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社会动荡外来文化兴起,曹魏怎样调整文化政策适应发展

文化指的是文治与教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文化政策则是文化在政治上的运作,是统治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意志的具体体现,是统治阶级在文化领域所采取的一系列制度性规定、原则与要求的总称。

曹魏政权是一个短命王朝,只存在了四十多年,但是曹魏政权上承两汉,下启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重要转型期,在文化领域,一方面,曹魏政权继承了两汉以来的儒学传统,使儒学思想得以继续传承。另一方面,由于从大一统走向分裂、佛教的传入、玄学的兴起以及儒学本身出现的变化。

为了社会的稳定和文化的恢复,曹魏政权对文化政策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一些新的制度孕育而生,这些制度对两晋南北朝甚至隋唐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儒学政策

自两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官方主流学说,特别是在东汉时期,统治者极其重视儒学,儒学成为封建统治伦理的基础,当时的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经明行修”,儒学与出仕从政紧密结合,使得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的儒学大族。

东汉末年,朝政黑暗,统治者信任宦官,宦官一旦把握权柄,无不结党营私,祸乱朝政,引起儒学出身的正直士大夫群体的不满,他们激烈反对宦官擅权,宦官集团诬蔑这批士大夫为“党人”,为了打击士大夫集团,先后实行了两次党锢,儒学及儒士集团受到了沉重打击。党锢之祸使得东汉王朝的统治更加腐朽,随后的黄巾大起义则加剧了东汉政权的衰亡。

虽然在地主武装的联合绞杀下,黄巾大起义最终被平息,但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东汉中央政权从此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力,那些依附中央政府的儒学官方机构,也不复存在,儒学在形式上式微。不过掌握地方政权的割据势力及其统治集团,毕竟还都是在儒学盛行的东汉王朝浸淫成长。

魏初,北方的政治、经济形势已经基本稳定,军事斗争也趋于缓和,三国鼎立的局面确立。基于这样的背景。魏文帝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维护和巩固曹魏政权,其中在文化上最重要的措施就是重新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他的一系列政策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尊孔和重儒。

(一)尊孔

首先是对孔子的尊崇。孔子作为儒学思想的开创人物,被尊为先圣,历来信奉儒学的封建统治者都对孔子尊崇备至。魏文帝为了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也采取了一系列尊奉孔子的政策。他充分肯定了孔子尊崇的圣人地位,并分封孔子后人,给予显耀的荣誉地位。

紧接着又命令当地的官员修复在转乱中受到破坏的孔庙,派遣士兵戍卫孔庙,又在孔庙外修建房屋,委任当时著名的学者在那里研究儒学经典。一系列尊奉孔子的诏书和官令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扩大了儒学的影响力,于汉末丧乱之际衰落的儒学逐渐回归到官方统治思想的地位上来。

(二)重儒

其次是对儒学的重视。早在延康元年,曹魏代汉之前,曹丕就任命学识渊博的儒学大师郑称教授世子曹睿,并要求郑称以儒家经典教导曹睿,可见曹对儒学的重视和其正统性的认可。

曹魏政权正式建立的第二年,曹就按照儒家礼仪郊祀天地、建立明堂。在回复儒家礼仪的同时,曹魏政权还积极地起用儒士。

景初中魏明帝时期,当时的宿儒苏林和秦静已经年老,魏明帝恐怕他们的学业后继无人,于是一方面强调儒学重要的教育教化作用,认为儒学经典的传承不可或缺,另一方面鼓励学者去继承苏林等人的学业,并许以髙官厚爵。不遗余力地去推广儒学,确保儒学的传承。

曹魏政权不仅对小皇帝的教育内容完全取于儒学经籍,依然坚持着曹氏三祖重儒的传统,而且制度化了《礼记》中记载的释奠礼。突出体现了重儒和德治已经成为曹魏的主流统治思想。

曹魏统治集团的构成决定了曹魏政权重儒的文化政策。最高统治者一般受儒学教育的培养。魏文帝亲自任命的曹睿师傅郑称是当时的大儒。三少帝中,齐王芳系统地接受了经学教育,曹髦可以与太学博士讨论经义。可见曹魏的最高统治者,都是在儒学浸淫下长大,自然在政策上倾向于重儒。此外,曹魏统治集团内部的汝颖集团大都出身于世代儒学的世家大族,儒学是他们入仕的主要途径,他们利用自身的政治地位,积极为振兴儒学献言献策。

二、教育政策

(一)重建太学,恢复儒学传承

三国时期,各割据政权为恢复正常的统治秩序,比较注意学校教育。其中曹魏政权在这方面起步较早。曹操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年)建洋宫于邨城南。这时候建立的泮宫虽然不同于东汉时期的太学,但实际上是当时的最高学府。曹不继位不久,出于培养人才和笼络世族集团的需要,即于黄初五年(公元年)创立太学于洛阳。

魏承汉制,太学仍归太常掌管,太学置经学博士,博士隶属于太常,因此也称为太常博士,以儒学为主要教学内容,命令地方政府输送那些愿意学习的知识分子到太学接受儒学教育。

魏承汉制,在教学管理和教学形式上基本沿袭东汉时期的太学制度,太学教授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设博士十九人。但由于汉末董卓之乱后,东汉的太学博士失去了官职,他们教授的今文经学逐渐衰落,与此同时,民间学者的古文经学日益兴盛。曹魏时期的太学,古文经学已经取代了东汉时代今文经学的正统地位,太学教授内容己经以古文经为主,博士数量上古文博士也占优,儒学已经有了极大程度发展。

(二)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

曹魏政权重视地方官学教育,早在建安八年,曹操击败袁绍后就下令: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者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益于天下。曹操身处战乱,能认识到兴办教育、传承儒学和儒学伦理的重要性,实在难能可贵。

地方官员对教育的重视往往又能对国家层面的教育提供积极影响。当时一个县的官学学员都已经达到四百人之众,而且还有来自远方的游学之士。

(三)繁荣的私学教育

东汉时期,由于察举制和统治者对儒学的重视,儒学和做官结合起来,一些儒学大族由累世经学而致累世公卿,儒学上升为士人进入政治的钢匙,东汉的太学因而盛极一时,学生最多的时候达到三万人。在官办太学兴盛的同时,地方的经学世家为保持其政治地位的延续,也极为重视对子弟的培养,而一些有志之士,为了进入仕途,也不辞辛苦,投到名儒门下受教,东汉时期的私学盛极一时。

曹魏统治者在稳定了政局之后,为了得到门阀地主的支持,恢复了察举制度,重新将儒学和做官结合起来,知识分子又可以通过儒学进入仕途。再加上后汉吋期的私学传统犹在,曹魏时期的私学教学出现复苏的局面。

三、图书管理与史官制度

(一)重视图书与典籍的搜集工作

东汉末年,由于董卓之乱引起的动荡,东汉首都洛阳城几乎成为废墟,东汉的官府藏书受到了几乎毁灭性的破坏。

曹魏的官藏图书的搜集工作就是在这样的大丧乱后逐渐恢复的,成就也是三国中最为卓著的。

《后汉书》记载曹操本人还曾向大文学家蔡皇的女儿蔡琰索要图书,曹操的重要谋臣袁换在魏国建立后也向曹操提了搜集建议。

(二)设立官府藏书机构秘书监

为了储藏收集的图书典籍,曹魏设立秘书监一职,职掌官府藏书。

秘书监一职,早在东汉就已经出现,但曹魏时期的秘书监和东汉又有所不同。秘书监一职的设置最早出现于东汉桓帝延熹二年。东汉时期的图书典籍藏在东观,汉桓帝时期,开始任命著名学者任秘书监一职,负责图书典籍的收集校订工作,这时候的秘书监隶属于太常,因为东观储藏负责图书典籍不对外开放,具有国家机密的性质,所以称为秘书。

而曹魏时期的秘书监则有很大不同。曹操时期为了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进而控制朝政的目的,设置了秘书令一职,职掌尚书奏事。也就是通过秘书令操纵中央政府的尚书,把尚书的权力转移到秘书,也就是把机要决策的权利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这一时期的秘书令,主要职能相当于后世的中书决策机构,图书的典藏校订工作反而成为其附带职能了。

除了职掌艺文图籍,秘书监还负责其他图书及诏敕等副本的收藏保管等事宜。秘书监的设立为曹魏时期的图书编撰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最显著的成就是《皇览》的成书以及四分法的创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孔子   太学   经学   文化   儒学   东汉   统治者   动荡   政权   秘书   时期   政策   社会   外来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