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典故(九):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孔子(公元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据说他生下来时头顶就中间微凹而四周隆起,像山丘一样,所以取名为丘。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he)是鲁国著名的勇士。孔子三岁,叔梁纥就死了。母亲颜氏名征在,带着儿子住在曲阜附近的阙里地方。

颜征在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孔子也自小勤学好问,到十七岁时已经以博学多识闻名乡里了。后来孔子自述说:“吾十五而志于学”就是说,到十五岁时,他已经自觉地、有目的地专志于学习了。

那时,母亲颜氏去世了,为了维持生计,他两次做过鲁国执政者季氏的家臣。一次是任“委吏”,负责管理仓库。又一次是做“乘田”,管理牛羊畜牧。

孔子在担任职务的空隙时间,依然抓紧学习,这一阶段,他经过苦心钻研,精通“六艺”,开始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主张。他后来说“三十而立”,就是讲那时他已经确立了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

三十岁以后,孔子设帐授徒。直到五十一岁才正式担任公职,先做中都宰(相当于县长),一年后改任管理国家工程建筑的司空,不久又升任负责今国治安的大司寇,前后一共四年多。在这段时间里,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是“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讲,到四十岁左右,他对自己所学所行,已经不再有什么犹豫怀疑了;到五十岁前后,更进一步掌握了世上万物发生发展的必然之理。

在任大司寇期间,他辅佐国君鲁定公,与强大邻国齐国国君在夹谷相会。凭着孔子的勇敢、机智和博学,在会议上挫败了骄傲的齐君。

到五十五岁,他因鲁国执政者不能接受他以“仁”为核心的政治主张,弃官出国游学。十四年来,他历访卫、陈、曹、宋、郑、蔡各国,那些贪利好战的国君,都不接受他的主张。“六十而耳顺(一听就能分辨曲直是非),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瑜矩(心里随便怎么想都不会超出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是他自己对晚年的评价。

“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瑜矩。”正是这位大学问家对他一生进步历程的确切叙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家臣   国君   曲阜   生下   耳顺   从心所欲   孔子   执政者   博学   典故   天命   古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