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了,怎么还不挖秦始皇陵?

位于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自发现以来,一直没有挖掘,这也留下了许多猜疑和想象。单单是在秦始皇陵周围用于陪葬的兵马俑坑已经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惊喜。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秦始皇陵可以重见天日会带来怎样的轰动和历史价值。

秦始皇陵外景

那么,为什么不发掘秦始皇陵呢? 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因为秦始皇陵墓的地宫太深,其距离地面深度超过了百米,如果强行挖掘,容易引起坍塌,而且挖掘的成本高,时间长,秦始皇帝陵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仅发现的陪葬坑就有180多个,地宫面积约2.5万平方米,挖掘时间可能超过40年。

其次是出于对文物的保护,在新中国早期的考古发掘中,由于考古科技的不成熟,会有文物不可逆的损坏。秦兵马俑就因为考古人员的疏忽,导致兵马俑表面的颜料脱落,使得我们今天看到的兵马俑都是灰头土脸的,实际上兵马俑原来是彩色的。因为有了一系列事故,考古学家们痛定思痛,提出了考古的基本原则:不主动发掘。大家能看到的古墓发掘基本上都为抢救性发掘。

第三是可能会造成生态灾难。司马迁曾在《史记》中这样描述秦始皇地宫的模样:“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从这段文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得知,在建造秦始皇陵地宫的时候工匠们使用了大量的水银,并用水银在地宫中构筑了江河大海。

水银

对于秦始皇陵地宫里到底有没有水银这件事,专家们测量了秦始皇陵地表土壤中水银的含量,发现土壤中汞离子的含量是普通土壤含量的7~8倍。秦始皇陵的封土上种有许多石榴树,这些石榴树长势缓慢,从这些石榴树的生长情况推断,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是真实的,秦始皇陵里的地宫里的确有大量的水银,水银的数量在100吨以上。

众所周知,水银也就是汞,它是一种剧毒的物质,如果皮肤上沾上一点,就会导致皮肤溃烂,而水银蒸发后形成的蒸汽也含有剧毒。经过2000多年的岁月沉淀,大部分水银都已蒸发,蒸发后的蒸汽环绕在地宫里,如果贸然发掘秦始皇陵,地宫里的水银蒸汽势必会扩散,而扩散的规模是人们无法控制的,甚至有可能像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件一样,造成极其严重的生态灾难。

最后,在一档历史节目中 一个专家也说了他对不主动挖掘古墓的看法。

历史文物是我们人类共同的文化珍宝,它不仅仅属于中国人,也属于全世界。它也不仅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而是属于世世代代的人。如果冒失地挖掘文物,由于保存科技的不成熟,文物可能可以完好的保留几十年,但是几百年,几千年后呢?文物可能会消失,因此不发掘,保护原址,让世世代代的人们都拥有这宝贵的财富。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兵马俑

(喜欢的话可以点个赞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史记   地宫   可能会   世世代代   水银   兵马俑   蒸汽   土壤   文物   含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