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荣获诺奖300多次,那苏联获得多少?差距过于悬殊

如果问在上个世纪,这个世界上谁能够与美国一争高下,除了苏联,恐怕也没别的国家了。苏联曾在核武器上领先美国,也曾在航天领域甩开美国,但是作为唯一能和美国科技水平一较高下的超级大国,苏联获得的诺奖却是少之又少。

两个势均力敌的国家,为何苏联仅仅斩获了十几次诺奖,而美国却有300多次,难道苏联只是一个外强中干的国家吗?非也。那苏联诺奖远少于美国的原因是什么呢?

对待人才的方式不同

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研技术发展的需要,所有国家都明白,对本国科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美国和苏联也不例外。

“人才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美苏更是把各自国家的人才当国宝一样供起来,给予他们大量的人力财力的支持,让他们放心搞研究。

苏联给予人才“免费别墅,免费公车,甚至是仆人”等福利,可谓是面面俱到,应有尽有。但是苏联却把人才“圈养”起来,把他们拘束在科研所中,终日都搞科研,不准许他们私下随意走动,也不准许他们对外公开。

此举是为了保护本国的人才不会遭到国外间谍的暗算,也是为了防止本国的科学家不会被美国给撬走,保护苏联的科技研发不会半途而废。

虽然苏联给予了科学家诸多福利,但是却限制了他们的自由。长期如此,科研人员始终保持高强度的工作和高度紧张的状态,但是得不到放松,那么他们难免不会感到疲惫,甚至在科研上出现重大失误。

反观美国,他们虽然也给予了科学家诸多福利,但是却不会把他们“圈养”在科研所内,而是散养。美国允许科学家走进校园和学生交流,在和学生交流时吸取意见和灵感,大大提高自己的创造力。

美国也准许科学家在科研室中不限次数地做自己想做的东西,这样一来,美国科学家的创造力被大大提高,美国的诺奖获得次数也比苏联高了不少。

对待诺奖的态度不同

自美苏冷战开始,意识形态的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苏联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对西方的诸多东西是持否认态度的,其中就包括诺贝尔奖,苏联不仅看不上诺贝尔奖,甚至觉得它是帝国主义的喉舌。

在美苏争霸期间,美国有一位科学家叫做冯·布劳恩,他助力于火箭和飞机的研发,被NASA誉为“史上最杰出的火箭科学家”,但是在苏联也有一位科学家科罗廖夫,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枚射程超过8000米的洲际导弹,也曾设计过第一枚载人航天火箭。

在航天航空这方面,美国的冯·布劳恩是比不过苏联的科罗廖夫,所以诺奖属实应当发给科罗廖夫,而不是发给冯·布劳恩。

然而在颁发诺奖之前,评委询问苏联,造出将人送上太空的火箭的人叫什么名字,但是赫鲁晓夫却回答是全体苏联人民,这着实让评委们懵了。在当时,苏联有约2亿的人民,难道都参与了火箭的研发?

于是他们再次询问赫鲁晓夫,却依旧得到了同样的答案,评委们没办法,毕竟不可能给2亿人都颁发诺奖,于是这件事只好告吹,这直接导致了科罗廖夫和诺贝尔奖失之交臂。

而类似的事件在苏联也是时有发生,因此评委就算有意将诺奖给苏联,但是也都不知道颁给谁,这就导致了苏联获得的诺奖很少。

而反观美国,他们科学家认为得到诺奖是一件让人感到荣耀的事,所以科学家们都能积极投身科研,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在取得成果时,美国政府都不会像苏联那样刻意隐瞒科学家的名字,而是能将获奖的科学家的名字上报给评委,这样,美国的诺奖自然就比苏联多了。

对待诺贝尔奖的态度不同,实际上就是苏联和西方国家的互不信任,毕竟在苏联看来,诺贝尔奖项始终的一个西方人发明的奖项,在当时斗争正激烈的时候,任何一个西方的奖项对苏联来说都有可能是一个冲击,所以苏联宁愿放弃,也不愿获得。

科研战略的不同

“没有人比科学家更懂科学家”,科学家想要什么,只有科学家自己知道,旁人是猜不出来的。

在苏联的管理阶层中,大部分是属于思维僵化的人。在二战时期,为了获得胜利,苏联牺牲了全国15%的人口,这直接导致了苏联20年后出生的人们出现了断层。

往上看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往下看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老人不放心把国家交给这群年轻人,只能继续管理国家。

老年人对科技管控的弊端就是他们思维僵化,提不出什么有创意的意见或者建议。但是作为管理者,为了在美苏争霸中获得优势地位,他们就要在这些他们不懂的领域横插一脚,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军工业,而忽视轻工业。

这让科研人员不得不在他们的“拍脑袋的决定”中重新开展科研工作,于是乎许多科研可能“中道崩殂”甚至“胎死腹中”,这大大打击了科学家们的科研积极性。

但是我们都知道,没有轻工业,重工业的发展就会被限制。在当时,许多重工业所需要的配件苏联都做不出来,只能依靠进口,这大大限制了苏联科研的发展。

而反观美国,科学家们的上层管理也是其行业的精英,他们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决定自己想要什么后,就会向部门提供报告,希望获得资金和器材支持,而就算是小科研美国科研部门也会同意,这就使得美国工业的发展会更加均衡。

而且在科技研发的过程中,美国注重“科学到技术,技术到开发,开发到获利,获利再回到科学”的循环,尽可能让科研成果取得利润,让利润刺激更多科研成果的诞生。如此良性循环,让科学们的科研积极性空前高涨。

小结:

虽然诺贝尔奖并不能直接代表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但是它也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的水平状况。

在美苏争霸期间,苏联的获奖人数远少于美国,这对苏联来说本应该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但是苏联却选择忽视。

诺奖不应该是政治的牺牲品,在任何时候,都需要保持对诺奖的追求,这样国家才会更快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苏联   赫鲁晓夫   美国   诺贝尔奖   重工业   悬殊   科学家   火箭   差距   科研   国家   人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