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冻50多年,解冻期限已过,1967年第一个冰冻人还有可能复活吗?

距离1967年第一个冰冻人解冻期限已过去2年,科技复活无望,将来能实现冰冻复活吗?

从理论上来说,冰冻人复活是可能的。

但难度,远超普通人的想象。


从上世纪50年代起,人们就开始热衷于冰冻实验。

例如,红细胞被破坏后,解冻时就会发生溶血。

虽然早期的冰冻方法比较原始,但也得出了一些实验结果:

例如,冷冻的仓鼠大脑,在出现60%结晶的情况下,可以被唤醒,且不会对大脑产生多少不良影响。但这些仓鼠的身体器官,却遭受到了较大的损害,无法长期存活。

1955年的实验显示,老鼠复活的活跃时间是4~7天。

通过对其他自然冷冻动物进行研究,人们也得到了一定的启发。

自然状态下,能冰冻复活的动物并不在少数。

人们把可以避免结晶出现的溶质称为“冷冻保护剂”。

不过自然生物和人工冷冻不同的在于,自然生物,除了利用天然的“冷冻保护剂”之外,它们的身体还具有强大的修复能力。

例如,木蛙可忍受的体内结晶可高达65%,甚至能忍受冬季的数次反复冻结。

当前能在自然冰冻中复活的脊椎动物,有5种青蛙,1种蝾螈,1种蛇,3种海龟、1种陆龟、1种壁虎。

但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冷血动物。

虽然脊椎动物个体的冷冻复活实验,并不容易,但冷冻技术很快运用到了细胞层面。

人们发现,只要冷冻速度足够的慢(1°C/min),细胞内的液体便能足够的渗出,避免内部结晶出现。

这一时期,不仅仅出现了第一例人体冷冻实验,冷冻也开始广泛用于细胞生物学层面。

例如:冷冻卵母细胞、皮肤、血制品、胚胎、精子、干细胞等等。

当时的冷冻胚胎数高达300万,活产率约20%。临床证明,比起体外受精的新鲜胚胎,体外受精的冷冻胚胎可以降低死产和早产。至于具体原因,依旧尚在研究之中。

到了80年代,发展出了玻璃化技术——通过快速冷却,形成无结晶的无定形冰。

当然,通过加入冷冻保护剂,能降低冰点,增加粘度,从而降低玻璃化的难度。实验表明,玻璃化冷冻比起慢速冷冻,保存效果更佳的“完美”。

2000左右,玻璃化正式用于卵母细胞的临床冷冻保存。不久后,一家医学公司,成功对兔子肾脏进行了玻璃化保存,并在复温后成功移植,功能无损。

迄今为止,人体移植器官的玻璃化保存,依旧还在积极探索中,不久的将来便可能实现。

虽然从细胞组织的层面上,冷冻技术已经大获成功。

但人体大脑和躯体的冷冻,依旧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玻璃化冷冻

虽然很多超低温技术支持者,认为大脑的玻璃化,能保证大脑不受损,留存大脑信息,足以在未来复苏意识。但也有人相信,人的思想意识是和大脑分开的,人死亡之后,意识会离开肉体。此时,再复活他们,要么成了空壳,要么成了另外一个人。

其实,从意识连续的角度来说,只要大脑保存得足够的完好,意识能够复苏当然是可能的。这本质上和睡了一觉,从植物人清醒,没有多少区别。

但重点是,大脑如何完好的保存?

当前所做的人体冷冻实验,都是在临床死亡之后。

一般在心跳停止5~8分钟内,称临床死亡期。

临床死亡的人,呼吸和心跳都停止了,中枢神经功能已经不正常,但尚处在可逆的状态。

心跳停止3~4分钟,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伤。

5分钟之后,大脑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损伤,救活之后会出现明显的后遗症。

也就是说,哪怕不冷冻。按照临床死亡标准,即便能救活,也会存在大脑后遗症。

但冷冻之时的玻璃化处理(有的甚至不是),时间实际长达数个小时。即便一开始就能及时替换保护液,把温度降到足够低,但从判定临床死亡,到降温时,也会超过大脑所能承受的损伤程度。

没有任何人能确定,这些临床死亡的人,在完成玻璃化冷冻时,大脑已经受到了多大的损伤。

而且即便能真的能完全无损保存,保存时间也不能超过1000年(各类辐射会破坏DNA,且只要不是达到绝对零度,细胞都会存在分子运动)。

所以,在玻璃化技术足够发达(当前还在细胞组织的水平)之后,哪怕能无损冰冻、解冻,也需要面临如何修复一颗损坏大脑的难题。

的确,未来足够发达的纳米技术,理论上能修复大脑。

但纳米技术修复后,必然挑战意识的连续性。

当然,这个问题也可以想到办法解决:

那就是通过发达的量子计算机智能技术,完美的复刻一份大脑分子(或原子)信息。并在冷冻的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就让纳米机器人,按照生前大脑分子信息,修复自然坏损的大脑分子细节。

这样就可以永远保存了,而且这样也保证了意识的连续性。

然而达到这样的科技之后,依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悖论:

例如:

总之,按照当前的临床死亡冷冻事实,以及冷冻的技术天花板,过去的所有冷冻人,几乎都没有复活希望。成功解冻唤醒大脑细胞之后,所有神经细胞的存活率也会远远低于正常值,会很快再次死亡。

更何况,很多冷冻人死亡都是因为绝症,未来必须有解决相关绝症的技术才能复活。

不过,比我们更远的未来,复活比我们更近未来的保存足够完好的冷冻人,是可以实现的。

但即便有那样的技术,对人体大脑修复来说,也是相当大的挑战。

对于一个损伤90%的大脑皮层来说,即便只损伤10%,纳米机器人需要修复的纳米单位也高达 1024 个。

利用未来的超级量子人工智能机器人,控制一亿个纳米机器人,进行同时修复,每秒修复一个纳米级单位,也需要修复:

317097919年,也即,3亿年

当然,也可以建立大脑分子层面的空间函数,进行相似性的修复,这样修复速度就会快很多。

但这样修复之后,依旧会面临,复活的人是否还是曾经那个人的问题。

而且,在那样的社会,人们会更热衷于对自己(活着的人)的修修补补,而不是去冒着风险复活一个可能不再是曾经那个人的亲人。

当时的社会,必然也会存在相应的伦理规则、法律约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冰冻   胚胎   结晶   损伤   期限   大脑   细胞   多年   意识   自然   技术   玻璃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