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王朝的复现-中药打开古代遗迹之门

千百年来,在五花八门的中药里有着一味名称“高贵”而来源很奇怪的药材-- “龙骨”。在东汉时期,它便出现在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剂中,魏晋时期的《本草》也可见其名,后来在陶弘景的《注本草》名医别录》和沈括的《梦溪笔谈》等等各种与中药有关的著述中也有它的身影。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龙骨”是可治男子阴虚、女子漏下、小儿惊厥、伤寒痢疾、创伤出血等60多种病症的“神药”。世人皆称奇,却少有人关注它是何物,也没有人在乎它包含着什么信息。


被“商业机密”蒙蔽的“甲骨文之父”

1899年盛夏之际,官居清朝最高学府、主管国子监祭酒的金石学家王懿荣因身感不适,疑心患了疟疾,便差人前往他经常光顾的药店达仁堂抓药熬制。在取回中药后,王懿荣照例查看了各种药材,很快便注意到这味颇有名气的“龙骨”,原来是一些龟甲、兽骨的碎片。当他准备翻检其他药材时,脑中却似隐隐传来一声悠长的呼唤,将他的目光拉回至这些甲骨碎片。当王懿荣再仔细端详时,却忍不住欢呼雀跃起来,因为手中的“龙骨”没有刮削干净的表面竟然契刻有一些从未见过的符号。虽然他并不理解这些奇怪的图案代表何种含义,但是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让他意识到,它们应该是华夏先民所创造,向世人传递着来自遥远时代的“加密”信息,等待着“有缘人”的到来。

王懿荣深知这些“密码”的重要价值,顾不得熬制中药,便马不停蹄地进行解密工作。通过对“龙骨”上符号的仔细辨认,他发现一些较大的甲骨上面,符号排列整齐,书写虽有独特之处,却与先秦时期流行的金文、小篆等文字颇有相似之处。经细致查阅典籍,他认为这些“龙骨”上面的符号,可能是比金文更早的文字。随后,他便分遣仆从前往北京各大药材铺,许以重金收购有字的“龙骨”。于是,王懿荣便成了最早认识甲骨文并收藏甲骨的学者,也当之无愧地被冠以“甲骨文之父”的称号。大致与他差不多时间,嗜好金石学的小说家刘鹗和天津的孟定生、王襄也都开始辨识和搜集甲骨。


为尽可能搜集甲骨,王懿荣还向北京的药店和药材商人叮嘱,若是有贩售“龙骨”的药材商,直接引至王府便可,于是他便见到了他最重要的“龙骨”供货商--山东老乡范维清。或许是出于同乡的亲近感,王懿荣格外高兴地拉着范维清观看他送来的“龙骨”,告诉他上面刻画的符号乃是有3000年历史的上古遗文,在“强饮二大白” 他脱去上衣,光着臂膀为范氏诸人泼墨挥毫,每人都赠予对联或是条幅。范维清看着手中“农事渐兴人满野,霜寒初重雁横空”的对联,脑中想的却是自己贩卖的药材竟然是珍贵的古董,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拿着顽石一样看”!王懿荣似乎没有意识到这位老乡的真正身份是无利不起早的商人,他的“热心”之举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提醒了范维清“龙骨”所具有的重要商业价值。结果,后来王懿荣向范维清打探甲骨的出处,这位山东老乡为了保住“商业秘密”,垄断甲骨买卖生意,防止王懿荣绕过他派人直接去出土地收购,故意错指甲骨出自河南汤阴,害得刘鹗也接着被忽悠,在中国第一部甲骨学著述《铁云藏龟》内写上了“龟版己亥岁出土在河南汤阴西县属之古牖里城”。再加上北京的甲骨学研究者大多足不出户,只是坐等货物上门,导致甲骨的出土地成了一个不解之谜。

范维清和其他药材、古董“二道贩子”一面向买家隐瞒甲骨出土地信息,高价售卖;另一方面则向卖家隐瞒甲骨价格消息,低价购入,心安理得地做着中间商赚取差价。他们自认为耍着小聪明,随口用汤阴、卫辉之类虚假的出土地信息糊弄甲骨收藏家和研究者们,让不少从北京等地远道而来收购甲骨的人在这些地方扑了个空。汤阴等地的民众别说是没甲骨可卖,就是连之为何物也是一无所知。另一方面,北京的金石学家们凭借着敏锐的学术嗅觉,还是从这些虚假的信息里面找出了些许线索,用这假的“九阴真经”练出了真功夫--将目光投向了中原大地的河南,股商王朝的龙兴之地,这里必然是甲骨的诞生之地。


王懿荣对“龙骨”的解密让世人叩响了殷商王朝的大门,正当这座大门缓缓发出声响,有开启迹象之时,却不料中华大地上的一场劫难,让这座大门又继续沉寂了下去。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八国联军人侵中国。王懿荣得知国家有难,不顾年迈体衰投笔从戎,招募了数千名乡勇共同抵御外敌。当他听到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携着光绪皇帝西逃出京消息,知大势已去,便携家人投水自尽,以殉国难。

“庚子之变”后,王懿荣家道中落,其后人为偿还借债,将其悉心收藏的甲骨卖给了他的好友刘鹗,也算是让这些至宝有了最好的归宿。刘鹗在好友罗振玉的鼓动之下,将自己收藏的甲骨悉数用墨拓印后印刷出版,是为前述之《铁云藏龟》。而后又有孙诒让据《铁云藏龟》作第一步考释甲骨的著作《契文举例》,二人的研究开启了甲骨学研究的先河,但他们对于古董商所言甲骨的出土地,并没有去核实的想法。

揭开甲骨出土地之谜

浙江上虞人士罗振玉继王懿荣之脚步,继续追寻甲骨的来源之谜。他在甲骨现世之初便已耳闻,恨不得立马冲到王懿荣家里一瞧究竟。1901年,他在刘鹗家里终于得见甲骨庐山真面目,不由得感叹道:这是汉代以来的饱学之士都未曾见过的稀世奇宝啊!他与刘鹗仔细查看了甲骨上的刻画符号,确认了其为失传已久的文字,是由古人用刀刻划而成。罗振玉深知甲骨流传数千年能保存下来已十分不易,便自觉地担负了将其文字流传下来的责任,一面自己开始收藏甲骨,一面鼓动刘鹗刊布收藏的甲骨,试图推动甲骨学的研究。


罗振玉对于田骨出土地信息的关注,主要源于学术界的挑战。在甲骨拓本刊布之后,不但没有引起学术界多少关注,反而出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比如著名革命家兼朴学大师章太炎就说:从来没有听说过骨头能够流传千年不腐,龟壳也不是什么灵宝,怎么可能经历几千年而不化人尘埃。至于甲骨上面的符号,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没有一部书记载过古人曾经在龟壳上刻画文字。甲骨的各种说法,指不定就是古董商用来招摇撞骗的说辞!至于研究甲骨,只不过是一帮沽名钓誉的酸腐文人在作秀而已。

章太炎等人的质疑让罗振玉哑口无言,也进一步推动了他对甲骨的探索。他通过对手头甲骨的研究,发现坊间流传的几处出土地信息都是错的,便试图通过探寻甲骨的出土地,再结合相关的历史记载与研究,找到合适的答案。1909年,日本学者林泰辅将他发表在日本《史学杂志》上的论文《关于清国河南省汤阴县发现的龟甲兽骨》,委托在北京居住的“文求堂”主人田中庆太郎转交给罗振玉。罗氏见此文旁征博引、论述精彩,认为可补充自己数年前为《铁云藏龟》作序时的不足,并进一步启发他的研究,于次年出版了让他跻身于国际一流学者之列的《殷商贞卜文字考》一书。在书中,他第一次指出:甲骨的发现之地,乃是在安阳县西五里的小屯村!这里正是《史记》等历史典籍中提到的“殷墟”。甲骨出土地之谜,至此终于大白于天下了!至于如何得知,他只言“询知”,而向谁“询”得,则只字未提。或许是他为了保护某个破坏“行规”,透露了真正甲骨出处信息的古董商人,故意如此模糊处理。此外,也有说法是罗振玉找到了范维清并说服他透露了出土地点。当然,不管是通过何种途径得知,罗振玉在揭开甲骨出土地之谜上拔得头筹。1915年,罗振玉又亲自前往小屯村一带作调查,成为第一个亲赴甲骨出土地的中国学者。


近代史上最大的甲骨收藏家

既然弄清楚了甲骨的“出生地”,那么它的“身份”是什么呢?罗振玉在刘鹗处最初见到甲骨,略作查看就指出它属于殷商时代的遗物,上面的刻纹为占卜用的卜辞。在《殷商贞 卜文字考》中,罗振玉进一步指出:在甲骨卜辞中提到了18个殷商帝王的名谥,据此弄清了甲骨的身份:它属于殷商王朝晚期,是由史官掌握的重要史料,是比流传下来的正史史料还要正宗的“史书”。至于位于洹水之阳的小屯村,史书早有记载,其地为殷墟,罗振玉据史书认为它是商王武乙的都城。而另一位甲骨学家王国维否定了这一说法,他在《说殷》中认为“今龟甲兽骨出土皆在此地,盖即盘庚以来殷之旧都”,即殷墟为盘庚迁殷至帝乙时期的都城,而后董作宾又进一步认为殷墟当属盘庚至帝辛(纣王)时期,为多数学者所认同。不过,罗振玉首次将出土文献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以甲骨文证明传世文献中关于殷墟说法的正误,在方法上启发了后人的研究。闻名于历史、考古等领域的王国维“一重证据法”,当有罗氏之功劳。此外,罗振玉还依据《说文解字》等典籍,参照金文、籀文、篆文等中国古文字、“识文字、断句读”,破译甲骨文字干余字,王国维毫不夸张地评价:“审释文字,自以罗氏为第一!”虽然罗振玉仍有诸多文字尚未释出,考释出的文字也有错误,但是给后人的破译工作奠定了基础,他提出的问题,诸如《殷墟书契待问篇》、商代世系研究等。给破解甲骨文和殷墟之谜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堪称甲骨学的一代宗师!通往殷商文明的大门就此开启!


在发现小屯村的基础上,罗振玉的甲骨收藏是突飞猛进。他之前的收藏与其他人一样,都是通过古董商购得。由于王懿荣的“善意提醒”,甲骨的行情是水涨船高、价格一路飙升,尤其是有字的甲骨是按字售卖,价格最高达到每字四两银子,罗振玉只好有选择性地购买有新异之字的部分。在知道甲骨出自小屯后,罗振玉派人多次前往购买,以至于在他收购后,“小屯存骨,信乎已罄”!据统计,他最后收藏甲骨数目达到了二、三万片之多,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甲骨收藏家。另一方面,由于罗振玉等人的大肆购买,进一步刺激了安阳的村民大肆挖掘甲骨,对遗址和其他遗物毁坏很多。

中国考古时代的序幕缓缓拉开

大约在公元前1044年的一个甲子日早晨,周武王姬发率伐纣联军占领朝歌,用来占卜的甲骨随着延续500多年的殷商王朝湮灭于历史,后来人甚至不知殷商先民曾在龟壳、兽骨上刻画书写文字,即使是有人偶尔在小屯的土地中翻检出破碎的甲骨,也都不曾留意上面的文字。直到 19 世纪中叶,小屯村村民在耕种时,经常从田地里翻出一些明显在地里埋藏很久又搞不清楚来头的骨头,便随手处置,或扔在了田埂、河边,或掺着其他肥料又填回土里。


至于这些“一无用处”的骨头何时变成了“龙骨”,则有另外一个“普通人”的“不普通”的故事。小屯村有一个叫李成的剃头匠,流年不利,接连二三生了好几场病,先是得了疟疾,好不容易扛过去了又浑身瘙痒、长满脓疮。他没钱看病买药,便听村儿里的一个书生的建议,在村外河边拣了几块骨头,研成粉末抹在了脓疮上,没想到很快便止住了脓血,瘙痒症也有了好转,没过几日便完好如初了。后来,李成便在剃头挑子上放了一个装有骨粉的木箱,沿街叫卖治疮止血的“神药”,成了“半路出家”的郎中。有药材商见这骨头有疗效,便开始收购,并说这就是中药里比较少见的“龙骨”,于是小屯村村民在闲暇之余,又多了一项搜集、变卖“龙骨”的赚钱生意。药材铺收购的“龙骨”越来越多,便广开销路,将之贩卖到了全国各地。因缘际会之下,“龙骨”和“伯乐”王懿荣在北京相遇了,于是便有了开篇的故事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王朝的复现。中国考古时代的序幕,也在甲骨的“解密”中缓缓拉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王朝   汤阴   甲骨   殷墟   殷商   龙骨   遗迹   北京   药材   中药   古代   土地   文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