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观重新洗牌:小呆虫GK75大黄蜂光轴键盘体验

前言

前后也接触过好几款机械键盘了,传统轴体都很熟悉,最终停留在红轴上作为日常使用和游戏的主力配置,以为自己对于键盘再也不会有激情了。

直到接触了小呆虫的这款GK75,才发现,原来我追求的极致手感,只有在光轴键盘上才能实现。


让人惊掉下巴的光轴

这个概念相对于机械轴提出,所谓的光轴,是指通过光结构来触发击发信号,而不是通过传统的金属触点的机械动作实现触发。

这个概念也非常有意思,因为,电气信号通过光电传感器触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就当我们以为键盘界已经不会再有什么新鲜事的时候,光轴被中国企业家发明出来了。

要说光电转换,在我们键盘的“老邻居”鼠标里面早就已经存在了不知道多少年了。被大家唾弃到已经彻底消失的”机械鼠标“,里面的信号读取设备居然是个光电结构,就是下图里的5那个位置。带洞洞的小轮子两侧,分别是发红外光的”小灯泡“和接受红外光的”小光敏电阻“。随着滚轮转动,光敏电阻就能接收到一闪一闪的红外光,它把这些光转换成脉冲,就能记录下来轮子转了多少,从而进一步推算出鼠标移动了多少。

到了后来鼠标进步了,有了”光电鼠标",原来机械鼠标里的光电结构反而被一个小摄像头取代,这个神奇的结构,只在鼠标滚轮那里有所保留了。

再来看我们的光轴,它其实是一样的原理,只是用在产品上,又很有想法的将“光”和“轴”给分开,让它们各司其职,各尽所长,形成了特别有特好用的光轴“机械键盘”。

啊,太别扭了,我以后都叫它光轴键盘吧。

说了半天,光轴是什么样的?来一张图吧,这个是我拔下来的小呆虫GK75的一枚键轴,属于它家光轴系列的大黄蜂轴,特点是快和轻柔,取下这枚键轴,你会发现,它完全的底部完全没有触点和针脚!

没有就对了,因为,能产生电信号的东西,就留在我们键盘的主板上呢,就在这里。

这块主板印制清晰,RGB光源焊接质量高,工艺上毫无槽点,但是比较特殊的是,在键轴洞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小元件。一个叫IR,一个叫PT,分别是发出红外光的和接收红外光的。而接收红外光的这个PT,就是最终产生击键信号的地方,左边的这个IR,就是个“电灯泡”。

对于这块板子,你拔掉轴,通上电,哪怕拿手指头直接去捅这个洞洞,都能触发击键,所以用这种键盘你只管放心,哪怕你把按键给敲成粉,键盘仍然可以工作——额,这是夸张,请不要尝试。

再回来看看轴,“平平无奇”,整个复杂的结构,就为了给用户带来优秀的击发体验,所有的结构几乎都为了手感,仅在尾部中间(图片最右),有一个大黄蜂的针一样的结构,用来触发光电信号。

所以,稳定的光信号确保了击键指令的质量,而精巧的轴结构确保了击键手感的完美。

笔者现在正在用这块键盘码字,到了这里,又忍不住多说一句废话,多敲了几个字。

让人惊掉下巴的小呆虫大黄蜂轴

我个人因为实在怕麻烦,所以对于客制化键盘这个概念一直兴趣不浓,更多的注意力在于如何选择一款适合自己使用习惯的成品键盘。我喜欢轻柔而灵敏的击键风格,不光持续录入轻松省力,而且在竞技过程中让我觉得自己也更像一个人狠话不多的职业选手。

小呆虫的大黄蜂光轴产品似乎非常忠实的实现了我的这个梦想。

它有着远低于常见产品的按压克重,还有独特的1.2mm左右的动作行程,这让这块键盘非常的轻灵(下图第三行)。

如果用它打字,你会获得一种手指似乎在键盘上浮动的感觉,每个键只要按下1/3 键程就能稳定触发,速度非常快。

我们刚才介绍光轴的时候,还有一个优点没有提到,就是光轴键盘不需要执行“按键消抖”这个程序——金属触点在物理激发时,因为击发原理的原因,簧片会产生多余的颤动,这让生成的电信号会有“毛刺”,让信号的可识别性下降(这个多个脉冲到底算几个意思),想准确的识别这个信号,最简单的方式是等待信号稳定再确认,这种延时消抖会让给按键带来额外的迟滞。

这个消抖算法造成的迟滞一般在20-30毫秒之间,在人的感受能力之外,但是在游戏竞技表现差距之中。

但是光信号不会,它有一个确定的激发阈值,只要光强度低于这个阈值,就可以肯定的产生一个电信号出去,切断光信号的过程,不会有任何“毛刺”,所以产生的电信号,也不需要任何“消抖”算法,所以称它一声快,还有这个原因。

动作行程短——快、不用消抖算法——更快~

而最终反映到了游戏上,就是这么一种感受:

键盘只要轻轻的按下一些,满足触发要求了,游戏角色,立刻应声而起。

这份流畅的操作质感,迄今为止第一次体会到。

让人惊掉下巴的小呆虫GK75手感

键盘的客制化,是一个有意思的概念,它让我心动,但是我的钱包不准我行动(啊哈,我其实并不是怕麻烦,只是一不小心说出大实话)。

小呆虫的这款GK75是一款75%按键布局的产品,机械键盘该有的一些特性——比如全键无冲、PBT键帽等——它通通具备。

而额外的,它还专利性的添加了了0.2mm的轴下垫,给敲击的时候带来一种非常特别的稳定感。

每个按键触发平稳,手感非常的“镇定”。

对于那几个“体型较大”的按键,小呆虫很下血本的配上了佳达隆卫星轴,确保手感均匀稳定。

而且,键盘的声线也非常好听,收敛而段落丰富,不是那种廉价的脆皮薄壳的听感。

键盘的右上角,设置了一枚三模式旋钮(左右旋转加点击),旋钮下方,有一列三枚辅助按键。

可以通过官方的驱动软件,把它们的功能都自己设置一遍,比如设置成我最喜欢的home、end和del。

甚至连键帽都能自定义掉,官方附送了大把功能键帽——75%布局省下来的键帽都送了还额外有多——我只有点儿可惜的是,ASWD没有额外再送一份——这里面就有行数匹配的home、end和del键,正好按照功能给换上。

而且对于mac OS系统,也提供了支持。

这份体验,已经满足了我对于客制化键盘的部分梦想。或者说,小呆虫的这款Gk75,没准就是我所需要的那种客制化产品呢。


总结

作为一款机械键盘,光轴结构带来的体验是超越的,不管是原理上还是实际体验上。

甚至连理论寿命都远超过电触发的普通机械轴。

而小呆虫的下血本的设计,也让GK75这款光轴键盘,获得了非常让人难忘的手感和体验。

最后同样要说的是,这款小呆虫GK75,除了我在用的超软超轻大黄蜂轴以外,还有很多款轴体可以选择。

一定有你喜欢的,对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光轴   红外光   键盘   电信号   手感   按键   光电   信号   结构   机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