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白衣领职,儿子刀口余生,唐朝父子宰相凭什么能躲过明枪暗箭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豪门政治的时代,以“五姓七望”为代表的豪门家族,执大唐牛耳三百年,可谓风光无两。

比如从武周到睿宗的二十余年,就出了两组最牛“父子三人组”:同朝为侍郎的崔挹、崔湜、崔液父子;先后出任宰相的韦思谦、韦承庆、韦嗣立父子。

与崔氏、韦氏父子相比,同时代的陆元方、陆象先这对父子宰相,实在算不上什么新闻。

但请别忘了,“否极泰来”过后常常是“泰极否来”,人们只看到“贼吃肉”的风光,却看不见“贼挨打”的凄凉。掀开历史的盖板,露出的全都是他们的斑斑血泪。

比如崔湜,被一道圣旨赐死在流放途中。再比如韦嗣立,靠宁王李宪(唐玄宗的大哥)的哀求才保住了性命,最后老死在流放地。

至于遭遇灭门、灭族大祸的事件,多得不计其数。

从这一点上来说,陆元方、陆象先父子可谓创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父子俩虽然也遭遇了危机,但却有惊无险地走过了人生的旅途,更难得的是,他们还收获了世人一致的好评。

陆元方最大的一个特长就是有识人之明,武则天每遇升迁任免之事,总是要与他私下商议。陆元方也展现了出色的眼力,他所推荐的韦安石、崔涣、崔玄暐、陆象先等人,先后都当上了宰相。

为国举才这种事很敏感,稍不留神就会被扣上“结党营私”的帽子。

人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作为政治人物,贪污受贿不是大罪,品行恶劣似乎也无关痛痒,唯独结党营私很要命。

陆元方就曾经被扣上了这顶杀人的铁帽子。

有人弹劾陆元方,说他所举荐的人要么是亲属,要么是朋党。这一道弹劾书立刻就触碰了武则天敏感的神经,她一把将弹劾书摔在陆元方的眼前,让他做自辩。

陆元方却不慌不忙地解释说:“我推荐的人当然是我所熟悉的人,我只知道这些人有才能,哪管他是我的亲友还是仇人?”

记得电视剧《走向共和》中有个类似的桥段,有人弹劾李鸿章“任人唯亲”,李鸿章暴怒:“放屁,不任人唯亲,难道让我任人唯疏?”

理事这个理,非亲不足以了解其才能,非亲不足以让团队和谐,但没人敢这么说,因为只要舌头打个滚,它就等于皇帝最忌讳的“结党”。

陆元方没有李鸿章的“魄”,说得比较婉转,但还是惹恼了武则天。

说起来陆元方在这方面是个“惯犯”了,早先他因为与李昭德关系亲密而遭到贬黜,如今依然不吸取教训,还公然为自己的行为辩解。

于是武则天决定给陆元方一个羞辱性的处罚:白衣领职。

所谓“白衣领职”,就是职位被撸掉了,成了白丁之身,但是磨还要拉,地还要犁。

你可能说这不挺好吗,停薪留职,很滋润啊。这是现代人的思维,对讲求身份认同的古人来说,白衣领职就是一种羞辱。

可陆元方像是中了邪一样,他转头就给武则天又推荐了一个人才——崔玄暐,俺好朋友。

这个犟种,你说他胖,他还喘上了!

该轮到武则天“喘”了,她跌坐在龙椅上愣了很久,终于认定:看起来陆元方真的无私。

就这样,陆元方躲过了一次危机。后来,当来俊臣陷害陆元方时,武则天还法外开恩,充当了他的保护伞。

这么一看,“结党营私”与“大公无私”的界限毫无标准可言,那把尺子完全存在于一念之差之间。

那么,陆元方到底是善于伪装的演员,还是真的大公无私呢?

星云大师说:“要看一个人,就要看他大起大落时,在利益、情义、贫困当前,他怎么拿捏方寸、如何权衡轻重。”

那就让我们看看陆元方在大起大落时的处世之道。

某一阶段,陆元方家境衰落,经济上非常拮据,于是决定卖掉洛阳的祖宅“锦绣园”以缓解困境。

正好有个商人看中了,双方在价格上也没什么分歧,便很快达成协议,并交割了定金。

就在此时,河南太守得知陆家出售“锦绣园”,赶紧找到陆元方,表示希望陆元方能将宅子卖给自己。

这位太守曾经有恩于陆家,且他出的价格要远高于商人。无论从人情,还是现实利益角度,陆元方都应该与商人解约。

但陆元方居然以信义为由,拒绝了太守。他的这个举动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陆母更是指责陆元方不懂得知恩图报。但陆元方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履行合约。

消息很快传到了坊间,那位商人理所当然地产生了怀疑:该不会是这座宅子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毛病吧?

这个时候,陆元方其实可以乘机同意解除合约,但他却耐着性子让商人将锦绣园里里外外又仔细勘察一番,直到对方确认没有任何问题。

商人很高兴,跟陆元方大谈投资计划,说要把锦绣园改造成高档酒店。陆元方却无事生非:不行啊,我这所宅子本就是按民宅设计的,不适合做酒店,你会亏本的。

商人愣住了,怎么还有这么傻的卖家?别人都是自卖自夸,他却暴自己的短处。

由此星云大师断言:陆元方在窘迫之中,依然坚持守信,不妄言,他的人品,已昭昭然在言行之间展现。

面对武则天的威胁,陆元方依然不改本色,坚持自己的举荐标准,倘若没有那股忠贞无私的浩然正气,怎么可能做得到呢?

如果说陆元方只是被武则天“小惩小戒”,陆象先则是被刀架在了脖子上,与死神擦肩而过。

先天二年,唐玄宗发动“先天政变”,打败了太平公主,并迫使唐睿宗将皇权交到了自己手中。

控制了时局后,唐玄宗的第一件事就是大清洗,由太平公主提拔的五位宰相崔湜、萧至忠、岑羲、窦怀贞、陆象先全部被押上了刑场。

就在刽子手的大刀即将落下时,唐玄宗的一纸诏书飞马赶到,将陆象先从死神身边抢了回来。唐玄宗还在诏书中说了一句很感人的话:“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原来,唐玄宗此时才得知,陆象先虽然是由太平公主举荐,却并不依附于太平公主,甚至还曾经为唐玄宗仗义执言。

那时候太平公主与唐玄宗姑侄俩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有一次太平公主召集五大宰相商议,准备提请太上皇废掉唐玄宗。

会上陆象先公然顶撞太平公主,坚决反对这个提议,以一己之力挫败了太平公主的阴谋,也惹怒了太平公主。

但陆象先并没有以此邀功,暗中去投靠唐玄宗,甚至没对任何人提及此事,以至于差点遭到唐玄宗的清洗。

唐玄宗感激之余,将清洗太平公主一党的重任交给了陆象先。

先天政变时,一群大臣向唐睿宗表忠心,纷纷提交名帖表示与唐玄宗势不两立。结果事变后名帖落在了唐玄宗手里。

唐玄宗将证据交给了陆象先,让他按图索骥,抓捕这些官员。陆象先接过名帖,顺手将它们扔进了火炉,惹得唐玄宗勃然大怒。

陆象先解释说:“这些大臣为太上皇赴难是忠心啊,您以德行教化天下,怎么能杀忠义之士?烧了它天下人心自安,大局才能稳定。”

唐玄宗恍然大悟,这才意识到自己的不妥,也理解了陆象先用自己的前途换取天下安宁的一片苦心。

事实上,后来在追查余党的时候,陆象先不是抓住机会献媚,而是反过头来保护了很多受太平公主牵连的官员。

后武则天时代的大唐是个政局极度动荡的时期,大臣们不投靠某一方势力很难生存,可是投靠任何一方往往又招来杀身之祸,所以,那个时期出了一堆如宗楚客之流,左右摇摆、上下横条的小丑。

而陆家父子却始终做“孤臣”,不依附于任何一方势力,始终保持一颗正直公正的心,竟然奇迹般地躲过了凶险,并且获得了各方势力的一致好评。

《旧唐书》作者刘昫就将陆家父子的成功归结于“孤立”:“象先益高人品,尤著相才,全济有名,孤立无祸。”

不过,“孤立”这东西很奇怪,有人想“孤立”却做不到,有人不想“孤立”,却又不得不“孤立”。

比如陆家父子,我认为他们选择“孤立”,除了个人的智慧和道德坚守外,就有不得不“孤立”的成分在里面。

开篇我们就提到,唐朝是豪门政治的时代,但这些豪门不具备地理上的普遍性,而是仅指以两京为中心的关东、关中、河东、河北和河南地区的豪门望族。

陆氏也是豪门家族,但他们只是江南豪族,一个在大唐帝国政治核心版图外的“二流家族”。

唐朝的“五姓七望”相当高傲,他们只在固定的几个家族内部通婚。比如荥阳郑氏,人家连陇西李氏皇族都瞧不上。宰相薛元超出身河东豪族薛氏,即便如此,他想娶“五姓女”却终生未能如愿。

婚姻背后绝不是毫无意义的身份显摆,而是家族利益,说白了,这些相互通婚的豪族之间,已经形成了牢不可破的利益链。

作为江南豪族的陆家,陆元方、陆象先父子虽然贵为宰相,但他们的婚姻对象依然摆脱不了江南士族集团的圈子,想融入北方豪族集团接受根本不可能。

正是在这种风气下,陆氏父子注定会被孤立于豪门政治的大门外,哪怕有皇帝的垂青和提拔,他们也逃不脱“孤臣”的命运。

假如陆家父子非要往这个圈子里钻会是什么结局?

除了炮灰,我实在想不出来还有什么别的下场。与其如此,做“孤臣”难道它不香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宰相   太守   父子   豪族   明枪暗箭   结党营私   太平   刀口   余生   孤立   唐朝   豪门   白衣   商人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