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动!这位女科学家:揭开16万年前的“秘密”,成果连登《自然》《科学》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这里有连绵起伏的雪山,清澈蔚蓝的湖水,是无数人心中的圣地,然而与此同时,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也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如今,雄伟壮观的布达拉宫已是雪域高原的象征,玛尼堆、风马旗则见证着文明的延续,但在更为久远的时间维度上,人类何时踏上这片土地,又是如何生存繁衍,一直是科学家们思考的难题。

2019年,毕业于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的古人类学家张东菊,首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经过对一件人类下颌骨化石的分析研究,张东菊团队确定其为青藏高原上距今至少16万年的丹尼索瓦人,该化石也成为了当时青藏高原上最早的人类活动记录。此后,这一重要发现发表在了《自然》,并入选了2019年的“世界十大科学突破”和“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张东菊,山东大学考古学2000级校友,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

高原行者,探寻古人类存在的证据

丹尼索瓦人最早发现于丹尼索瓦洞,2010年,通过对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山脚下一个不起眼的洞穴内发现的牙齿和指骨化石进行DNA分析,科学家发现了大约5万年前广布于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的姐妹群——丹尼索瓦人,该研究被《科学》杂志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一。

巧合的是,也是在这一年,张东菊结束了在兰州大学博士阶段的学习,开始和一块古人类化石打起了交道。这是一块人类下颌骨化石,于上世纪80年代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白石崖溶洞被发现,但直到几十年后,才引起科研人员的重视。经过对化石进行测年、体质形态和古蛋白质等分析,最终,张东菊团队确定其为青藏高原上距今至少16 万年的丹尼索瓦人,并将其命名为夏河丹尼索瓦人,简称夏河人。

基于MicroCT扫描数据重建的夏河丹尼索瓦人下颌骨模型

2018年和2019年,在研究化石的同时,张东菊和她的团队两次对白石崖溶洞进行考古发掘,最终成功在沉积物中提取到丹尼索瓦人的DNA,从而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神秘人种在青藏高原的存在。此后,他们的研究成果分别在2019年和2020年发表于《自然》杂志和《科学》杂志,引发了世界学术界的轰动。

从2010年初次见到这一小块人类颌骨化石,到几年后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张东菊如同一位思维缜密的侦探,通过在青藏高原的大量考古调查,一步步拼凑起数十万年前人类存在的证据。这一成果不仅打破了学术界对于人类在青藏高原的活动历史不早于4万年的固有认知,将青藏高原的人类历史向前推了十几万年,还提出了早在十几万年前灭绝的古人类就能够适应高海拔环境的可能。

成就越是耀眼,过程就越是艰难,在自然环境恶劣的高原从事野外考察本身便困难重重,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克服语言问题,然而张东菊的身上似乎天生有着一种坚韧的力量,对于科研工作的热爱让她始终坚持在选定的道路上,并且获得了应有的回报。2022年,张东菊荣获“第十七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及“第十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

情系山大,与考古学的不解之缘

2000年,是新世纪的开始,也是张东菊人生中崭新的一页,这一年,她被山东大学考古学专业录取,成为了无数光彩熠熠的山大考古人中的一员。

山东大学考古学科发端于上世纪20年代,1928年身为齐鲁大学助教的吴金鼎先生发现了龙山镇城子崖遗址,标志着山大考古学科的开始。1934年由文史系、生物系师生组成的考古队参加了中研院史语所在滕县安上遗址的发掘,标志着学校考古研究的起步。1972年,山大创建考古学本科专业,是全国较早建立考古学专业的高校之一,并先后获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

可以说,山大积淀深厚的考古学科与实力雄厚的专业教育为张东菊投身考古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山大考古学的培养机制也对她后来的学术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帮助。大一开始,张东菊和同学们就开始读专业文献和专业期刊,接触第一手研究资料。课堂上老师会推荐一些期刊,下了课张东菊就会去图书馆查阅这些期刊。大学四年,张东菊与考古结下不解之缘,并满载回忆与收获。

近年来,山大考古学专业在继承前人教育经验的基础上,融入时代特色,结合多年来学生培养的理念,创造性提出并建立了“课堂-田野-实验室(博物馆)”三位一体教学体系,拓展学生学术视野,优化学生技能养成,在考古教学改革方面起到引领作用。此外,专业还依托综合性大学优势,与校内外、国内外材料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医学等专业开展广范围、多渠道的多学科交叉教研探索,致力于培养创新型考古文博人才。

考古学专业与欧美亚太国家和地区30余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学术交流与联合培养

自2017年以来,考古学专业引进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人,已经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科梯队。专业硬件设施齐全,山东大学考古资料室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拥有各类藏书近两万册。考古专业现有实验室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设备最为齐全、分类最为完善的考古学科实验室之一。

2019年,山大考古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考古学导论》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人类骨骼考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入选国家级一流虚拟仿真课程。近年来,考古学专业毕业生70%以上进入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伦敦大学学院等国内外重点院校继续深造。部分毕业生进入机关、学校、博物馆等领域就业。

作为一名从山大走出的考古人,虽然已经毕业多年,但张东菊仍旧对当时的大学生活记忆犹新,其中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学校浓厚的学风。“每个人都是匆匆忙忙的,要么去上课,要么去上自习。身边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师兄师姐,学风非常好。”

正是在这样的优良学风熏陶下,张东菊坚定了投身考古的目标,她在兴趣和热爱的指引下不断探索,为每一次的发现而感动,为每一个科学问题的破解而欣喜,她说,“能畅游在广阔无边的知识海洋中,为重现古人类历史画卷添砖加瓦,我感到无比自由和开心。”

欢迎关注“山东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第一时间获取关于山大的最新资讯!

素材来源:山大人、山东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夏河   山东大学   青藏高原   考古学   中国青年   化石   科学家   学科   年前   成果   人类   秘密   自然   发现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