师。


以至于香港影坛请配乐,都流传着“宾佬音乐,必属佳品”的观念。


很多年后,顾嘉煇在和黄霑谈起这种状况时明显表示出愤愤不平的神情。


但那又怎样呢?


现状无法改变,唯有拼尽全力。


那些年的顾嘉煇,大概有十年的时间放在了努力学习方面,他跟随菲律宾乐师Ray Del Val学琴,在丽的呼声的节目中伴奏中西流行乐,成立乐队演奏爵士乐,把粤语音乐、老上海音乐、西洋音乐多方面融合了起来。


终于在1959年,在中环的一间西洋会所表演后,才得以与菲律宾籍和西洋乐手们平起平坐。


但更重要的转折发生在1961年。


那一年,伯克利音乐学院的创始人来港,在一家夜总会里发现了顾嘉煇,于是心存培养的念头,答应他可以去入读伯克利,并提供奖学金。


怎么选?


一方面彼时顾嘉煇已然成家,需要养活一家大小,另一方面他明知只有学习才能进步,要放弃这个机会吗?


幸好,那些年他帮一位叫做方逸华的歌星伴奏过,也幸好,方逸华认识邵氏的老板邵逸夫,于是顾嘉煇便找到了邵逸夫帮助。


后来,顾嘉煇回忆过他和邵逸夫见面的情景。


两个话都不多的人在一间办公室里异常沉默,但邵逸夫倒也惜才,不但最终资助了他学费,还以工资的方式资助其家庭生活费,让他没了后顾之忧。


△ 邵逸夫


伯克利的学习可以算是顾嘉煇一生的转折,他在那里学习了两年的正统音乐,等回来之后,立马投身于影视配乐的创作中,为邵氏、嘉禾和TVB写了无数的经典配乐。


老牌劲旅邵氏,有张彻的《新独臂刀》《报仇》,楚原的《楚留香》《倚天屠龙记》。


狄龙和姜大卫的双侠合作更传为一段佳话。


而后起之秀嘉禾,则有李小龙的《唐山大兄》《猛龙过江》,林正英洪金宝的《密宗威龙》,以及吴宇森的《少林门》和《豪侠》。



勤奋到什么程度?


有统计说,直到九十年代初逐渐隐退之际,顾嘉煇共写了1200多首音乐,红遍整个香江。


但即便如此,顾嘉煇依然保持着一种谦逊的姿态。


那些年香港影视界对配乐不太重视,所以经常会有时间很紧的活给过来。


比如顾嘉煇曾经回忆,时常有人打电话过来,求他帮忙做一首配乐,并称“这是昨天就该上映的片”。


怎么办?


也许只有两三天时间可用,于是就在这样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他两天时间写好音乐,然后通过电话把一个个音符说给黄霑听,黄霑再花一个晚上填好词交货。


有求必应,以至于顾嘉煇笑称,不敢得罪任何一个人。


但你要知道,粤语歌的模式有天生的限制,而就在这样的限制中,顾嘉煇依然做出了许多经典名曲,这样的天才,难得一见。


但即便如此,顾嘉煇依然不曾满足。


1981年,已然成为香港配乐界宗师的顾嘉煇依旧请了半年假,去美国学习音乐,这一次,他学怎么写商业歌曲。


就像黄霑说的:

他努力要求作品不落俗套,最怕寻常(ordinary)。有时全曲有一二乐句落入前人惯用格式,必然尽力修改。因此他的旋律很少重复自己,每首几乎必定带给听众新的喜悦。

他极为好学,常常感到一己不足,两次赴美进修。而当电脑音乐软件面世,便已率先采用,是香港流行音乐界中观念极先进的作曲家。


——黄霑博士论文《粤语流行曲的发展与兴衰:香港流行音乐研究(1949-1997) 》


而其后的故事大家大约都有所了解了。


回来之后。


他与自称是他半个徒弟的黎小田一起,瓜分了香港影视音乐的市场。


1982年,他获得了英帝国紫勋章。


1998年,他获得香港特区铜紫荆勋章。


2011年获香港艺术发展局“终身成就奖”,2015年获香港特区政府金紫荆勋章。


他最终成为香港文化的一个坐标。



可以说,顾嘉煇的成功,绝非偶然。“开拓进取、灵活应变、自强不息”的香港精神,正是他一生的写照:

基本上,我是迁就观众的口味。我累积了长期的经验,每首新歌推出之后,看观众反应,从中了解观众的喜好。不过,我也不是死跟着观众的,我是慢慢的,尝试性质的带动流行歌曲的潮流。


——《香港电视》


正因如此,这才有了《狮子山下》,雄鸡一唱天下白。


香港精神,从此有了个更接地气的名字——狮子山精神:

放开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


03

同舟人,誓相随


然而,大师终究是远去了。


加上2004年的黄霑,“煇黄组合”变成了历史的符号,照耀着那个辉煌的时代,徒留人们怀念。



但问题是,上一辈人所努力营造的香港精神也随之远去了吗?


Sir还记得顾嘉煇在2011年的一次采访中说过的话:


就算没有黄霑

不能等于没了我的音乐生命

仍然会继续(创作)

但会很失落



是的,2012年开始,顾嘉煇连续举办了多场音乐会,辗转香港、广州、新加坡、澳门等地,直到2018年才返回温哥华,投身绘画事业,不再露面。


此时,他已经88岁了。


依旧没有停止步伐。


但更重要的是,实践了一生“香港精神”的顾嘉煇们,更是把这样的精神以作品的形式留存了下来。


甚至传承了下来。


所以香港精神是什么?


是无论顺境逆境,依然乐观,依然拼搏的草根精神。


但Sir更觉得,是同舟共济的精神。


记得当年区瑞强刚出道,给维他奶唱了半首广告歌,是顾嘉煇作曲,后来他打算把这歌收到自己的专辑里,但只有半首,怎么办?


他于是怯生生地打电话给顾嘉煇。


谁知道顾嘉煇二话不说,当晚就写完了整首歌,给了区瑞强,这便是那首耳熟能详的《相识在童年》。


△ 区瑞强


为什么?


因为在那个年代,互帮互助是一种共识。


于是,1973年,当宋存寿想拍《窗外》,但苦于没人投资时,顾嘉煇决定参与其中,不但给电影作曲,还第一次当电影的出品人,因而发掘了林青霞。



于是,1981年,顾嘉煇打算出国继续学习音乐前,TVB特地做了一档《群星拱照顾嘉煇》的节目,黄霑、许冠杰、罗文、林子祥、郑少秋、汪明荃、谢贤等当年一众红星前往祝贺。



而现在呢?这样的精神消失了吗?


并没有。


比如杜琪峰,这么多年来导演的作品或许不多,但一直致力于培养香港新一代的电影人,尤其是鲜浪潮,包括欧文杰(《树大招风》)、李骏硕(《浊水漂流》)等人因此脱颖而出。


比如古天乐,这么多年来投资了不少本土制作的电影,比如《逆流大叔》、《翠丝》等等,据说最近爆红的《正义回廊》,幕后的K先生也很有可能就是古天乐。



是的。


当环境愈发艰难,当香港本土逐渐式微,变的往往只是工业上的规模。


而不是人。


就像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的那样:


习武之人,靠的就是一口气

凭一口气,点一盏灯

有灯就有人



坚守本土的香港创作者们正是凭着这一口气,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来。


荣光不再,但精神未失。


所以。


虽然一个时代过去了。


但我们依旧相信,它还会迎来下一个“煇黄”时代。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雅努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乐坛   香江   菲律宾   粤语   西洋   乐师   华语   音乐界   香港   教父   巅峰   主题曲   观众   精神   作品   电影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