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大墓疑云-一座建造在削平了小山上的皇族墓葬

位于杭嘉湖平原西侧的浙江省安吉县,临近太湖,三面环山,植被茂密,生态环境优美。

从安吉驱车北上,行驶大约十千米。便可来到递铺街道古城村的龙王山脚下,这是一片丘陵起伏,河流环绕的静谧之地。

夜晚传来一声巨响

2014年2月8日晚上,还沉浸在春节热闹气氛中的古城村村民被一声巨响惊醒。声音明显是从龙山古墓八亩墩方向传来,这声巨响也引起了文物工作者的注意。

第二天文保员上山巡视,在巡山过程中发现了一些新鲜的泥土,文保员立刻通知了警方。

安吉公安机关接到报警后,第一时间派人赶到现场,发现了一个位于山顶的盗洞。四周由竹叶掩盖,显得非常隐蔽。

其实,早在2011年八亩墩古墓已经经历过一次盗扰,2014年的这一次盗扰更是后果严重。由于盗墓分子采用炸药爆破手段,炸到了墓底之后,又向土墩中心方向横穿而过,直达大墓的“心脏”。给原本已经十分脆弱的八亩墩又带来了更加严重的伤害。

为了古墓和文物的安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一边加强对现场的保护,一边向国家文物局提出了对八亩墩进行抢救性发掘的申请。

2016年3月,国家文物局终于做出批复,大墓发掘进入了准备阶段。由于陵园面积巨大,发掘的前期准备头绪繁多,国家文物局还专门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在现场对发掘方案进行了讨论。

2016年11月,在考古工作者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准备工作均已就绪。

安吉县位于浙江西北,太湖南岸,天目山北麓,与江苏茅山余脉的交接处。从安吉历年来出土的文化遗迹和遗物来看,这里是太湖流域古人类的发源地,也是长江下游地区南来北往的古文化通道。先秦时期,安吉还是一段时间内古越国中心所在地,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考证位于安吉递铺街道古城村的古城遗址就是一座越国早期的都邑。

八亩墩的考古发掘,对于安吉古城的规模、时期和性质的确定会是一次重大突破吗?

安吉古城遗址位于安吉县递铺街道西北15千米处九龙山下的古城村,安城至良朋公路横贯东西穿越遗址,将其分割成南北两块。沿着开往古城村的公路一路向北,经过路边立着的安吉古城遗址龙山越国贵族墓群标志碑后,再往前不远,便能看到安吉古城。

2014年底,八亩墩的盗墓案件侦破,盗墓分子被捉拿归案,还追缴回来四件原始瓷器。

根据早期散落在墓葬群中的碎片和追缴回来的瓷器,专家们初步判断墓葬时代为春秋晚期。

追缴回的原始瓷器

2016年底,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建的考古队正式入驻安吉县递铺街道古城村,对龙山107号古墓葬的发掘工作正式启动。考古队首先进行的是地表清理测量和拍照等工作。

墓葬规格不同寻常

墓葬周边这片看似寻常的水域,可不是一般的鱼塘,经过实地勘察,考古队员发现这是当年建墓的时候人工挖出来的隍壕。世事变迁,经过几千年的变化,隍壕也变了模样。

隍壕变水塘

墓园的西边还是能清晰的看出隍壕的痕迹,墓园的南边由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兴修水利工程的原因,隍壕的部分段落改建成了小水库变成了今天的鱼塘。

隍壕作为古代墓葬的附属设施,不仅起到保护陵园的作用,同时还是身份的象征,也是高等级王陵的标配之一。

目前为止,在浙江省境内考古发掘的越国墓葬中,发现外围有隍壕的只有三座,一座是浙江绍兴的印山越王陵,另外就是安吉八亩墩和旁边的九亩墩了。

按《周礼》规定,隍壕只能是周天子才可以筑的,非周天子不得筑,否则就是僭越

八亩墩墓园结构非常清晰,共三层,由主墓、陪葬墓、隍壕三部分构成,是一个要素齐备,相对封闭的高等级墓园,而且封土达到三丈。

根据《周礼》记载,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筑到三丈的礼制规定。八亩墩的等级已经基本达到了周天子的标准,难道墓主人是周天子级别的历史人物吗?

2016年12月,考古队经过研究决定,八亩墩的考古发掘遵循从外围到中心这样一个工作步骤。经过一个月时间的地表清理工作后,考古队开始对外围陪葬墓进行发掘。为了能找到更多与主墓相关的信息,陪葬墓与主墓之间的空白地带也成为发掘的目标。经过初步发掘,队员们发现所有陪葬墓的分布和朝向都显得非常有规律。

从陪葬墓的布局来看,它是紧紧围绕中心主墓成两圈,就是内外两圈围绕中心主墓,每一座墩与墩之间的间距非常近,从布局上来说是非常有规律的

经过一段时间的勘探和发掘,考古队员已经逐步弄清了陪葬墓的营建方式。从墓葬的朝向来看,外围的31座墓葬,除了一座是南北向外,其他30座都是东西向,而且都有朝西的墓道。由此推测,大墓的结构应该是一个东西向的“甲”字形。

经过对主墓的实地勘察,考古队员发现八亩墩M107号大墓是在修整后的小山顶部由人工夯筑而成,由上下两层 覆斗状土台和封土构成。土台底边长70米,宽约50米,人工营建部分的垂直高度达15米,所用土石方量达两万多立方米。

考古队员在墓道两侧及底部发现木桩、竹篱笆及多道横撑木朽烂痕迹,圆形立柱半包在墓道壁内,立柱之间有密集的竖条状竹篱笆。它们和墓道底部及填土中发现的横向撑木组合共同支护起一条东西向的巷道。

木桩、竹篱笆及多道横撑木朽烂痕迹

器物坑发现

为了更加准确的找到器物坑,考古队在M107号主墓与陪葬墓之间的四周山坡约2000平方米范围内,首先用探方法进行了平面揭露。

2019年9月清晨,工地如往常一样忙碌,在M107号主墓的北坡,两位考古队员正在安装避雷针进行预埋接地线,突然发现了一件陶罐。随机考古队组织大家对这件陶罐的周围进行清理。

两件泥质陶盆、硬陶罐赫然出现在眼前,队员们立马意识到这里可能就是一直苦苦寻找的器物坑遗存。

接下来的几天,考古队的工作重点就是围绕在这三件瓷器的周边寻找坑壁,在陶罐南侧上坡发现较为清晰的坑壁迹象,坑壁内侧呈现一条西向宽20厘米左右的完全区别于坑壁红砂石的黄色沙埋土。随后,考古人员沿着黄色砂埋土向东西两端延伸寻找。期待已久的器物坑终于在考古发掘的最后阶段露头。

这条长条形的器物坑,像一条蛟龙盘踞在半山腰,非常壮观。

坑内埋藏有各式各样的器物,有泥质陶和夹砂陶器,印纹硬陶罐、坛还要品质上乘的原始瓷器,带着盖子,体量很大,摆放整齐,两个一排,三个一排,显得非常有规律

这么长的一个陪葬坑里面埋藏了那么多大的印纹陶的罐子,它基本上是两种器物,一个是大坛子,还有他们叫原始瓷的盅式碗,基本上是这两大类,如果放到北方,这样的墓葬的话它是有一套的礼器组合

众所周知,春秋时期越地礼制化进程跟中原比相对落后,八亩墩的发掘,可以看出当时的越国拥有着自己独特的一套礼制。不管是墓园结构、器物坑还是独占山顶的墓葬位置都遵循了某种制度,或许这套制度正代表了越国当时最高等级墓葬的规制。那么,墓葬主人究竟是不是某位越国国君。

椁室中发现大量绿松石

椁室位于墓坑中后段,为长方体箱式结构,长8.6米,宽2.4米,椁外有二层台,独木棺位于椁室中部,长3.9米,宽0.69米。考古队员在清理到距离椁室还有60厘米处的地方时,发现了之前的盗洞痕迹,此时,队员们的心情顿时紧张起来,心里猜到墓葬怕不是已经被盗扰。果然清理到椁室的时候,考古队员发下了零碎的随葬品痕迹,未见到完整器物,当考古队员清理到椁室底板时,发现了大量绿松石材质小饰品,皆是十分细小的管状物和穿孔小珠,还有带孔的月牙形小器物。制作精巧,数量众多。

清理绿松石对考古队员来说相当考验耐力,队员们只能用牙签把绿松石一点一点剔出来。

在墓主人胸部位置,考古队员发现的绿松石管、珠更是难于计数。众多绿松石珠子中有的仅仅只有半粒芝麻大小,却每粒都有穿孔,其工艺之高超令人震撼。不仅如此,人们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绿松石的品质也非常高,绝非一般人可以享用

春秋战国时期,不同的地域,不同等级的墓葬,它随葬玉石类的材料是有一些地域上的不同的,可能这个也反映出了一个地域还有一个文化的因素在里面

发掘成果专家论证会

2019年10月31日,考古队在安吉举行了龙山107号墓考古发掘成果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初步判定安吉八亩墩墓葬在时代上早于绍兴印山越王陵,墓主人应该为越国某一位国君或国君夫人,有的专家甚至大胆猜测,墓主人就是印山越国王陵墓主人越王允常的父亲,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践的祖父夫镡;但是,也有专家认为八亩墩107号大墓是一座女性墓葬,它和对面的九亩墩墓葬同属于一对夫妻异穴合葬墓。而陪葬品出土的少量吴文化性质的器物说明存在吴越通婚的可能性,这些推测还需要考古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才能找到答案。

数年的艰辛发掘,八亩墩越国墓葬群的田野考古工作终于告一段落。而对出土文物和古代信息的研究工作也正在孜孜不倦的开展之中。今天的人们可以通过八亩墩的葬制、葬俗来了解春秋时期越国的制度和社会发展状态。

勾践称霸是东周历史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辉煌的背后离不开他的先辈前代越国国君允常和夫镡统治时期所积蓄的力量。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越国早期神秘的过往将通过这一座座土墩大墓跨越时空,鲜活的呈现在人们面前,讲述出一段段鲜明生动的灿烂历史。

《探索·发现》 20220706 古越大墓疑云_CCTV节目官网-CCTV-10_央视网(cctv.com)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墓葬   安吉县   国君   龙山   安吉   陶罐   器物   皇族   疑云   古城   队员   发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