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津(黎阳津)兴衰与邺城、黎阳仓的关系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明是华夏文明的底色。中国历史自有文字记载以来,一直到直到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南徙,古黄河都徘徊在古都安阳附近,从未远去。

一、白马津(黎阳津)是邺城的南大门

商族自盘庚迁殷以后,挟殷都山河地理之利,西有太行与山西高地可倚,东及东南有古黄河之天堑可凭,商都遂有三百年中兴,古黄河功不可没。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5年),古黄河东折,渐渐远离殷都安阳,但始终在豫北这一片沃土翻滚,并没有彻底离开。东汉末年,中国南北分裂,袁绍经营中国北方,邺城承殷都山河地理之天然优势,挟中国南北分裂之社会大变局,遂乘势而起一跃而成中国之明星城市。

此后三四百年的时间内,曹操、石虎、冉闵、高欢在这里跃马扬鞭,与南方政权一决高下,古黄河同样是邺城的天然保障。王粲有《从军诗》描述:“朝发邺都桥,暮济白马津。逍遥河堤上,左右望我军。连舫逾万艘,带甲千万人。”《从军诗》生动地反映了发生在邺城南大门——白马津的历史故事。

公元905年,朱温为了减少称帝的阻力,在李振及宰相柳璨的鼓动之下,在滑州地区的白马驿杀死了朝廷大臣多达30余人,其中包括左仆射裴枢及右仆射崔远等人,杀死后投尸体于河中,史称“白马驿之祸"。“白马驿之祸"开启了中国又一个大分裂时代——五代十国。

白马津最高光的时刻与关羽有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关羽在白马坡万军之中单骑斩颜良,成了袁曹官渡争霸的前奏。《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记载:“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剌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魏书·武帝纪》也记载:“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

从此,白马津在中国历史和文学中声名鹊起。


但归根到底,白马津其实就是邺城的南大门,与邺城的命运休戚相关。

二、白马津与黎阳津分别是黄河古渡的南岸和北岸,其实是一回事儿。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津渡有几个分布较为集中的河段,即晋西南、洛阳附近和下游延津—滑县段,这与黄河沿岸的经济重心及当时政治、军事态势有密切的关系。三河地区(河东、河内、河南)在秦汉以后,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其陆路与水路交通的地位仍未丧失。洛阳和邺城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两个主要的政治中心。自洛阳北往河内、邺城、并州,都必须由以孟津为中心的河段济渡黄河;而自邺城南下通往兖、豫二州,则主要由灵昌—白马间渡河。


这一时期,单单滑县境内就有文石津、西津、延寿津、白马津等黄河渡囗,其中白马津最大也最重要。




白马津 ,河对岸称黎阳津。

《水经注·河水五》:河水“又东北过黎阳县南”,“燕民谓是处为天桥津”,“亦曰鹿鸣津,又曰白马济。”


《重修滑县志》引《方舆纪要》和《浚县志》都说“河北岸是黎阳津,对岸是白马津”。

所以,白马津与黎阳津其实是一回事。找到了黎阳津,也就找到了白马津。

三、白马津(黎阳津)具体在哪里?

1.黎阳故城

那么,黎阳津在哪里呢?我们来看一首唐代的古诗。

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

岑 参

黎阳城南雪正飞,黎阳渡头人未归。

河边酒家堪寄宿,主人小女能缝衣。

故人高卧黎阳县,一别三年不相见。

邑中雨雪偏著时,隔河东郡人遥羡。

邺都唯见古时丘,漳水还如旧日流。

城上望乡应不见,朝来好是懒登楼。

这是公元739年冬,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在二十五岁时从河朔(以邺城为中心的河朔之地)地区游历归来,在黎阳县城的客舍写给好友——时任黎阳县令的狄博济(即狄明府,明府是对县令的尊称)的诗。诗中不仅有对好友的思念之情,更有恰遇冬雪纷飞而不得渡河回家的深深遗憾。

该诗第一句“黎阳城南雪正飞,黎阳渡头人未归”,准确地点中了黎阳津的位置,黎阳津就在黎阳县城的城南。

所以,找到黎阳县城就找到了黎阳津。

黎阳县故城在哪里呢?

2018年,河南省考古研究院对黎阳故城进行了考古挖掘,认定黎阳城遗址位于今浚县黎阳街道办事处河道村,年代为西汉至北宋。

今天的浚县古城为明代所建,二者并不是一回事。所以,1992年版的《浚县志》把白马津定位于今浚县城东南的角场营村,这是不合适的。


2.黎阳津与黎阳仓

北周末年杨坚令大将韦孝宽烧毁邺城后,白马津在隋唐时期却又繁荣了一段,这与隋唐大运河的兴起有莫大的关系。

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在浚县西的枋城“遏淇水入白沟”,营建运河开始为攻打邺城做准备;大业四年(公元608年),隋炀帝杨广开挖永济渠即后来的隋唐大运河的北方一撇,隋唐大运河把南北中国联为了一体,邺城再无兴起的可能,白马津却异常地繁华了起来。

白马津的繁荣皆因黎阳故城边的黎阳仓,考古挖掘证明黎阳仓就在大伾山北麓、黎阳故城的西南角,距离永济渠的东岸不足两千米。黎阳仓的存在,使白马津的地理位置依然重要。

李白写有《白马津》:“将军发白马,旌节渡黄河。箫鼓聒川岳,沧溟涌涛波。武安有震瓦,易水无寒歌。铁骑若雪山,饮流涸滹沱。扬兵猎月窟,转战略朝那。倚剑登燕然,边烽列嵯峨。萧条万里外,耕作五原多。一扫清大漠,包虎戢金戈。”

3.黎阳津与凤凰山和紫金山

黎阳故城在大伾山东北,附近有居山(凤凰山)和汶子山(紫金山)两座小山,北宋徽宗年间,为了减缓这里的黄河水势以修造黄河浮桥,北宋朝庭在大伾山和紫金山、凤凰山之间开挖引水河道,并在三山之上修造有天成桥和圣功桥。

这更加证明了白马津(黎阳津)就在今浚县酸枣庙、马村(原属滑县)到大、小高村之间的黄河故道上。







4.为什么这里是黎阳津?


“津”字金文的左半部分是表示水域,右半部分是一个人,手中拿着一根长长的木竿,脚下踏着一艘小船。可见,最初的津指能行渡船的地方。后演变成能架桥的地方。

在白马津的历史上,东魏时期这里就架设有浮桥。据《北齐书·阳裴传》记载:白马津在东魏(534-550年)就建有浮桥。

古渡口需满足能涉、能泅、能渡!啥意思呢,就是古渡囗处的河水在枯水时能趟水过河,在中期能游泳过河,在盛水期能渡船过河,也就是要求水流缓、河底硬无淤泥,河道窄,两岸河坡高且缓。

那么,什么地势最易成为渡囗的优选地呢?无疑对岸恰好是两座矮山包或丘陵最合适不过了。

《清一统志》、《重修滑县志》载:“县东北酸枣庙村南有土山,俗名白马山,山上有关帝庙,白马县、白马津、白马坡名皆源于此。”可见在酸枣庙村的历史中,有一座叫白马山的小山在古黄河右岸。白马山的对岸就是紫金山,二小山之间无疑就是古渡囗的最佳选择了。



在今鹤壁市境内的古黄河其实就是在火龙岗脚下流动,火龙岗是太行山脉的起伏和延伸,而浮丘山、大伾山、紫金山和白马山则是火龙岗的延伸,古人选中白马山与紫金山之间的河段作为古渡囗,应该是最智慧的选择。

天会四年(公元1126年)正月,金国大将完颜宗弼从这里渡过黄河围住开封。第二年,北宋灭亡,宋徽宗与宋钦宗被掳。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为抵御金兵,东京留守杜充在滑县铜瓦厢挖开黄河从而使黄河改道南下。金章宗明昌五年(公元1194年),黄河再次南徙。从此,黄河彻底离开了黎阳,也离开了安阳。


北宋天圣元年至六年(1023~1028年)间,黎阳故城毁于黄河水患。

自此,白马津、黎阳津与黎阳故城消散在了历史的云烟中,空留下黄河故道的漫天黄沙令人遐想。

据考察,从开封经白马津(黎阳渡)过浚县古城、到汤阴县东南的五陵古镇(过白沟上的桃花渡口),再经汤阴县菜园镇(火龙岗岗头)、正寺桥到安阳城,再经安丰渔洋漳河古渡到邺城,其实一直存在有一条古道,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消失。

参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津渡考》 张兴兆《宋代滑州黄河浮桥考》 申永强

《浚县志》 《滑县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浚县   滑县   紫金山   白马   黄河   故城   浮桥   北宋   兴衰   城南   公元   关系   黎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